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比一个牛,揭秘濮阳历史上八位实权派重臣
明朝开州,文教兴盛,科举取士,人才辈出。自明洪武至崇祯年间,朝廷在开州取进士多达五十余名,其中含榜眼一人,举人更是不计其数。开州籍人士在朝为官者,四品以上官员有二十七人,三品以上有十四人,位列九卿者九人,因此民间有“开半朝”之称。
打小就听老辈人说起濮阳的“八都四尚书”,在“八都四尚书”中,有八人担任过都御史职务,这些名阀重臣居于朝野,爵高位显,属于实权派,即开州的“八都”,分别为:纪著、侯英、王綖、李珏、赵廷瑞、史褒善、吉澄、董汉儒。
明万历年间,时任右副都御史的董汉儒丁忧在老家沙古堆,时任开州知州周之谟不时前去探望,并想为董汉儒立一座牌坊,以彰其业绩。董汉儒政治经验丰富,顾忌独立牌坊对自己不利,遂点化周知府,不妨为在朝廷做过都御史的八个人共立一座牌坊。周之谟依计行事,奏请朝廷批准,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在老城北大街为八位开州籍的都御史,副都御使、佥都御史合建了一座石质牌坊,史称八都坊,又名八都名阀坊。
在明代,都察院是朝廷专设的行使监督权的机构,由皇帝直接管理。都察院长官为都御史,设左、右都御史,为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官正三品;下有左、右佥都御史,四品官阶。朝廷赋予都察院职责是:“纠劾百官,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作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劣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用者,劾。”
御史在京师巡视京官、仓场、内库、监临乡会试;外出巡按地方、清检军伍、提督学校、巡查盐政茶马漕政屯政等务。都察院内设六科给事中,稽查六部,是皇帝控制六部行政的耳目。都察院的御史虽是言官,然而在宦官当道,社会黑暗的当时,坚持正义,直言敢谏是何等的勇气和困难,所以被任命为都察院官员通常是一个官员的品德、操守被朝廷和社会认可的标志,也是被信任、被重用的象征。
“八都”之一纪著,字周道,生卒不详,今濮阳市华龙区岳村乡湖夹寨村人,元末著名学问家,是“八都”中唯一没有经过科举而获功名的开州名士。元末战乱,纪著带领乡人避祸,因学识渊博,各地争相聘请其讲学。洪武十五年,开州地方官府依据朱元璋荐举遗贤的诏令,推荐至中央,时年已七十。政事闲暇,常被召入殿内讲论道治,深得朱元璋赏识。初始任萍乡县教谕,洪武十六年又改授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在职两年,以老致仕。终年七十二。纪著的家世在其五世孙纪钦(天顺四年第2甲第25名进士,曾任工科给事中,官至太仆寺丞。)及其妻的墓志铭上有详细叙述。
“八都”之二侯英(1430-1494),字世杰,号易简斋,今濮阳县清河头乡清河头村人。天顺四年(1460年)第3甲第33名进士,官至巡抚河南右副都御史。曾任御史、按察使、布政使等职。享年六十四。
主要事迹:一是任辽东巡按御史期间,曾向皇帝上疏,对使朝使节任用朝鲜宦官进行谏阻,要求改用有名望的大臣,并对宦官在辽东的违法行为提出批评。被朝廷采纳;二是在广西任布政使时,因和其他同僚一起,缺乏深入调查,错误保举弘治皇帝生母纪太后的娘家人,受了韦父成、李父贵、李祖望等人的欺骗,使朝廷蒙受了经济、政治诸方面的不良影响,受到降职处分。但他无所抱怨,几年后又获提升;三是对母至孝。为母守丧期间,庐墓三年,成化中受朝廷旌表。侯英事迹见诸县志卓行传。
“八都”之三王綖(1477-1537),字邃伯,号龙湫,今濮阳市开发区新习乡土垒头村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第2甲第11名进士。做过户部主事、郎中、卫辉知府、湖广副使、四川、江西布政使、巡抚江西右副都御史等官,官至大理寺卿。并担任过河南乡试同考官,享年60岁,祀于城中乡贤祠。王綖一生为官清廉,“所至有声绩,一以直道,不与世浮沉”。《墓志铭》撰稿人为吏部右侍郎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国史修撰经筵讲官苑洛韩邦奇。
主要事迹:一是在湖广副使任上,在太监谷大用等人迎接嘉靖帝入京继统之时,敢于和大施淫威的谷大用作不屈斗争;二是在江西巡抚任上,能够顾及百姓利益,不顾内阁大臣夏言的威势,阻挡其为建私宅而毁坏民舍。他说“我不知利害,知为天子安小民耳!”;三是在大理寺卿任上,敢于坚持大理寺的职责,对都察院和刑部报送的案件不走形式,严加参驳。王綖家族文化人较多,其家谱记载也较其他为细。但其事迹,均见于县志名臣传、循吏传。
“八都”之四李珏(1481-1549),字廷重,号后庵,今濮阳市开发区王助乡乜村人。李珏少年聪敏,被奉为神童,入仕政治清明,有领军用兵之才。弘治十八年(1505年)第3甲第30名进士。初任长洲知县,年仅25岁。历任刑部主事、东昌知府、徐州兵备、山西按察使、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山西、辽东等职。
主要事迹:一是在长洲任知县时,曾因魏国公(徐达后人)土田,被奸宦刘瑾等人诬陷至京,拒绝县民为其向刘瑾行贿解脱;二是在山西按察使任上,受嘉靖初年大礼议影响,因山西李福达案受牵连入诏狱。宦官曾私下告诉他,主要责任在巡按御史马录。他只要稍顺上意,诿责巡按,不仅可以脱罪,且可以很快晋升。但他笑着说:“死生荣辱自有定分,临难二心,非君子所为。岂敢欺天以媚宠耶!”结果谪戍广西浔州十几年,随他到戍地的家属,自妻子以下有17人死亡,而他毫无怨色。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雁门失守,被召,以原职提督雁门等地兼巡抚山西,巡视关隘,定战守之策,有效地加强了边境防务,后官至大理寺卿。享年68岁,卒赐祭葬。事迹见诸县志名臣传。
“八都”之五赵廷瑞(1492-1549),字信臣,号洪洋,今濮阳县五星乡东八里庄村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第2甲第12名进士。选庶吉士。初授户科给事中,历官通政使司誊黄右通政、南京太仆寺卿、光禄寺卿、巡抚陕西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户部右侍郎总督宣大、山西偏、保等处、兵部左侍郎等,官至兵部尚书。加封太子少保。
主要事迹:一是在给事中任上直言敢谏,多被朝廷采纳;二是在南太仆寺卿(滁州)任上,编辑《南滁会景编》;三是在陕西巡抚任上,抗击蒙古侵扰,并组织编辑《陕西通志》。赵廷瑞生性耿直,曾多次上书参劾不法大臣及宦党,“一时直亮之声震中外”,其治边建有军功,受赏金币。嘉靖二十八年进太子太保,遭劾,称病去官,嘉靖帝疑其委难避事,削职闲赋,当年六月二日病逝。事迹见诸县志名臣传、选举志。
(赵廷瑞画像)
“八都”之六史褒善(1499-1562),字文直,号沱村,今濮阳县八公桥镇史家寨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第3甲第131名进士。初授行人,历任御史、滁州判官、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考功司郎中、江西按察司副使、浙江右参政、浙江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等职,官至大理寺卿。
主要事迹:一是巡按辽东期间,修边城,修辽东志;二是巡按湖广期间,敢于劾奏承天府(原湖北安陆州)守备太监傅霖等人违法害民之事;三是在南京提督操江任上,向朝廷提出多项建议被采纳,英勇抗倭,成功保卫了江防和南京安全;四是有《沱村先生集》传世。享年63岁。事迹见诸县志名臣传、循吏传及选举志等,《明史》无传。
(史褒善画像)
“八都”之七吉澄(1510-1577),字静甫,今濮阳县柳屯镇吉家堂村人。嘉靖二十三年(1554年)第3甲第59名进士。初授洛川知县,历任御史、南京大理寺右寺丞、北京大理寺左寺丞等职,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其事迹在吉家堂村旁的吉氏第五世孙吉伦(乐素居士)与妻子张氏合葬墓志铭及第九世孙吉鸣治(佩弦)与妻子晁氏合葬墓志铭有记载。
主要事迹:一是吉澄任御史时间较长,有八年之久。先后巡按过陕西、福建、辽东;二是在巡按福建时,一面安抚处理受倭寇侵扰蒙难军民的各项事务,修筑城堡,一面组织刻印大量的古代典籍,为传播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作出了贡献,是嘉靖时期福建一带著名的图书官刻家之一。事迹见诸县志循吏传、卓行传、文苑传。
(吉澄画像)
“八都”之八董汉儒(1562-1628),字学舒,今濮阳县海通乡沙堌堆村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第3甲第86名进士。初任河南府推官,历任户部主事、山东按察司佥事、副使、山东布政司参议、参政、湖广按察使、湖广右、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工部右侍郎,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等,官至兵部尚书。因功进太子太保,后宦官魏忠贤当政,不启用,卒于家,赠少保,谥肃敏。享年66岁。
主要事迹:一是任户部主事期间,曾到江苏浒墅关任关长,负责漕运税收,能够灵活掌握政策,完成上交国家的任务后,又将盈余部分修理当地运河河堤,当地称为“董公堤”,至今被当地人纪念;二是参加抗倭援朝战争,负责饷务;三是在湖广任内,处理楚王宗室假王事件;四是在兵部尚书任上,果断处理辽东军务并和宦官王体乾、魏忠贤等人展开斗争。事迹见《明史》卷二百五十七《董汉儒传》、《明季北略》和县志名臣传、忠节传。
(董汉儒画像)
开州八都坊上的“八都”虽分属明朝不同年代,均声名赫赫,位列牌坊之上,当之无愧。近几年濮阳方面在老八都坊南北为这八人每个人新修了一座牌坊,以大冢宰、大柱国、大司马、大廷尉、大中丞、都御史等官称篆刻于牌坊顶上,以示隆重和区分。“八都”们刚直不阿,清正廉洁,心系朝廷,关心百姓的事迹将和新老牌坊一起,长久地流传下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