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5.22【中医流派】丨火神派【6】——'吴附子'吴佩衡(下)...
吴佩衡(1886-1971),名钟权,四川会理县人,云南四大名医之一,火神派的重要传人。18岁时,受业于当地名医彭恩溥先生。深精《内》、《难》、《伤寒》等经典著作,中年以后,集中精力研究仲景学说,认为'盖凡一种学问,非寝馈其中数十年,斯难知其精义之所在。'大力倡导经方学理,强调阴阳学说为中医理论的精髓,辨证论治是临证诊疗的准则。长于使用经方,擅用附子,胆识过人,对疑难重证,失治、误治病例,每以大剂附子力挽沉疴。处方每剂附子辄用60g,重则每剂250g-500g,剂量之大,世所罕见,名闻天下,因获'吴附子'雅号,成为火神派的重要传人。
今天继续分享吴氏理论及经验:
从阴证论治出血和麻疹
吴氏重视阳气,推崇扶阳,在各种血证和小儿麻疹的辨治方面尤具特色,在国内颇有影响。
他继承郑钦安的学术观点,对多种出血病症多从阳虚失于固摄着眼,以扶阳止血为法,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在《吴佩衡医案》中,有咯血、衄血、便血、崩漏、胎漏等各种血证10案,均从扶阳着眼,以大剂附子入手,皆收止血愈病佳效。
如治妊娠胎漏(先兆流产)案:范某之妻,28岁。身孕6个月,因家务不慎,忽而跌仆,遂漏下渐如崩状,腰及少腹坠痛难忍,卧床不起。延至六七日,仍漏欲堕。吴氏诊之,认为气血大伤,胎恐难保,惟幸孕脉尚在,以大补气血,扶阳益气引血归经为法,拟方四逆当归补血汤加味治之:附片100g, 北黄芪60g,当归身24g,阿胶12g (烊化兑入)炙艾叶6g, 炙甘草10g,大枣5枚(烧黑存性、服一剂,漏止其半,再剂则全止,三剂霍然,胎亦保住,至足月而举一子,母子均安。
吴氏按云:'附子补坎中一阳,助少火而生气,阳气上升, 胎气始固……阳气温升,阴血能补,则胎不堕矣。《内经》云:治病必求其本。本固而标自立矣,若只以止血为主,而不急固其气,则气散不能速回,其血何由而止?'
吴氏对小儿麻疹的治疗颇有创见,认为小儿是稚阳而非纯阳。不宜过于表散,更不宜动辄使用清凉苦寒药物。必须分析虚实寒热,随证施治。吴氏经验,凡属虚寒小儿,只有放胆使用四逆、白通等汤,才易挽回颓绝,他总结道:'体弱昏迷无神,疹出性慢,色象不鲜,服白通汤一、二剂,即能使疹子出齐,平安而愈。如此治法,在麻疹方书上虽不易见,但麻疹既不得发越外出而现阴盛阳衰之象,投以白通汤扶心肾之阳,故疗效甚速。倘再误施寒凉,则正愈虚而阳愈弱,无力托毒外出,反而内攻,必致衰脱危殆。无论痧、痘、麻、疹,一旦病势沉重,必须认真辨別阴阳,不可固守一法,证现阴象,必须救阳;证现阳象,必须救阴,方有回生之望。'这是吴氏一个独到之处,在国内亦颇有影响。在《吴佩衡医案》中,有麻疹变证属阴寒者8案,均以附子为主,扶阳挽逆,获得成功。
如麻疹误表转阴证案:姚某,3岁。初病发热咳嗽,某医以升提表散而佐清凉之剂。二剂后,麻疹隐隐现点,色象不鲜,发热已五六日,尚未出透。延吴氏诊视,患儿昏迷无神, 判为邪陷少阴而呈但欲寐之情,麻疹不能透达,若再迁延,势必转危。即以白通汤一剂:附片608,千姜158,葱白4茎(连须根)。服后,疹出透而色转红活,再剂则疹已渐灭,脉静身凉,食增神健而愈。
崇尚经方,善用峻药
吴氏推重仲景学说,擅用长沙诸方,在《吴佩衡医案》中,总计89案,使用经方者即达76案,占全部案例的85.3%。在用药方面倡用峻剂,崇尚'攻之即所以补之'之论,尝引陈修园之说抒发己见:'以毒药攻邪,是回生妙手, 后人立补等法,是模棱巧术。'故而很少假借参、芪、地、归等补品,认为袪邪即是扶正,攘外即所以安内。他在《医药简述》一书中,对附子、干姜、肉桂、桂枝、麻黄、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十味药品的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详予阐述,认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据余数十年经验,如能掌握其性能,与其他药物配伍得当……不但治一般常见病效若桴鼓,并且治大多数疑难重症及顽固沉疴,亦无不应手奏效'(《医药简述》)。在《吴佩衡医案》总计89案中,除4案外,其余各案均投用了十大主帅之品。可以看出,十大主帅乃集寒热两类药物中之攻坚祛邪峻品,以十大主帅为主药组成的麻黄剂、四逆辈以及白虎、承气诸汤则是阴阳二证之猛剂。吴氏临床多藉姜附、硝黄等峻药,'灵活运用,加减化裁,东挡西杀,南征北剿,而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之效'(《医药简述》),形成十分鲜明的用药风格,显示出大家风范,这一点与郑钦安颇为相似。例如对阳明腑证,吴氏创立了白虎汤承气汤合用之例,在其医案集中,6例阳明腑证案例,均系白虎承气合用,剂量亦重。其治瘟疫3例,投用达原饮,均加用石膏、大黄两味苦寒峻药,不仅显示大家手段,而且表明吴氏对于阳热之症,亦颇多见识和经验。
常用方药经验
作为火神派医家,吴氏除了应用大剂附子,广泛运用四逆辈治疗阴证外,对常见病症还积累了一些经验用方,这些方剂多数是以四逆汤为基础合以其他方药而成,具有鲜明的火神派风格,用于临床屡获良效,从而构成吴氏学术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摘其要者予以介绍。
麻辛附子汤:即经方麻黄附子细辛汤,本方为吴氏常用方剂之一,其使用频度仅次于四逆汤,这一点在《吴佩衡医案》中体现得十分明显。本方原治太阳少阴两感证,吴氏运用本方早已超出此范围,他的经验是,凡'身体不好,素禀不足,一旦感冒,易从少阴寒化(体强者在太阳),脉沉细、沉弱,欲寐无神,怕冷,手足发凉,或有头痛如劈,宜用麻辛附子汤或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附子,大人用2两(60g),体过虚者用3两(90g)……切勿加杭芍……本方是开门方,无闭门留寇之患,若开门不用麻、辛、桂,则附子无外驱风寒之力,故开门宜加之。'在《吴佩衡医案》中,主以本方者共有8案,包括目赤肿痛、乳痈、少阴头痛、咽痛、麻疹变证等,每案均用得很有见地,常医难以有此手眼。阳虚明显者,直接用四逆汤加麻黄、细辛。请看案例:
乳痈(乳腺炎):尹某,25岁。产后六日,因右侧乳房患急性乳腺炎经用青霉素等针药治疗,病情不减。改延中医诊治,投以清热解毒之剂,外敷清热消肿软膏。诊治十余日,寒热不退,乳房红肿疼痛反而日渐增剧,遂延吴诊视。刻诊:
热而恶寒,体温37.4度,午后则升高至39度左右。头疼,全身酸痛,右乳房红肿灼热而硬,乳汁不通,痛彻腋下,呻吟不止。日不思饮食,夜不能入眠,精神疲惫,欲寐无神。脉沉细而紧,舌质淡而含青,苔白厚膩。辨为产后气血俱虚,感受风寒,经脉受阻,气血凝滞。后又误服苦寒之剂,伤正而助邪, 遂致乳痈加剧。法当扶正驱邪,温经散寒,活络通乳。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附片30g,麻黄9g,细辛5g,桂枝15g,川芎9g,通草6g,王不留行9g,炙香附9g,生姜15g,甘草6g。连服上方二次,温覆而卧,遍身絷絷汗出,入夜能安静熟寐,次晨已热退身凉,头身疼痛已愈,乳房红肿热痛减半,稍进稀粥与牛奶,脉已和缓。舌青已退而转淡红,苔薄白,根部尚膩。继以扶阳温化之茯苓桂枝汤加味调之。乳房硬结全部消散,乳汁已通,眠食转佳,照常哺乳。
此症乳房红肿热痛,发热,极易判为热证。但从恶寒,头疼,全身酸痛来看,又有表证;再从精神疲惫,欲寐无神,脉沉细而紧,舌质淡而含青,苔白厚腻来看,又有阳虛之兆。
表寒里虛,故投麻黄附子细辛汤而收效,整个治疗未用一味凉药,识证之准,用药之确,令人佩服。
少阴咽痛:王某,女,成年。始因受寒起病,恶寒,咽痛不适,误服清热养阴之剂而症情加重:头痛如劈,恶寒发热, 体痛。咽痛,水浆不能下咽,痰涎涌甚,咽部红肿起白泡而溃烂。舌苔白滑,不渴饮,脉沉细而兼紧象。吴氏认为,此系寒入少阴,误用苦寒清热,致使阴邪夹寒水上逼,虚火上浮而成是状。取扶阳祛寒,引阳归舍之法,以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附片40g,干姜26g,北细辛6g,麻黄5g,上肉桂6g (研末,泡水兑入),甘草6g。 一剂后寒热即退,咽部肿痛减去其半,再剂则痛去七八。三剂尽,诸症霍然而愈。
吴氏指出,少阴受寒误用苦寒清热养阴之剂,无异于雪上加霜。风寒闭束少阴经络不通,虚火上浮冲于咽喉而肿痛者, 宜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之。方中附子能扶阳驱寒,麻黄开发腠理,解散表寒,得细辛之辛温,直入少阴以温散经脉寒邪,并能协同附子纳阳归肾,邪去正安,少阴咽痛自然获愈。
潜阳封髄丹:即郑钦安所拟潜阳丹与封髓丹合力,用治虚阳上浮所致五官阴火诸症,吴氏颇为赏用。例案如虛火牙痛孙案、牙龈出血王案(见'真气上浮,须识阴火'一节)。
四逆二陈麻辛汤:即四逆汤合二陈汤加麻黄、细辛,用治一切肺部痰饮阴证,如新老咳嗽、哮喘,咳痰清稀,白痰涎沫多者,吴氏屡用有效。如果表证明显者,吴氏用小青龙汤加附子,《吴佩衡医案》中有许多成功案例。
四逆苓桂丁椒汤:即四逆汤加茯苓、肉桂、丁香、白胡椒,用治一切脘腹阴寒疼痛'。呕恶明显者再加半夏、砂仁等。
四逆五苓散:即四逆汤合五苓散,用治肝肾病变所引起的腹水、水肿等症。值得注意的是,吴氏用本方时,从来不用五苓散中的白术,可能是嫌其壅补,不利于水湿。
四逆合瓜蒌薤白汤:即四逆汤与瓜蒌薤白汤合方,用治胸痹心痛属阴症者。
四逆当归补血汤:即四逆汤与当归补血汤合方,用治由阳虚不能摄血引起的出血诸证。吴氏应用本方时,经常加入阿胶、艾叶两味。
其他凡涉及厥阴者,用四逆汤必加吴茱萸,有黄疸者再加茵陈,均成定例。
吴佩衡是火神派的是最重要的传人之—,忠实地传承了郑钦安学术思想:强调阴阳学说为中医理论的精髓,长于使用经方,在重用附子,胆识过人,在重用附子时,不夹阴药等方面较郑钦安有过之而无不及,值得学习研究。
说明
图文资料多数取自互联网,经我们收集整理再呈现给大家,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一心一醫
祖国医药文化传播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