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银杏救了流落的帝王,这个村就在渝北兴隆镇

礼朝屋基的传说(申报版权保护文言文版本)

——建文帝赐字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崩,允炆继位为帝,推“建文新政”削蕃,燕王起兵于京师。建文四年,“靖难之役”致应天落陷,帝允炆匿,削发为僧遁重庆府后溪河一隅。

遇雨避于破亭,牧童驱犊返,见状,赠笠予僧,僧辞,童曰:“客前礼先,家训流传”。言讫,旋没于雨中。

雨霁,僧至村口,见小溪,行至木桥上,一汉至,担二女。汉见阻僧道,释担而跃于溪中,僧不解,汉扶筐曰:“手礼相让,家训久长”。

僧谢,取道入村。一老叟迎至院,茶待之。见叟自室中移竹椅,遂扶一老妪躺坐于椅,曰:“此老母,今晴初,欲出透清。孝礼高堂,家训不忘”。

方是时,其赠笠之童、路遇之汉入,盖祖孙三代矣。僧询姓何?叟答曰:“鄙姓李”。僧取笔,书曰:“礼家李氏,姓李更知礼,逢君不识君,破亭残桥后,布衣慰吾心”。

僧隐于村旁寺庙。一日,僧禅坐于堂前,忽一白果蒂落坠其首,僧惊恐,顷刻乃去。不日有兵沿途搜其下,叟方知僧乃今逊帝,而以畏其诛连,不敢与外人言之。积年,帝流离至此之事方传之,尝经之村落,以朝觐之意,更名曰“礼朝屋基”;汉担二女避让之桥曰“双凤桥”;曾居之庙更曰牛(留)皇庙,坠果之银杏至今尚存,由此而方圆百里皆慕来谒,香火渐旺,此地亦因此而兴盛,亦即后“兴隆场”之得名矣。

译文:

一天,见一个和尚在破亭里躲雨,路过的牧童立即将斗笠给他,和尚推辞不要。“客前礼先,家训流传。”牧童话毕,将斗笠给他后就消失雨中。

雨停后,和尚在木桥上碰见一个挑着两个女孩的汉子,汉子放下担子跳到溪水里给他让道。和尚不解,汉子说:“手礼相让,家训久长。”

和尚进村后,一老人将其引入院子,并为他沏茶。随后,老人拿出一把竹椅,将一位老奶奶扶到椅子上。老人说:“孝礼高堂,家训不忘。”

原来,牧童、汉子、老人是祖孙三代,姓李。和尚取笔写道:“礼家李氏,姓李更知礼,逢君不识君,破亭残桥后,布衣慰吾心。”

某日,和尚坐在村旁一寺庙,忽然一颗白果掉到他头上,他惊恐离去。不久,有官兵进村搜寻,老人方知和尚是削发避难的建文帝朱允炆。

此后,朱允炆流离的村落更名为礼朝屋基,有朝觐之意。汉子担二女避让之桥取名为双凤桥,建文帝曾待过的庙更名为牛(留)皇庙,那颗掉落白果的银杏至今还在,前来拜谒的游客络绎不绝。渝北兴隆场也由此得名并兴盛起来。

注:这个传说的历史背景是600多年前的“靖难之役”。礼朝屋基位于重庆渝北兴隆镇牛皇村,目前正在打造乡村振兴文化示范点,将复原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美景,已成为游客打卡的网红地。

还可以看:

重庆和成都的区别

没有一个人可以从重庆火锅全身而退

5月,最让人捏一把汗的月份

这些暴利行业,还在搬砖的你想进入吗!

美国摄影师镜头下100前的中国表情

《新华字典》独为一个地方留下一个字,它会唱歌

上半场活出高低,下半场活出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