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偏方到举世认可的抗癌神药,要经历什么?
人类探索癌症的路总是漫漫。
从来没有一种疾病像癌一样令人恐惧。
它把不幸缝进人类的基因组,以众病之王之姿,凌驾于一切生命。以至于全人类要拿出每一丝力量与之搏斗,苦寻治疗之法。
今天,我们要给你讲一个故事,关于一次人类与癌症斗争史上的伟大胜利。
一群中国医生把毒药变成了解药,从砒霜中找到了治疗白血病的希望。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曾经白血病里最凶险和致命的类型,竟然因为砒霜,治愈率达到了 90%。
这一切是怎么回事?
癌症偏方,是毒是药?
上世纪 70 年代,黑龙江林甸县民主公社,一个神奇偏方正在疯传。
「据说能治癌症」。
这种偏方由三种剧毒物质组成:汞、砒霜和蟾蜍的毒腺分泌物。就拿砒霜来说,这种学名为「三氧化二砷」的物质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毒药之一,极易被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皮肤吸收,哪怕只是接触粉末或气体,都会产生中毒反应。
肝癌、宫颈癌、食道癌……绝望的病人从哈尔滨、北京、上海等等大城市赶来这个僻静的农村。
小小的卫生所好像一座诺亚方舟,门前的人正在等待最后的救命船票。
有药能治癌症的传言越来越广,当时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剂师韩太云也听到了这个传说。
正在医疗巡回中的他来到林甸县考察,在发现的确有病人好转后,他将这三种物质提取成注射液,按年月命名为「713」溶液,亦称「癌灵」。
然而,幸运的只是少数,「癌灵」并没能成为更多人的救命神药。
因为不知道具体是其中的哪种成分,对哪种癌症有效,只能打了再说,听天由命。而且由于注射剂本身的毒性巨大,很多人连副作用都难以熬过。
「能治癌症」的传言逐渐平息。
那点攻克癌症的小小火光,好像又熄灭了。
科学验证
从偏方到药物的第一步
虽然「癌灵」的神话幻灭,但这种药物并没有被放弃。
到底为什么有些患者真的被治好了?三种毒物到底是哪种起了作用?
带着这样的问题,与韩太云在一所医院的张亭栋也来到了林甸县。
当时中外都已经有了不少用砷剂(砒霜)治疗白血病的尝试,但都没有定论。比如国外曾用砷和放射疗法治疗白血病,但后来被其他化疗手段彻底替代。中国也有学者在五六十年代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但也没找到具体如何起效。
1972 年后,团队将「癌灵」的研究集中于自己深耕多年的白血病疗法上,决心用分组实验的办法挨个验证,找到三种药剂起作用的原因。
他们把病人先分成两组,以静脉注射的方式治疗:
第一组用砒霜 + 汞;
第二组用砒霜 + 蟾蜍。
结论发现,两组药物都有效,但也都有点毛病。第一组的问题在肾脏有损害,考虑到汞会影响肾功能,原因基本确定。第二组的问题在血压升高头痛难忍,这显然是蟾蜍的问题。
在更加精细化的试验后,他们最终决定舍弃蟾蜍,确定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是主要的起效药物。以三氧化二砷辅助微量汞的方法制成药剂,即「癌灵 1 号」。
1973年,团队的第一篇文章发表。文章明确提出,6 位白血病病人在使用「癌灵 1 号」后都有好转。
希望的火光越来越亮,团队捷报频转。
他们用一次次实验,不断刷新着医学界对于白血病治疗的认识。
继续研究
明确效果,获得认可
研究还未结束。
1979 年,团队在总结 55 例急性白血病病例时进一步指出,「癌灵 1 号」中最有效的成分是三氧化二砷,也就是原来偏方中的砒霜。
而针对不同类型的白血病,「癌灵 1 号」对于似乎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最为显著。
为了证明这一猜想,团队以此为目标再次进行反复的临床验证。
在不断地实验中,「癌灵 1 号」针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越来越显著。到 1991 年,「癌灵 1 号」已经治疗了 32 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其中 19 例完全缓解。
1997 年,一位用癌灵 1 号治疗的患者已经存活了二十多年。
至此,那个在黑龙江农村流传的偏方之谜近乎揭开。不是以毒攻毒起了作用,而是三氧化二砷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特别的疗效。
关于白血病的探索仍在继续。
前人的研究为后人铺路,三氧化二砷与国内另一学者王振义发现的药物联用,最终让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愈率达到了 95% 之多。现在,这种联合疗法已经成为了国内外的治疗共识。
这再也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绝症」了。
从民间流传的偏方,到全世界承认的救命神药,这是一代代医者,一步一个脚印探索出来的胜利。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一次又一次实验,失败,一次又一次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