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风寒、内有痰湿怎么办?这个千古良方,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清代名医吴箎(chí)的临证医案笔记里面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个病人患有发热、头痛、干呕、烦躁等病症,都认为是因为天气寒冷感受风寒致病,应当用麻黄汤来治理,而之后医家通过问诊和切诊,发现患者的脉象浮大而滑,明显就是虽有邪气但是并未深入,也就是中医里面的外感风寒、内停痰饮证。

最后用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一剂药方,第二天患者的寒邪就退了,而且脉象静和,身上也没发热,病症几乎完全消除,这里用到的方子就是接下来要说的参苏饮。

参苏饮是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一剂解表药剂,根据这个小故事,其实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它的功效,具有益气解表、理气化痰的作用,经常被医家用来治疗气虚外感风寒、痰湿证,可以说是解表驱寒、化痰除湿的常用药方,而且是名医都爱用。

参苏饮这个方剂所调治的病证,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病因大多是身体本来就气虚不足,体内又有痰湿积聚,再加上外感风寒,寒邪的侵袭,所以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症。

外在的寒邪束于体表,与我们体内的正气相互抗争,导致体内卫阳之气阻遏,肺气郁闭不畅,因此一些人就会出现恶寒发热、头痛鼻塞,但因气机被阻,汗液不能透过腠理排出,所以也就并不会有汗液排出;风寒通过我们的呼吸进入肺部,加上体内痰湿壅滞,气机运行不畅,所以也会经常感觉到胸腕胀闷,咳嗽痰白。

其中的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脉象微弱,这些都是体内气虚的明显体现。因为气虚则没有力气去鼓邪外出,所以在治疗上应当要以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为主。

既然知道了发病的原因,那么为什么偏偏要用参苏饮,而不用其他的方子呢?这是由参苏饮中所含有的中药配伍所决定的,参苏饮的组成药物偏多,里面有人参、紫苏叶、葛根、半夏、茯苓、枳壳、桔梗、木香、陈皮、甘草、前胡,总共11味中药,但是现在医家也会给里面加入适量的生姜和大枣,所以整个药方的中药数量算是比较多的。

这个方剂名唤“参苏饮”,参就是人参,它的作用很强大,早已是众所周知,但是对于苏也就是紫苏这味中药来说,很多人对它的认识还是有一些不全面的。紫苏既是一味食材,也是一味中药,那么紫苏在参苏饮中所起到的作用究竟是怎样的呢?

一般来说,苏叶药性辛温,归经肺脾,辛温可以散寒,也可以行气,所以苏叶善于发散表邪,同时又可以宣肺止咳、理气宽中,完全对应治疗了患者的基础性病症。加入葛根是为了增强苏叶发散风寒的能力,同时葛根本身又具有解肌舒筋的功效。

参苏饮中用到了大量的理气化痰的中药,半夏、前胡、桔梗能够化痰止咳,陈皮、木香、枳壳能理气宽胸,要知道我们的脾脏是体内生痰生湿的源头,茯苓健脾渗湿以治理生痰之源。化痰和理气同时兼顾,充分体现了医家“治痰先治气,气行痰自消”的道理,同时又可以帮助表邪的宣散、肺气的开合。

参苏饮中的主药人参,主要具有大补元气、益气生津、调荣养卫的作用,在这个方剂里的目的就是为了益气扶正,助解表邪。还有一些医家在煎药的时候也会加入生姜和大枣,来帮助发表和益脾。诸药合用,共同起到益气解表、理气化痰的妙用。

参苏饮这个千古良方,从来就没有让人失望过,不仅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方面有着优秀的表现,而且还有更多尚未开发的新用途,还有待进一步发掘。现在人们发现,参苏饮还可以用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以及部分患者泄泻等病症。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新媒体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周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