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将郭子仪 镇戍阴山横塞军(音频版)

一代名将郭子仪

镇戍阴山横塞军

-------------------------------------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讲述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明进程

-------------------------------------

《打金枝》又名《满床笏》,这一传统剧目几乎妇孺皆知,涵盖了京剧、淮剧、晋剧、豫剧、山东梆子、评剧、评弹等数十个剧种。故事大意为: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的六子郭暧娶了唐代宗爱女升平公主为妻,做了唐朝的驸马。郭子仪过60寿辰,一众子女成双配对前往郭府拜寿,惟独升平公主恃贵不往,郭暧羞耻汗颜,很没面子,于是回宫怒打公主。公主向父母哭诉委屈,逼求父皇治罪郭暧。郭子仪这方则绑子郭暧上殿请罪,唐代宗明事理,顾大局,非但不怨反而加封郭暧。皇后也劝婿责女,使小夫妻和好如初。

《打金枝》中的郭子仪,已经立下了“再造大唐”的赫赫战功。而在此之前,郭子仪曾经在现今的河套地区有着近20年的生活历程。他在这一带可不是游山玩水,郭子仪在漠南的生活与金戈铁马相伴,在边疆紧张关系的律动中四处灭火,而且在凶险的自然环境中蕴含着极不平静的政治风险。

而横塞军,曾经是郭子仪驻守的最北方前沿阵地,也是大唐当年一个欠考虑的边防举措。

那么,这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情呢?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唐朝与汉朝并列,合称汉唐盛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时期之一。

唐朝建立之初,先是有劲敌东突厥汗国,接着有薛延陀汗国的恩恩怨怨,再有中兴的后东突厥汗国的背盟弃约,最后是回鹘汗国兴起与威胁。在与唐朝的较量中,这些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最后均甘拜下风,难以与唐王朝形成势均力敌的局面。

对于被征服者,唐朝采取建立羁縻府州的政策,以怀柔的方式进行统御。即使对于较为难缠的后东突厥汗国,唐朝也并未修筑长城进行防御,而是采取“军镇加游防”的方式,囤积重兵于若干个据点,外围配合以游军巡防。唐朝不筑长城的原因,历史学家有多种解释。修筑长城、守卫长城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作后盾,唐王朝完全有这个实力,但唐朝不修长城,实在是由于诸对手实力不济,远不及匈奴对汉朝造成的威胁强大。

且说公元8世纪初年,为了防御后东突厥汗国,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张仁愿在河套平原修筑了三受降城,向北拓地三百里,将对突厥的防线由黄河南河推进至阴山一线。在修筑三受降城的同时,张仁愿又在牛头朝那山北设置烽堠180所,派吐蕃人论弓仁为朔方军前锋游弈使巡视。而此前,受到唐朝羁縻的北方游牧民族很长时间把牙帐建立在阴山南麓的河套一带。

到了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为了加强三受降城的协同防御能力,朔方节度使张齐丘在西受降城(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奋斗古城)与中受降城(今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二狗湾古城)之间新筑了横塞军军城,武状元郭子仪由振远军使迁任横塞军使。据《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天宝八载,于木剌山置横塞军及安北都护府,命子仪领其使,拜左卫大将军。十三载,移横塞军及安北都护府于永清栅北筑城,仍改横塞为天德军,子仪为之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从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到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横塞军军城使用时间充其量也就5年便废置。关于废置缘由,《新唐书·郭子仪传》记载较为明确:“天宝八载,木剌山始筑横塞军及安北都护府,诏即军为使。俄苦地偏不可耕,徙筑永清,号天德军,又以使兼九原太守。”“地偏不可耕”导致横塞军军城被迫放弃,转而向南在大同川之西新建了天德军军城。

大家知道,古代驻军边防之地往往要考虑就近的军垦,这样才能保障粮食的供应,而横塞军附近的乌拉特草原虽说是优质牛羊的产地,但是对于农耕来说,显得土层贫瘠、气候寒冷,降水量少,与深受黄河几字湾滋润的河套平原无法比拟,是以唐朝最终遗弃了这个要塞。

而天德军军城位于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明安川之西,随着黄河的大改道,古城已淹没于乌梁素海之中。

那么,横塞军军城位于今天何处呢?它又是怎样的一座古城遗址呢?据唐人李吉甫编撰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横塞军位于北魏沃野镇西北二百里处。唐代一里约合现代552.6米,横塞军位于天德军西北二百里,大约相当于现代110千米。

经考证,北魏沃野镇故城为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根子场古城。在根子场古城北偏东约90千米左右,有一座名为新忽热古城的古城遗址,近年来开展了考古调查与前期保护工作,通过对城墙中存留纴木的碳十四年代测定,初步认定为唐代遗存。“纴木”是在夯土城墙中使用水平方向的木骨墙筋,在古代属于非常先进的建筑技术。

那么,新忽热古城是横塞军军城吗?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路,从根子场古城到新忽热古城,正南北方向之间有山体阻隔,是无法通行的。从根子场古城到新忽热古城的道路,首先需要从根子场古城向西北方向行至摩棱河河谷南口处,再顺着河谷向北行至新忽热古城,这个行程的距离大约在110千米左右,与《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北魏沃野镇与横塞军之间的距离可相吻合。至于《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横塞军在北魏沃野镇西北方向的说法,可能主要是基于从北魏沃野镇至横塞军军城首先要向西北出发有关。

新忽热古城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政府驻地北约1千米处,地处阴山以北乌拉特草原东南低山丘陵环抱盆地之中,北方为草原坡地,南方为丘陵山地,有两条河流流经城址,分别为古城西侧的新忽热河与来自古城东北方向的朝鲁图河。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920米,东西宽约770米。唐代一丈约等于现代3.07米,则新忽热古城的建筑规制为,南北长三百丈,东西宽二百五十丈。城墙现存高度最高可达9米,底部残宽平均为8米,保存较好的墙体顶部宽约4米。墙体建造方法为夯土版筑,建造时采用纴木结构。东、南、西三面墙体中部各设有1座城门,城门外均带有长方形瓮城;城墙东南角、西南角保留有角台;墙体上有马面共计17座,其中东、南、西三面墙体各4座,北墙5座,马面之间的墙体长度平均为130米。古城外侧距城墙70~80米处,筑有一周低矮的羊马墙,因朝鲁图河常年冲刷,仅存部分北墙和南墙,整体保存差,宽约5米,残高0.5~0.8米。

关于新忽热古城的行政建制,由于采集遗物较少,一直争议较多。现结合史料记载与考古调查,对该古城的年代及行政建制作了重新考证认识,有助于下一步对古城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古城规模庞大,修筑不易,但由于位置接近阴山北麓,适宜农耕土地很少,大规模驻军的话,军粮供应是一个大问题。再者,三受降城均在阴山以南,将横塞军置于阴山以北,与三受降城很难形成东西对应的关系,而天德军军城的修筑恰能满足这一要求。横塞军建成不久即遭废弃,实在可以说是唐王朝边防决策失误的一个产物。

当时主持修建横塞军的朔方节度使张齐丘,在横塞军建成后的次年即降职为济阴郡太守。张齐丘是唐德宗年间“入祭武庙六十四名将”之一,位列郭子仪之前。但这样的一位将军,《旧唐书》《新唐书》竟然均未为其立传,是不是与修建横塞军的决策失误有关,就只能任凭后人猜测了。至于先后担任横塞军使、天德军使的郭子仪,后来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了“再造大唐”的赫赫功勋,成为历史上的一代名将。

2017年夏天,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新忽热古城的保护维修工程,对城址进行了局部清理发掘,并进一步考证其为唐代横塞军军城。在相关考证文字发表之后,考古队员收到了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公安局经侦大队郭雨生警官的电话,他自称为郭子仪后人,对考古工作者考证其先人曾经统领的横塞军故城表达了诚挚的谢意。郭子仪作为中国古代武将的典范之一,他以“天下以其身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的高贵品格,对现代人仍然有着深深的影响,这也是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的一个关键因素所在。

讲到这里,很多人是不是想到小时候和大人一起看戏剧《打金枝》的场景了呢?表面上讲的是一场宫廷闹剧,实际上演绎的是中国人处理家庭纠纷的智慧。戏剧中,唐代宗最后笑曰:“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儿女琐屑事,何必问?”小夫妻闹矛盾,双方父母要从中调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才能保持家庭和睦。

朋友们,关于郭子仪和横塞军的故事今天就讲到这里,假如你有机会到北纬40度的明珠乌梁素海旅游,别忘了你脚下可能有天德军当年的遗迹,而它的北方则是命运短暂的横塞军故址。在乌拉特半干旱草原的风中,你更能充分体会当年郭子仪的坚韧与勇敢。

下一期,我们将为您讲述乌梁素海与它的前世今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