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 明清瓷器年款系列 -- 正德
正德皇帝,就是那位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镇国公”的奇葩明武宗。一看庙号带个“武”字,就知他的历史评价不太好。此人聪明绝顶,极能折腾。他在紫禁城西边建了一座“豹房”,作为起居玩乐、日常办公之所。“豹房”除了养豹子,据说里面美女、男宠无数,还有很多番僧在此和正德皇帝朝夕相处。大概是个挺荒唐的娱乐场所。
明朝很多皇帝宠幸宦官,正德尤其如此。当时得势的几个太监,人称“八党”、“八虎”,深得皇帝信任。太监们为投皇帝所好,整日想方设法搞出各种各样的娱乐项目。正德皇帝又是随心所欲,没什么自控力的人,着实由着性子干了许多不正经的事。
恰巧1517年,北边鞑靼来犯,正德皇帝闻之大喜,立即御驾亲征。没想到运气不错,没有重蹈他曾祖“土木堡之变”的覆辙,居然大胜而回,史称“应州大捷”。两年以后,宁王在江西造反,正德皇帝闻之大喜,再次御驾亲征。这次运气不太好,先是亲征到半路,王阳明已经平定了宁王之乱。之后在回来的路上,学渔人捕鱼,不小心掉到水里,由此染病,回京没几天就病死了。
如此好大喜功又贪玩之人,当然不会像他爸弘治皇帝那样对官窑瓷器漠不关心。正德朝的官窑瓷器品种比弘治多了一些,装饰也比成弘时期繁缛。器物造型千奇百怪,胎体逐渐偏向厚重,之后嘉隆万一些粗笨的风格,或许正始于此。
正德年款都是楷书,底款有双行六字和四字两种。青花、矾红、锥刻均有所见。从字体风格来看,和弘治款非常接近,而且规矩感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前人常用一个“恭”字来形容正德款识,意思是字写得恭恭敬敬、规规矩矩。
字写得规矩,辨识起来便容易许多,因为每个字的写法不会有太大出入。比较特殊的是“年”字,它的短竖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正常的竖,另一种是写成横着的一横。正常的竖一般不封口,即和中间的横不相连。另外,“年”字最上面的一横,一般在三横里最短。
其它几个字写法基本一致。“明”字日比月稍矮,上方斜斜平齐;“正”字最后一横一般会有很明显的回锋;“德”字中间依然没有一横;“制”字上半部分的竖也依然常和下半部分衣字的竖勾对齐,和弘治款类似。
六字款有带双圈和双方框两种。双圈为多,双方框款仅见于笔架等少数器型。
上图最后几个为较罕见的底款,分别是八思巴文款、阿拉伯文款和锥刻款。八思巴文款有人翻译成“正德年制”,也有人翻译成“至正年制”。查了一下八思巴文的对照表,后三字应是“正年制”,第一个字有些像“至”,大概是“至正年制”吧。一个明朝皇帝的御窑瓷器,落个元朝年款,是什么原因呢?
解释这个问题,不妨看一下下面这只北京故宫收藏的矾红波斯文款的盘子。
这只盘子里面和外壁是用阿拉伯文书写的《古兰经》的句子,底款却是用波斯文书写。有神人翻译了一下,这三行字的意思是:
大明汗
即苏莱曼国王
制造
“大明汗”是中亚地区对明朝皇帝的称呼,“苏莱曼王”就是正德皇帝给自己的封号了。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咱这位好大喜功、酷爱给自己加头衔的奇葩皇帝,为了彰显自己是天下共主,对蒙古人自称是“忽必烈”,对藏僧自称“大庆法王西觉道圆明自在大定丰盛佛”,对阿拉伯、波斯、突厥等的“回回”则自称“苏莱曼王”。所以底款出现元代年号也不足为奇。
还有一些器物的款识会落在器身,写作一横行。高足杯则沿着底足内壁一圈书写。
其实做这水磨工夫整理款识,不仅是科普,也希望有一点现实意义。辨识器物真伪需要从各个方面整体考量,款识即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比如下面这件器物,仅从底款来看,你觉得它偏向看真,还是存疑?我相信仔细看过文中这些标准款的读者朋友们,应该能做出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