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剂药,能治翻墙返乡八旬老太的乡愁

余光中有首著名的诗《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前几日,对于一名84岁的老太太来说,乡愁是这样的:

老了啊/乡愁是一道高高的院墙/我在里头/老家在外头。

看完新闻,不禁唏嘘。每次老妈从数千里之外来看我,都住不了多长时间,纵有儿孙在旁,她仍说“在这像坐牢”。只有回到她自己的家,回到她熟悉的街坊邻居之间,她才感到自在。

很难指责广州翻墙老人的儿女,从物质上讲,位于市区的养老院生活条件,不一定比老人原先所住的乡镇要差;从精神上讲,忙于工作的儿女,未必能有时间陪伴和照顾。从生活和安全的角度,养老院可能都比家里好。

可在一些老人看来,养老院再好,也不是家;养老院再好,都像是牢房。尤其是感情细腻,念旧,比较缺乏安全感的老人来说,去哪都没有在原来的家好。

沈阳市统计局2015年的数据表明,沈阳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为2.77人,三口之家甚至一两口人的小家庭成了主流。

上海每户人口指数是2.64,北京是2.48。德国是全世界人口老龄化排第二的国家。1960年德国7300万人口,1900万家庭;到了2010年德国人口8100万,有4000万家庭。一个家庭只有平均2个人。

家庭小型化,意味着更多的老人一个人或者是老两口在家。

居家养老,成为当前最现实也是最人性的选择。养老院养老,则是辅助和补充。

人老体衰,人老多病,居家养老,何其难也!老人需要陪伴,老人需要照顾,可儿女必须打拼

有剂良药,有温补功效,却能治居家养老之痛,那就是邻居。

老人在家,一旦有困难,能够第一时间赶到的,一定是和他们生活在一个小区里的邻居。

在沈阳看望群众时曾说,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古人说:远亲不如近邻。其实,有时,近亲也不如近邻。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发现,40.6%的人不熟悉邻居,其中12.7%的人根本不认识邻居。

对于邻居,国外好像比中国更热乎。

德国人把邻居视为最好的报警器。德国柏林警察局家庭安全专家斯戴凡说,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德国很少发生偷窃、失火无人管、钥匙插门上没人管等事情。这与德国邻里之间相互帮助,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对于同一小区的老人,邻居们会经常帮着买菜和做家务。

英国在1982年出台了《邻里守望相助方案》,居民志愿者在当地警方的支持下建立起邻里守望组织,要求社区成员,团结友爱,组成社区工作小组和地方警察一起防止犯罪,来改善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确保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社区感到安全。每个街道的组长会经常征询居民的意见或建议。偶尔也会组织一些活动,比如,下雪天帮助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打扫门前的积雪。

2011年,新西兰正式把3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定为“邻居节”。“邻居节”的那个周末,大家会不约而同地带着美食走出家门,坐在街道上或在一户热心人家的院子里聊天。孩子们像过节一样开心地奔跑,大人们交谈,亲如家人。

互联网连接了所有人,却恰恰遗忘了与你一墙之隔的邻居。

你为自己年迈的父母想尽了各种尽孝的方法,希望他们能安度晚年,却恰恰遗忘了给他们一个安全、可信任的邻里温情。

幸好,我们来了,我们“咪邻”来了,还你一个真实、安全、隐私的邻里关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