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NA精彩幻灯丨胰腺肿瘤WHO分类、实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表现 [双语]

胰腺实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胰腺导管腺癌除外)

根据WHO分类

基于影像的模式方法

教学点:

1、根据WHO分类综述胰腺实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表现

2、举例说明各种实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病理相关性

3、以影像为基础的模式来讨论实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鉴别诊断

胰腺实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WHO分类(2010版)

  • 上皮性肿瘤

  • 间叶源性肿瘤

  • 淋巴瘤

  • 继发性肿瘤

上皮性肿瘤——

  • 良性:腺泡细胞囊腺瘤、浆液性囊腺瘤

  • 癌前病变

  • 恶性病变

  • 神经内分泌肿瘤

NOS(Not Otherwise Specified)“NOS”:代表“其他未特指”的意思

上皮性肿瘤——

恶性病变:导管腺癌、腺鳞癌、粘液腺癌、肝样癌、髓样癌、印戒细胞癌、未分化癌、腺泡细胞癌、腺泡细胞囊腺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癌、混合性腺泡-导管癌、混合性腺泡-神经内分泌癌、混合性腺泡-神经内分泌-导管癌、混合性导管-神经内分泌癌、粘液性囊性肿瘤(MCN)、胰母细胞瘤、浆液性囊腺癌、实性假乳头状瘤

上皮性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神经内分泌微腺瘤、神经内分泌肿瘤G1(NET G1)/类癌、NET G2、神经内分泌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肠嗜铬细胞分泌血清素神经内分泌瘤、胃泌素瘤(恶性)、胰高血糖素瘤(恶性)、胰岛细胞瘤、生长抑素瘤(恶性)、舒血管肠肽瘤(恶性)

间叶源性肿瘤:淋巴管瘤、脂肪瘤、孤立性纤维瘤、尤文氏肉瘤、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血管周上皮细胞肿瘤。

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继发性肿瘤:胰腺继发性肿瘤

各类实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富血供肿瘤

  • 早期强化: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内副脾

  • 延迟强化:实性假乳头状瘤、胶样癌、原发性平滑肌肉瘤、错构瘤

乏血供肿瘤

  • 主胰管扩张:导管腺癌(胰腺癌)

  • 主胰管不扩张:脂肪瘤、原发性淋巴瘤、腺泡细胞癌、胰腺母细胞瘤、胰腺内副脾梗死

主胰管 main pancreatic duct(MPD)

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

临床特征:

  • 少见,占所有胰腺肿瘤的1-2%

  • NETs:低至中等级别、分化好;包括功能性及无功能性,前者有胰岛细胞瘤、胃泌素瘤等;

  • 神经内分泌癌(NECs):高级别,分化差

  • 年龄: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儿童罕见,平均年龄30-60岁。

影像表现:常表现为富血供肿物

CT:

  • 动脉期及静脉期呈高密度;

  • 功能性肿瘤:边界清楚,体积小(50%的小于1.3cm);

  • 无功能性:体积较大(平均5-6cm),易合并囊变、坏死及钙化。

MRI:

  •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 体积小:均匀强化;

  • 体积大:信号不均,环形强化,可见囊变、坏死。

69岁男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肿瘤位于胰头,边界清楚,明显强化,中心少量坏死区;

肿瘤呈长T1长T2信号,明显不均质强化。

胰腺内副脾

临床特征:

  • 先天异常,发病率约10%;

  • 大部分位置靠近脾门,20%在胰尾内或靠近胰尾;

  • 良性,无临床症状;

  • 可合并其他异常,例如:多脾、短脾

影像表现:

CT&MRI:

  • 体积较小(1-3cm),边界清楚

  • 在各期及各序列上,其密度和信号强度与脾脏相同

  • 随访无明显变化

48岁男性,胰腺内副脾

直径约2cm,各期密度与脾脏一致。

实性假乳头状瘤

临床特征:

  • 占所有胰腺肿瘤的1-2%

  • 生长缓慢,低度恶性潜能,预后好

  • 发病部位:胰尾>胰头>胰体

  • 男:女(1:9),发病年龄10-74岁(平均25岁)

  • 大部分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症状的表现为腹部不适、疼痛

影像表现:

  • 实性肿物,可见包膜、囊变、出血,无分隔;体积较大,边界清楚,有囊变,高低信号混杂信号;

  • 假包膜在CT上呈低密度,T1WI及T2WI上呈低信号;

  • 渐进性不均质强化。

22岁女性,胰头实性假乳头状瘤

渐进性不均质强化,部分囊变,胰管无扩张。

胶样(黏液性非囊性)癌

胰腺胶样癌(colloid carcinoma of the pancreas,CC)又称为胰腺黏液性非囊性癌,是指基质内黏液池中漂浮着散在成束、成条或单个肿瘤细胞,其中黏液区域占50%以上,CC是一种独特的浸润性肿瘤。

临床特征:

  • 导管腺癌的少见变种

  • 影像上呈大部分粘液性囊性表现

  • 预后较普通胰腺癌好

影像表现:

CT:表现不同(边界欠清或清楚,囊性或非囊性、钙化、胰管扩张)

MRI:

  • T2WI上呈明显高信号,内部可见网状或点状低信号;

  • T1WI上信号不同;

  • 增强扫描外周及内部网状结构呈渐进性强化。

65岁男性,胰头胶样癌

低密度,长T1长T2信号,内部呈网状结构,渐进性强化。

原发性平滑肌肉瘤

临床特征:

  • 罕见,胰腺恶性肿瘤中占0.1%;

  • 需排除肿瘤起源于周围其他脏器;

  • 起源于胰管的平滑肌或胰腺内的小血管壁。

影像表现:

  • 体积较大的富血供肿瘤;

  • 有囊变,可广泛转移,无淋巴结受累;

  • MRI上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外周强化显著。

74岁女性,胰腺平滑肌肉瘤

错构瘤

临床特征:

  • 由三种杂乱的细胞成分以不同比例组成(腺泡、胰岛、导管细胞)

  • 好发部位:胰头

  • 可分为囊实性及实性肿物

影像表现:

  • 边界清楚,实性或囊实性或多囊性肿物;

  • 罕见表现为胰头边界不清的肿物,可见囊变及钙化;

  • 实性部分明显延迟强化;

  • 强化方式可能与病灶内富含纤维基质有关。

52岁女性,胰头错构瘤

局部囊变,实性部分延迟期明显强化。

胰腺局限性淋巴组织增生

临床特征:

  • 极罕见,也称“假性淋巴瘤”;

  • 可见于多种脏器(皮肤、眼眶、甲状腺、乳腺、肺、胃肠道、肝脏、胰腺)

  • 成熟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基质纤维过度增生

影像表现:

  • 边界清楚的类圆形肿物,延迟强化;

  • 长T1长T2信号;

  • 动脉期无明显强化,延迟强化。

52岁女性,胰腺局限性淋巴组织增生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临床特征:

  • 导管周围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导致导管周围及小叶内纤维化;

  • 导管周围纤维化最终导致胰腺导管弥漫性狭窄及腺泡萎缩;

  • 男:女=2:1,年龄14-85岁(平均60岁);

  • 在所有慢性胰腺炎中占2-11%。

影像表现:

  • 弥漫型:最常见,呈腊肠样,小叶轮廓消失;

  • 局限型:少见,边界清楚,胰头肿物样病变;

  • 多发局限型

  • MRI:T1WI呈低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动脉早期无明显强化,延迟期中度强化;

  • 外周纤维组织形成包膜样环形强化;

  • 胰头病变可导致主胰管不规则狭窄;

  • 胰周可见淋巴结肿大;

  • 罕见:胰腺钙化、假囊肿、胰周渗出。

58岁男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临床特征:

  • 细胞纤维组织与炎性浸润相混杂

  • 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物,可压迫或累及邻近脏器

  • 女性多见

  • 年龄2.5-70岁(平均36岁);大小1.5-13cm(平均6cm)

  • 多见于胰头

影像表现:表现不一

  • CT:局限性等或低密度肿物,可见钙化,不同程度强化,较大病灶可见中心坏死;

  • MRI:常表现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52岁女性,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脂肪瘤

  • 非常罕见

  • 均匀脂肪密度(-120HU~-30HU),无中心或外周强化;

  • MRI上呈脂肪信号,化学位移成像上边缘可见勾边效应。

原发性淋巴瘤

临床特征:

  • 极罕见,发病率小于0.5%

  • 大部分为中到高级别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 男性多见,五六十岁多见

影像表现:

CT:

  • 发生在胰头,局限性、边界清楚、均匀强化;

  • 胰腺体尾部相对少见;

  • 罕见,胰腺弥漫性增大;

MRI:

  • 边界清楚型:信号均匀,T1WI低信号,轻度强化;T2WI呈不均匀等低信号;

  • 弥漫浸润型:T1WI、T2WI示胰腺信号减低,轻至中度强化。

27岁男性,原发性胰腺淋巴瘤

腺泡细胞癌

临床特征:

  • 尽管腺泡细胞占胰腺组织的绝大部分,但腺泡细胞癌仅占所有胰腺肿瘤的1-2%;

  • 多见于50-70岁

  • 男:女=2:1

  • 可释放各种胰酶,但胰酶血清水平可正常

  • 预后比胰腺癌好,比神经内分泌肿瘤差。

影像表现:

  • 表现不一;

  • 单发,多见于胰头

  • 常外生,血供较差,边界清楚。

54岁男性,胰腺腺泡细胞癌

胰母细胞瘤

临床特征:

  • 罕见的原发性胰腺恶性肿瘤

  • 多见于1-8岁儿童

  • 男性相对多见

  • 已报道的半数病例见于亚裔人群

  • 多位于胰体及胰尾

影像表现:

  • 体积较大,起源较难判断

  • 边界清楚,有分叶,密度不均,可见坏死或钙化

  • 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18岁女性,胰母细胞瘤

胰腺内副脾梗死

临床特征:

  • 胰腺内或胰腺周围副脾扭转并梗死

  • 极罕见

  • 大部分见于儿童

  • 表现为腹部疼痛

影像表现:

  • CT平扫:副脾密度不均;

  • 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呈不规则或弥漫性低密度;

  • 有时可见外周强化,由于被膜血管有灌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