益生菌同行,减肥行不行?
觉醒时代,营养战场等你来!
▲
点击了解2021夏季招募
减肥市场永远是块肥肉,引来各路减肥产品,但效果仍存疑。“益生菌”异军突起,标榜自己能帮助人们减肥塑形。这不由得让人们深思:益生菌对减肥真的有作用吗?
「极养®视界」科普实验室 原创出品
授权方可转载
撰写|April Liu BS
校稿|Xinyin PHD, RD 编审|Haoran PHD
编辑|Jiaqi Xu BS, RD 设计|Fay
阅读信息 📖
难度:★★★☆☆ 类型:综述 字数:2679
文章纲要
看点一:益生菌如何拒绝“正能量”?
看点二:肠道菌群闯祸,益生菌如何收拾烂摊子?
看点三:益生菌能减肥,能消炎?
看点四:益生菌减肥路数多,哪种受用?
极养视点
近日,一篇发表在《Clinical Nutrition》上的综述[1]对14篇与益生菌、肥胖和减脂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得出了结论:某些细菌菌株的确有减脂作用,适量摄入或可达到减肥的目的,但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验证。
看点
01
益生菌如何拒绝“正能量”?
我们都知道肥胖是一种以体重与身高不成比例、脂肪组织过度积聚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能够导致肥胖的因素非常多,但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长期的能量摄入和消耗之间的不平衡,导致机体长时间处于正能量平衡状态[2],而这正是肠道微生物群(Gut Microbiota,GM)能影响肥胖症的关键所在。
日前,来自巴西圣卡米洛营养中心的研究人员从817篇文章中筛选出与PICO标准相关的14篇进行综述,发表在《Clinical Nutrition》杂志上。综述归纳了此前研究中发现的一些细菌菌株能减轻体重和肥胖的效果。另外作者还提出了其中可能的机制:GM能够调节宿主新陈代谢,不仅能影响人体能量平衡,还与肠屏障功能和全身性的轻度慢性炎症有关。
小科普 >>>
肠道微生物群(GM)可以被定义为由居住在人类肠道中,看起来对人体无害又无益的微生物所组成的集体[3],主要由两类细菌——拟杆菌和厚壁菌,以及一些放线菌、双歧杆菌等构成[4]。
PICO标准:P—肥胖/超重;I—益生菌/乳酸菌/双歧杆菌;C—未应用;O—体重减轻/体重/身体成分/腹部脂肪组织/身体脂肪分布。
大量研究发现,患有肥胖症的人GM构成和正常人相比,厚壁菌数量更多,而拟杆菌数量偏少,厚壁菌与拟杆菌的比例可能影响人体的能量吸收效率和脂肪转换效率。
肠道菌群能“变废为宝”|不同的肠道菌种可以通过将不可消化的多糖(如膳食纤维)转化为短链脂肪酸(SCFA),是调节能量摄入和宿主代谢的重要机制(点击阅读 🔗《短链脂肪酸:肠道菌的“秘密武器”》)。SCFA包括乙酸盐、丁酸盐和丙酸盐等等,既是肠黏膜细胞的能量底物,也是饱腹感和食物摄入的调节剂。它们能够激活肠上皮细胞中的受体,从而减缓胃动力,抑制肠蠕动,减缓肠道传输,使食物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变长,营养也吸收的更加彻底,并且还能增加饱腹感。
“宝物”的剩余价值|SCFA的合成除了有减少食物摄入量的效果之外,还能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最新研究还发现,特定的肠道微生物分泌的代谢物可以将白色脂肪细胞(储存能量)转化为米色脂肪细胞(消耗能量),达到消耗能量的效果[5]。(点击阅读 🔗《『Cell Metab』间歇性断食的健康根源:改变肠道菌群,转化脂肪组织|机理研究》)
小科普 >>>
短链脂肪酸(SCFA)也称挥发性脂肪酸,通常由 1~6 个碳原子组成,由厌氧菌利用纤维等碳水化合物代谢产生,主要为乙酸、丙酸、丁酸等。SCFA可以通过血液运输到肝脏,是调节代谢和免疫的关键机制[6]。
看点
02
肠道菌群闯祸,益生菌如何收拾烂摊子?
混乱的肠道菌群会导致肠黏膜屏障的损伤,改变肠道的通透性,触发代谢性内毒素血症,这些改变与肥胖、传染性腹泻、胰岛素抵抗等多种代谢性疾病有关[5]。
具体来说,肠道菌群的紊乱导致肠通透性增加后,肠道内的细菌以及细菌的副产物由肠腔入血,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副产物就是是脂多糖(LPS)。LPS是一种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一种成分,它会使肠屏障中的连接蛋白受到损害,导致肠通透性增加。也就是说,混乱的肠道菌群会产生内毒素并改变肠道通透性,进一步增加内毒素入血量,导致“代谢性内毒素血症”。
LPS入血后作用于免疫系统,激活炎症反应,最终导致包括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内的各种炎性因子大量增加,干扰胰岛素信号的转导,发生胰岛素抵抗[5]。胰岛素功能的紊乱及全身性的慢性炎症则正是导致肥胖的因素之一。
此时,益生菌就开始展现它的“魅力”了。现已有研究证明,益生菌可以提升黏膜屏障的紧密连接功能,例如乳杆菌干预的小鼠改善了肠屏障功能,并对结肠炎有一定预防的效果[5]。并且,肠道内益生菌数量的增加可以影响革兰阴性菌的比例,减少内毒素引起的低度炎症,缓解胰岛素的抵抗现象,减少脂质在脂肪组织的储存,从而降低体重。
看点
03
益生菌能减肥,能消炎?
益生菌可以通过模式识别分子和Toll样受体影响上皮细胞,从而刺激不同保护因子的产生和作用。例如,抑制上皮细胞凋亡的白介素-10、可提升细胞再生功能的转化生长因子-β。益生菌还可调节免疫反应,影响肠道树突细胞,提高B细胞和T细胞的反应[5],从而达到减轻炎症的作用。
看点
04
益生菌减肥路数多,哪种受用?
但是,《Clinical Nutrition》上的这篇综述文章也指出了,不是所有菌株都有同样的效果的,“益生菌”这个大牌子也是鱼龙混杂,需要我们慧眼去找出真正可能有效的菌株。目前大部分用于治疗疾病的益生菌是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它们在体重控制的动物和临床实验上效果如下:
这里可以看到,虽然较多的动物实验和少量的临床试验显示出益生菌改善体重的潜能,但是目前临床试验涵盖的人群比较局限,跟踪时长较短,而且不同实验用的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菌株并不完全相同。
另有研究补充说,益生菌对体重和新陈代谢的影响只特定于某些乳杆菌和双歧杆菌,使用其他菌株可能是无用的[7],例如唾液乳杆菌对肥胖成年人中的炎性标志物或代谢综合征的一些指标没有任何影响[8],植物乳杆菌对肥胖孕妇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和甘油三酯浓度没有影响等。找到对特定人群真正有效的菌株还需时日。
此外,除了像乳杆菌、双歧杆菌等应用较多的细菌,一些新的细菌,如单行拟杆菌等,也在前临床研究中被证明对治疗炎症和肥胖有良好的效果,不过这些益生菌的安全性还需要进行一系列评估。
总之,大家不能指望仅仅通过摄入益生菌就达到减肥的目的,因为影响人体体脂率的因素非常多,包括基因遗传,年龄,运动等等,而益生菌更多的是起到辅助和锦上添花的作用,且膳食模式对于GM和益生菌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因此,想要有效的减肥塑身的话,“少张嘴,迈开腿”,合理的饮食结构、适量的运动、良好的作息等仍旧是关键。
■■
肠道微生物群能将不可消化的多糖转化为短链脂肪酸(SCFA),从而影响宿主的能量摄入;同时,SCFA能增加饱腹感,减缓胃肠道蠕动,改善营养吸收,并减少胰岛素抵抗,增加脂肪的消耗。
混乱的肠道菌群会导致肠屏障功能的损失,即肠通透性的改变,从而产生代谢性内毒素血症。益生菌可有效改善肠屏障功能。
益生菌可以刺激保护因子的产生并使其发挥作用,还能增加B细胞与T细胞的反应性,从而减少全身炎症反应。
不同的益生菌对人体的作用和减脂的效果不同,人们应当谨慎选择是否使用益生菌,以及适合自己的益生菌种类和摄入量。
■■
参考文献
[1] Marques CG et al., Weight loss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effect in overweight and obesity subjects: A review, Clinical Nutrition, https://doi.org/10.1016/j.clnu.2019.03.034
[2] Williams EP, Mesidor M, Winters K, Dubbert PM, Wyatt SB. Overweight and obesity: prevalence, consequences, and causes of a growing public health problem. Curr Obes Rep 2015;4(3):363e70. https://doi.org/10.1007/s13679-015-0169-4.
[3] Martens EC, Neumann M, Desai MS. Interactions of commensal and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with the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Nat Rev Microbiol.2018;16(8):457e70.https://doi.org/10.1038/s41579-018-0036-x
[4] Cox AJ, West NP, Cripps AW. Obesity, inflammation, and the gut microbiota.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5;3(3):207e15. https://doi.org/10.1016/S2213-8587(14)70134-2.
[5] 刘卓群,马亚楠,闻德亮.益生菌,益生元对肥胖的治疗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8,30( 9) : 1096-1101.
[6] 陆婧婧,王娜娜,焦文姝,等 .益生菌缓解肥胖形成相关机制及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9,40( 3) : 296-299,306.
[7] Brusaferro A, Cozzali R, Orabona C, Biscarini A, Farinelli E, Cavalli E, et al. Is it time to use probiotics to prevent or treat obesity? Nutrients 2018;10(11): E1613. https://doi.org/10.3390/nu10111613.
[8] Patel R, Dupont HL. New approaches for bacteriotherapy : Prebiotics,new-generation probiotics, and synbiotics[J]. Clin Infect Dis, 2015, 60(Suppl 2): S10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