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圣——张旭

来自话题
#中国妙境书画艺术交流
1.0万篇

张旭

  张旭(685—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喜欢饮酒,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

张旭出生于一个门第不低的家庭,曾向堂舅陆彦远学习书法,学有所成后为吴道子、颜真卿等钦慕;年长后通过应举或荐举、征辟而入仕,释褐为常熟县尉;先后任左率府长史、金吾长史,因而被世人称为“张长史”;大约在乾元二年(759年)逝世,享年大约七十五岁。

在书法方面,张旭勤于观察客观事物,善于将客观的自然物象与个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在继承前人书法成就并加以创新而使得自身的狂草艺术在盛唐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张旭代表作仅存于世的虽然很少,但是我们从其仅存的作品中还是能看到张旭在创作时的热情和豪迈的气度,同时也能看到他在草书笔法领域的功夫和追求。

《古诗四帖》

  《唐张旭书古诗四帖》,狂草,墨迹本,高二十九点五厘米,宽一百九十五点二厘米,五色笺,共四十行,凡一百八十八字。

此帖传为张旭所书南朝诗四首,前两首为庾信《道士步虚词十首》中的二首,后两首为谢灵运《王子晋赞》及《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

此卷草书通篇书法气势奔放,运笔无往不收,如锥划沙,无纤巧浮滑之笔。此墨迹已成为张旭所传世的孤本。该帖曾经宋宣和内府、明华夏、项元汴、清宋荦、清内府等收藏,原件藏辽宁省博物馆。

《古诗四帖》

帖文:

道士步虚词

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春泉下玉霤,青鸟向金华。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花。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

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龙泥印玉简,大火练真文。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吹分。虚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王子晋赞

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王子复清旷,区中实哗(衍文)嚣喧。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繙。

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

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别可(墨迹旁有倒置符号,应为“仙隐不可别”)。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艺术鉴赏

运笔

在运笔上,此帖圆转自如,含蓄而奔放,随着感情的渲泄,笔致有节奏的忽重忽轻,线条随意流走,或凝炼浑厚,或飘洒纵逸,浓墨处混融而富有“屋漏痕”般的质感,枯笔处涩凝而独具“锥划沙”般的张力,点画与线条的合谐组合,构成了一幅生动自然、雄伟壮阔的画卷。运笔看似任意挥洒,其实规矩无处不在。孙过庭《书谱》云:“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道出了草书使转用笔的最突出的特点。在书写过程中,灵活地转换笔锋是狂草书法最典型最基本的笔法。草书《古诗四帖》,运笔连绵回绕,暗中换锋。如“帝”、“纷”、“教”等字,多个环绕均用中锋转笔,没有“转卸皆成偏锋”。即使偶有偏侧,如“千”字,也能拢得住笔锋而使笔画刚劲有力。同时这种偏侧,散锋涩行运笔的频繁使用,成了草书《古诗四帖》,在面貌上区别于怀素狂草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使转并非单纯指圆转运笔,应包括折和转两种方法。笪重光《书筏》云:“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同一转也,若误用之必有病,分别行之则合法耳。”请看帖中的“盖”、“华”、“景”三个字,包含了三种横的使转方法。“盖”字第一横为折笔映带;“华”字上两点接第一横为转笔映带;“景”字字头接长横为暗中逆入折笔。通观全帖,最为流畅的转笔映带并不多见。明白此理,可避免因一味圆转而造成的流滑软俗之病。另外,此帖初看满眼缭绕,细辩则字字分明。这主要是因为用笔上交待清晰,点画爽而不乱。试看“华”字,点画与牵丝极为分明,点画处皆重,映带皆轻。虽然变化多端,法度丝毫不乱,同时,又造成了用笔轻重缓急的变化之美。总之,狂草笔法中的中与侧,藏与露、转与折、轻与重、缓与急等矛盾笔法被张旭完美地统一在草书《古诗四帖》之中。

结体

狂草的结体与楷、隶的结体不能一概而论。狂草与其它字体的根本区别,在于点画被大量省并,一行之内字与字之间笔画相连,变化为无处不在的缠带和使转用笔,所以很难脱离用笔而对狂草的结体进行单独的分析。不如从“体势”这一角度对草书《古诗四帖》试作赏析。体势是书法结体和用笔的综合形象,也是书法艺术区别于写字的本质特征。草书《古诗四帖》的体势变化非常丰富。大部分字的取势都是以敧斜为主,但字的重心居中,正襟危坐。有的字重心下移或上提,如“宫”、“下”字造成险势,险而不倒。还有“南”、“年”二字,一个中竖倾斜,一个中竖弯曲,但重心依然平稳。狂草体势讲究穿插避让。既注重行与行之间气势摆荡中的穿插避让,又讲究一字偏旁组件之间的穿插避让,构件与构件之间不相撞又不雷同。如“棘”(释“枣”)字,两个构件相同,但作者运用穿插避让,再加上用笔轻重、转折、疏密的变化,将字分割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黑白空间,美不胜收。深得避让穿插之妙。除了巧妙熟练地运用敧正、轻重、方圆、疏密、摆荡等体势因素外,作者还运用了横纵、开合、敛纵等矛盾来变化体势。如“齐”字通过夸张第一笔的横势和整个字的纵势形成对比;两个“中”字竖画的不同处理,造成了敛纵的体势变化;“绝”字部首与偏旁的上部,分别向左右倾斜,形成了上部打开,下部闭合的特殊体势。“岩”、“下”、“少”、“人”、“中”、“上”等字重复出现,由于体势变化,各具风神,令人惊叹叫绝。体势变化的灵活运用,体现了作者在狂草结体运笔方面千锤百炼,出神入化的魅力。

章法

草书《古诗四帖》字与字之间的大小、轻重、疏密的安排变化自然,行与行之间的穿插错落恰到好处,通篇行气贯通、格调一致,参差错落,跌宕起伏,字字如龙似马,云烟缭绕,倏忽千字,上呼下应,左驰右骛,犹如一幅变幻莫测、多姿多彩,自然天趣的画卷。充分体现了张旭草书纵横捭阖,豪放沉着,势如破竹,奇峰自出的面貌。

《肚痛帖》

《肚痛帖》

帖文:

        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非冷哉。

  该作品的真迹已经下落不明,此帖是在北宋时期由人摹刻在刻石上的,刻石高约四十厘米,宽约三十四厘米,现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里。全帖仅有三十个字,写的内容大概是张旭肚痛之时为自己诊断而写作的。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是却看得出张旭在写作时的狂放状态和意境,也表现出张旭在创作时的无拘无束的艺术状态。

《断千字文》

  张旭断碑《千字文》,传为张旭狂草书法的杰出代表,可惜真迹没有留下来,刻本也不完整,只有一块200多字的残损刻石保存在陕西西安碑林。但从刻本中还能看出张旭狂草在笔法、章法上的奇妙之处,用笔敏捷,变化无穷,笔画遒劲,潇洒奔放。有时上下字笔画紧密相连,初初一看,如同一个字,飘扬飞动;有时一个字好像被分成两个字,看上去很松散,实际上相互响应,字的结构不受规则约束,随心所欲,攲侧变化,气势不凡。

  全帖一气呵成,没有半点雕琢的痕迹,显得非常狂放,但狂得自然,字的大小、疏密、斜正,变化和谐,而且在狂放中仍有一定的法度,特别是把中锋运笔这一书法传统技巧运用到草书中,使草书线条流畅、劲健有力,更加耐看。因此,张旭这幅狂放的草书作品是以熟练掌握基本笔法、技巧为基础,然后才达到高度自由的境界,表现得激越奔放。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他的楷书端正谨严。规矩至极,黄山谷誉为“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若说他的楷书是继承多于创造,那么他的草书则是书法上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了。如此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可谓惊世骇俗。韩愈说:“旭善草书,不治他技故旭之书,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

  张旭的草书看起来很颠狂,但章法却是相当规范的,他是在张芝、王羲之行草的基础上升华的一种狂草。细观察其书体绝无不规则的涂抹,很多细微的笔画、字间过渡,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绝无矫揉造作之感。张旭的草书是在激越情感牵动下促使节奏加快,似金蛇狂舞,又如虎踞龙盘,表现一泻千里之势。由于在线条的动荡和质感上加入了盛唐的艺术气息,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狂放的草书风格。

来自话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