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汤和写诗,哪一个重要?
操场上,初三某班男生,从书库里领书回教室,重重的成捆的书,也没有妨碍他们聊天,听到一个声音说:找对象,可不能找没文化的。很冷的天,尖利的北风,这句话仍然逆风而上,清晰无比的送进了我的耳朵里。没有回头看,男生们一色的校服,看了也难以辨别是谁说的,就算是辨认出了,也不认识。
才十四五岁的孩子,对将来找对象的话题丝毫不避讳,已经有了这样成熟的择偶观!听到后,不禁从心底里笑出来。不知道到了适婚年龄,这个孩子是否还能保持这样的观点?
一下子想到了《人生》里的女主给男主说的话抑或是写信的内容,母猪生了多少个猪仔,鸡鸭生了多少只蛋之类等等。这样的内容的确是巧珍身边比较重要的东西,除了这,她没有任何的其他东西可以倾诉。她的思念也不会以诗歌一般的语言说出,大概这种思念,她也很难以表达出来,只是想见到,却拙于表达。
对于男性这种典型的视觉动物,漂亮的颜值,几乎是找对象的先决条件,当年兄长找对象时,说的非常有道理:模样后天难以改变,文化却有办法改变。先将先天的模样紧握,再去改良可以改变的教育。
持这样观点似乎没有错误,赏心悦目者,自然更容易获得异性青睐,虽然美貌不能够当饭吃,可是,秀色可餐,餐的本义,不就是吃吗?甚至可以当饭吃。古时候就有“娶妻娶德,纳妾纳色”的说法,如今妻妾合一,可不就要美貌和德行结合于一身,德行,的确可以后天教育而得,而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相貌,先天而来,的确无法改变。
孩子们嘴里的有文化,应该是什么?没有听到下文,也不知道该怎么理解,是聊天时有共同语言,还是育儿时有良方?是敢于担当家庭责任,善于参与家庭规划,还是谈吐知书达理,处理事情礼貌周全?是家庭、事业上的平衡者,还是做推动时代发展的合作者、引领者?抑或是,琴棋书画诗酒花的浪漫?
想到胡适的“小脚夫人”江冬秀,在文化上和胡适的差异实在太大,一个新文化学术大家,36个博士学位,北京大学教授,一个是大字认识一箩筐的小脚家庭妇女。在胡适与朋友们交谈时,江冬秀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也插不上话,那种琴瑟和鸣的夫妻共同进步的确难以寻到,是因为这样,胡适才对其他有共同语言的女性动了心?才有与江冬秀离婚的想法?
同样是旧式婚姻受害者的江冬秀,有自己的诸多长处:出身名门望族,上过几年私塾,但是个性倔强、办事能力很强,尤其看透了胡适的弱点,留美博士归国的胡适,很爱惜自己的羽毛,从他顺从母亲,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就可以看得出来,可是,婚后四年,胡适和当年夫人的伴娘、远方亲戚曹诚英有了暧昧之后,小脚老太太只用菜刀和裁纸刀,就轻松制止了胡适和曹诚英的婚外恋。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江冬秀通过打麻将赢钱,维持了胡家的基本生活。江冬秀识字不多,更不会写诗,可是,却会做菜、管家,管丈夫,相夫教子式的没文化的小脚夫人,伴随了胡适一生。
胡适品貌才学无一不出色,难怪情人颇多!如果江冬秀他俩有更多共同语言,是否就会免于诸多婚外情?还是没有任何关系,是本性使然?
有文化,在某些事情上也许就容易产生共鸣,不会有“鸡同鸭讲”的尴尬,也不会有“夏虫不可语冰”的无奈,同一频道,产生共鸣,你的话我懂,我的心思,你明白,文化水平相当,言语投合,气场类似,这样的婚姻大概就较为理想,至少不会成天鸡飞狗跳,大呼小叫了。
孩子们的择偶观点从哪里来?应该是父母家人常常说起,自己耳濡目染,受了影响吧?这倒是好事儿,家长对感情话题,不藏着掖着,能够像谈论平常事一样去谈论,这样孩子们也不会非常好奇,早早以身试爱。至于择偶观,健康、理性,可见,家长的影响还是很积极的。
现在大概已经没有没文化的人了,只是文化的深浅问题,相当的文化,相当的学识,相当的门第,各方面门当户对的古老原则,再次成为婚姻般配、和谐、长久的条件之一。
脱贫比脱单重要,煲汤比写诗重要,接地气、烟火气是婚姻的真实状态,所有的看上去虚无的精神、意识方面的享受,都是要排列在物质方面之后。苟且的生活必然要过,诗和远方要在美美吃饭的基础上再去追求。
会煲汤,会写诗的伴侣固然最好,但是共同煲汤,一起写诗,已经成为现代家庭的共性;或者网上订汤,只来写诗,或者不再写诗,只来理财,成为更新型家庭的主旋律。
未来的一切,此时还都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