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割腕的沈从文:与不爱自己的女人结婚,把一生过成了寂寞
沈从文,一个传奇的牧歌式文人。
既不是文学界的“明灯”,也没有“大师”“泰斗”的头衔,而且小说一度不能重印,声名一度沉寂,
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说,“如果沈从文1988年5月没有去世,肯定能得奖。”
沈从文少年时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认为从生活中所收获的,比读书更加有意义。所以,沈从文很不爱读书,14岁高小毕业后逃学入伍,。他在当兵时,加入了一个剿匪队伍。根据沈从文后来写的《从文自传》来看,这段时间的经历,给他的性格,造成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参军前,沈从文只是个文弱书生。后来的他,甚至还调侃自己说,自己会对死尸玩“比赛眼力”游戏,他看尽人世间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笔名进行创作。1927年参加“新月社”,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他的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歌颂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1、 他最终受不住压力,选择逃避
沈从文他一生创作无数,很多作品流传于世并且受到追捧,曾经几度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很多人读沈从文的文字,总以为他的生活细腻而美好,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大作家在生前竟然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实际上,他的内心一直在煎熬。他曾被迫封笔,为了反抗选择了自杀,而且沈从文自杀还不止一次。
第一次沈从文自杀时,他选择的是触电,他将手放在电插头上企图让电流电死自己,好在,这一次的自杀,幸运地被儿子沈朱龙救了下来,待到身体再次好些的时候他又选择第二次自杀,这次他先是喝了家里照明用的煤油,然后又用刀片割自己的手腕,妻子张兆和和堂弟刚巧回家因此又救了沈从文一次,两次从鬼门关里逃生,沈从文的思想依然没有清醒,被送进精神病院休养了一段时间。
至于沈从文为什么要自杀?这里的原因就有多方面的了。
首先当然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因为他们自恃清高,觉得写文章的事情,是一个高雅的事情,像沈从文这种乡巴佬,是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来驾驭文章的。所以他们就对沈从文进行了攻击,极尽恶毒的话语。沈从文一直遭受着外界的压力,并且他人还将这种压力上升到政治上,对沈从文进行政治上的攻击,无可奈何之下,沈从文的精神已经达到了崩溃的边缘。曾经有记者在采访沈从文时,就听到了沈从文声泪俱下的控诉自己遭到的非人待遇,这是沈从文会三番两次的要自杀的一个原因。
提起另外一方面原因就要说到郭沫若,从现在许多文章来看,都把它归结到了郭沫若的批判文章上,并且认为沈从文后来远离文学创作,郭沫若甚至直接批判,导致沈从文在当时的文坛内受到一定程度的压迫,这种压迫多数是政治上高压,这让沈从文非常的不安,然而真实的内情却并不是如此简单,郭沫若为何会批判沈从文?原因当然是沈从文在某些方面也给郭带来了麻烦。
黄永玉当时在记写表叔沈从文文革中挨批斗时说到一件趣事:“斗争会完了,他写下那张‘打到反动文人沈从文’的标语一看,说:‘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这一句:“真难为情”不仅道出了沈从文的幽默,而且也道出了黄永玉对这种幽默的理解所产生的艺术性的独立力量:真正的艺术家只能被真正的艺术“整垮”,却不会被艺术形式所传达的意识形态内容“整垮”。
除了外界的压迫之外,沈从文还有一个内心的忧伤,这个忧伤来自于沈从文的妻子――张兆和。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婚姻,在很多人眼里都是郎才女貌的、因为他们是天作之合,才子配佳人。但是只有沈从文自己心里清楚,张兆和对自己的爱并不热烈,尽管沈从文一再的对张兆和好,给她自己能够所给予的一切,但是他自己也明白,自己从未真正的走进过张兆和的心里。 张兆和当时同意和自己在一起,和自己结婚,此时的沈从文也比较茫然,觉得张兆和可能只是被自己感动了。同时他们俩之间还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张兆和在家世非常的好,她饱读诗书,一个全才,文化造诣非常的高。但是沈从文只是一个半路出家的人,家里一无所有,自己也没有任何的背景,就靠着一支笔,行走于世间。作为一个男性,其实沈从文是有非常大的压力的,因为自己的妻子张兆和过于优秀,自己有时可能会觉得有些许自卑与委屈。
2、 百般强求的爱恋,婚后竟然出轨
“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
26岁那年的沈从文,却爱上自己18岁的女学生。
1928年,沈从文经徐志摩介绍,去了上海中国公学教书。在听课的学生中,有一位18岁的女同学名叫张兆和。沈从文在课堂上对她一见钟情。张兆和是学校的风云人物,有人说起她的长相:“额头饱满,鼻梁高挺,秀发齐耳,下巴稍尖,轮廓分明。”非常的俊美。她是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三小姐,一个标准的富美,还曾是校运会女子全能冠军,没有弱柳扶风的娇气,美得健康又朝气。长得好,背景强大不说,她还是一枚标准学霸,受到很多男同学的爱慕。张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的二姐张允和分别给他们编号为“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等等。
刚来上海打拼,一无所有的沈从文,当时只是一个刚有点名气的穷作家。他们不仅相差8岁,还是师生。在青蛙的行列中,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到“癞蛤蟆第十三号”。张兆和对于沈从文而言是女神般的存在,除了身高上两人差不多外,其他的各项条件里:“合肥四姐妹”之一的张兆和都高出沈从文太多:“他出身农家,她生出自安徽四大家族之一的张家;他文化低,她自小受到最好的教育;他身材瘦小、容貌平平,她姿容俊秀,气质过人……”
在这些之外,沈从文还比张兆和大了整整八岁。但他对张兆和一见倾心,决心要把她追到手。据不完全统计,沈从文在追求张兆和的三年零九个月内,写了几百封情书。用了差不多四年的时间,沈从文终于抱得女神归。可以说事情到此为止,沈从文还是一个痴情的好男人,可是结婚后却变了一个人。他一面流泪写情书苦苦追求她,一面又以死威胁,得手后劈腿出轨。这个写下过最动人情诗的男人,终因情感出轨做了最薄情之人。只一转眼的功夫,昔日他死缠烂打、哭着喊着要娶的女人便由“白月光”变成了胸前的“饭粒”。
1935年的一天,沈从文有事拜访熊希龄,他恰好不在。家庭教师高青子出来招呼了他。高青子是一个浪漫的文艺女青年,喜欢写作,刚见面他们就谈起了文学。一开聊就发现,原来他们是同乡。高青子读过沈从文的小说,也非常崇拜他。
后来,沈从文又去拜访熊希龄。高青子特意穿了绿地小黄花绸缎夹衫,还在袖口拼贴了一块淡淡的紫。像极了沈从文小说《第四》里的女主人公。沈从文心动了,他知道高青子在向他示爱。他们来往得越来越密切,高青子不想这样偷偷摸摸的。她把爱情写进小说里,还发表在沈从文主编的《国闻周报》上。
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是隐射太明显。张兆和事先对他们的交往毫不知情,看了小说才明白。沈从文只好坦白,张兆和一气之下回了娘家。他天天写信道歉,她还是不肯原谅。
最重要的是,沈从文觉得自己没错:“我这种感觉同我对妻子的爱没冲突啊。”谈到与高青子的关系:“当我爱慕与关心某个女性时,我就这样做了。我可以爱这么多的人与事,我就是这样的人。”那段时间,他常常出入“太太客厅”,找林徽因谈心。林徽因意想不到:老实人竟然和自己一样也有情感纠葛。沈从文终于把张兆和哄了回来,保证改邪归正,与高青子划清界限。
3、死灰复燃,发妻选择退出
两年后,沈从文与高青子两人的婚外情死灰复燃。
1937年,沈从文到昆明西南联大教书,高青子也在西南联大图书馆任职。但是张兆和与孩子们留在北京,没跟着来。他们越走越近,周围的人嚼起舌根来。诗人徐芳回忆:“当时对他们的往来有许多流言,主要是沈从文已经有家室了。”高青子作为第三者,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知道沈从文是不可能离婚的,但这样耗下去也不是办法。
1942年,她选择主动退出。至此,沈从文回归正常的家庭生活。
每个男人都想要风情、浪漫的女人,文人沈从文更是如此。这些从来容易,因为这都是女人骨子里就有的东西。
昔时,张兆和能吸引到全校那么多男子的追捧,自然,她的魅力要比寻常女子强很多倍。可是,风情浪漫从来与柴米油盐互相冲突。这意味着,你如果需要她打理繁琐的生活,她势必就得放下风情。至少,在挥动锅铲时,她不能穿丝绸旗袍,一来不方便,二来会沾染油烟污了绸丝,三来,实在不合时宜。所以,沈从文的要求是过分的。
但最过分并不在此,沈从文的最过分在于:他只怪妻子破坏了婚姻的美感,却丝毫察觉不到这是他自己的问题。在写给张兆和的情书里,沈从文的爱浓得化不开:“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写出这样美丽情诗的沈从文,能打动张兆和是情理之中。毕竟,女子都觉得,只有真正爱了,才能写出如此的字句。何况,这样的情书,他一写就是不下五百封。
沈从文历经千难万难将女神张兆和追到手后,沈从文出轨了文艺女青年高青子。所不同的是,通常遭遇这种背叛后,男女双方的结局多是: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可沈从文和张兆和虽在此后有过磨合,却终是相守着过完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