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画丨夏圭《溪山清远图》:拖泥带水中的烟雾朦胧
画卷欣赏
宋 夏圭 《溪山清远图》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想获得高清大图,请添加课程助教微信:xmly18,获取更多学习交流机会,还有老师画作明信片奖品哦~
本集文稿
我在之前的常识课中曾经聊过“墨与色”的话题。墨与水的相互生发,并在纸绢上出现的无穷变化,是中国画非常鲜明的材料特性,因此与西方绘画的油彩有着很大的区别。以极为单纯的水与墨来对应这个多彩而丰富的世界,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画大道至简、以素为美的哲学思想和美学体验。
水墨画的表现力很强、很丰富,但真正能将水墨性情展露无遗的,我觉得还是山水画。《匡庐图》是第一幅有皴法、有笔法的水墨山水画;接着是董源的《潇湘图》,然后是李成、范宽,直到李唐、二米的云山,水墨的技法越来越丰富,笔法也越来越多。
水墨画从唐代出现,到了宋代算是相当成熟了。从画面的效果与气氛来说,北宋的水墨多注重于形的描绘,笔墨自然受形的束缚。而二米的云山图有气韵与墨彩的生动,可又大大减弱了用笔的特点。所以,我认为在宋代水墨山水画中,能用水墨与笔意将自然表现地最为贴切、最为洒脱与淋漓的,应该算是南宋夏圭的《溪山清远图》和他创造的“拖泥带水”的水墨新技法。
今天我就要为你介绍这幅纸本水墨的作品——《溪山清远图》。作者是南宋的院体画家夏圭,此画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夏圭存世的作品大多数是小幅的山水画,如故宫收藏的《烟岫林居图》《临流赋琴图》,都是团扇形的小品画。其显著的特点是在构图上以“边角”取势,画面以少胜多,笔墨简括深远。
前面课程中我介绍了马远的构图也有类似特点,因此画史上称马远为“马一角”,而将夏圭的作品称之“夏半边”,这两种构图形式,也渐渐成为南宋山水画的一个主流风格。
《溪山清远图》是夏圭作品中少见的高头大卷,因此在小幅画上施展不出来的笔墨技能,在这近九米的长卷中有了用武之地。
在构图上,画家努力调动视觉上远与近的关系,连贯扩展了他所擅长的“边角”构图方式,所以此画气象宏阔,有了全景山水的视觉效果。就好比我们现在手机中有一个全景拍摄的功能模式,拍照时可以持续移动手机的镜头,将你眼前的不同景致一一纳入。
《溪山清远图》的长卷画面,我觉得也有这样拍摄的效果。画家将不同视角中见到的美景,一段一段自然地衔接在画卷中,打开画卷好像有多个独立的段落,每一段落又都有独立的空间结构,同时彼此呼应、连贯一体。
好,我们先来看看画面的内容。
画卷左手起第一段:先是一片淡墨远山,有些雾气空蒙的样子,近处山坡、树石叠加,然后引出一片密林和禅房,其间有人物在活动。接着近景又出现了。几块巨石和几棵高大的树木交错在一起,十分醒目。目光左移,看到一片开阔的水面,湖面上有渔夫正在捕鱼劳作,远处一大片淡墨扫出隐约的山形。此段前景树石浓重,远景又极为简洁、概括,几乎不见中景的出现,一前一后、一虚一实,构成了一个独立的空间。
画面第二段,沿着河岸有竹林和小亭,紧接着出现了高耸的巨石与陡立的石壁。这里的山体结构并不复杂,三五块大石交错叠加,表现出山峰的气势,且极具体量感。
接着向左看,出现了此段画面的一个重要景点——长桥,桥中央有一个长亭,桥的两端高树、矮木、大石、坡岸相呼应,景物简括,空间清晰。主要的物体都画在画面的下方,画面上端一片空灵,体现出雾气的流动和水天一色的感觉、有虚实相应的效果。
接着我们的视线来到第三段,这一段的视角与前两段不同,数座山峰插入云端,好像画面一下子把视线提高了,接着在树丛的掩映之下,视线又从天上一下子落到了地下,坡岸溪流的水口蜿蜒曲折,一座小桥引出画卷的末端,树林中的房舍、依稀的人物活动,增加了画面的生趣。
全卷的三段景致衔接过渡自然,并没有重复雷同的感觉,画面弱化了中景,加强了近景和远景的对比与搭配。每一段落又分别独立,我觉得夏圭的《溪山清远图》是“夏半边”局部取景的最精彩演绎。
好,接下来我们近距离来看看,夏圭是如何将水墨淋漓的效果表达出来的。
我们先可以仔细看一下画面中的山石,你看画家用毛笔侧锋擦出山石上的纹理,有斧劈皴的意思,但比原先的斧劈皴更随意,有些地方笔中含有大量的水分,连水带墨一起拖出,这种墨色淋漓的技法有一个名字叫做“拖泥带水”,这也是斧劈皴的一种湿画法。
夏圭《溪山清远图》中的“拖泥带水”
这种方法用笔要求既准又狠。准,就是位置要准,表现山石的体面转折的关系要准确。这需要画家有严谨的造型能力。狠,就是用笔要果断,不能犹豫迟疑,否则水墨就会含混不清了。笔墨在有节奏的速度中产生水墨的干湿浓淡变化。有些地方是在墨色半干时,再用水与墨复加,出现了破墨。破墨,就是墨色与水分相互渗化交融的效果,这种淋漓苍劲、墨气袭人的感觉,是夏圭用笔爽利的重要特色。
你把目光再集中到画面的几处远山上,这些远山的淡墨笔触大、水分多,笔的方向根据山势的走向而变化,概括、简练,多是一气呵成中完成的。这种拖泥带水的斧劈皴,虽然没有李唐、马远大小斧劈皴的严谨,但它活泼而生动,是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也颇具感染力。
夏圭《溪山清远图》中的山
我们再来看一下夏圭此画中树的表现。此卷中的树木姿态十分多样,尤其是画中的几棵松树,枝干高挑舒展,很有长袖舞动的美感。还有众多的杂树,它们高低、正斜,相互穿插弯曲,很好的与山势的高低起伏相呼应。尤其是各式各样树叶的表达,各种笔墨的点法交替使用,有的大而重,有的细而碎,有些是圆点,有些是竖点,还有用直点、横点,它们疏密有致,不同的浓淡墨色,不同的形态变化,都是画家经过对自然的仔细观察提炼而来的。这些点的丰富性同样体现了画家高超的笔墨技巧。
夏圭《溪山清远图》中的松树
夏圭的笔墨不仅仅得自李唐的绘画风格,我觉得更有贴近自然的现实感。他用笔干湿结合,湿处一片华丽滋润,让树石充满了湿漉漉的水气,干处有笔意的飞白,又让人感觉石面上泛起了水光。无论是树石、远山、天空、湖面,夏圭用水墨的技法,淋漓自由地表达出了秀美静谧的江浙一带的景色,那种真实的现场感,时时令人感动。
此画的精彩不仅在于笔墨爽利的拖泥带水的技法,更重要的是在淡墨虚实的表现手法上。虚淡之处很好地体现出画题中“清远”两字,用墨淡才能感觉清,由于“清”才能显现出“远”。山水画的远是极为重要的空间感,有了近与远的距离,美感就自然生成了。
你如果在画中游走,徘徊于林木间、山石旁或溪桥边,苍翠的颜色在水墨的表达中既概括又不失变化。湖光山色在一片清晨薄雾的笼罩中,光色柔和与统一,景致时隐时现,悠远中有含蓄的气氛。在这湖山、草木的华滋之间,也许会让你闻到一股泥土的潮湿,与草木清润的味道,这就是江南的自然气息。
似乎夏圭的《溪山清远图》在水墨淋漓的视觉表达中,又给你增添了清新自然的嗅觉感受。这幅水墨画的双重体验,可算是真正的意味悠长了。
明代的董其昌有著名的“南北宗论”,其中主观上有扬南抑北的偏颇,他将马远、夏圭都列于北宗。曾说:“非吾曹所当学”。就是认为北宗的画家是不可学习的。但董其昌在见过夏圭的作品后又说:“若隐若没,寓二米墨戏于笔端”。二米是他推崇的南宗重要画家,能与二米相提并论,可见他被夏圭的笔墨精妙所折服了。
课后作业
中国山水画中还有哪些水墨淋漓的作品让你留下深刻印象,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互动,谢谢!
艺术日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