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课】甘南一把手公开道歉,为何仍令事件持续高热,反映出哪些问题
这两天,两名中国教育报记者在黑龙江省甘南县“暗访营养午餐被打”一事在网上持续发酵,涉事地方又是政府发通报称“将严肃问责”,又是县委书记一把手公开道歉,“理亏”十足;而中国教育报,则通过官方微信强势刊文声称,要当地还舆论监督一个“天朗气清”。
然而,看似“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完美”处置却没能换来平息风波的预想结局,反而引发更激烈的争论,甚至于某舆情团队负责人在微信群中的一些言论也被截图放到了微博,被迫在其个人微博上进行道歉,从该事件舆论情况可以看出,当前的舆论监督可能正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强调舆论监督权利的同时,还要匹配相应的义务。从当前大量涉记者采访相关舆情的总体情况看,舆论监督同样存在权利与义务不相匹配的现实问题,需要引起广大媒体从业人员的深度反思。新闻采访、曝光问题在赋予记者超过常人合法监督权利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多需履行的职业义务,比如要出示合法证件、配合身份核实等相应程序。但从目前综合甘南县该事件网上讨论及中国教育报刊文内容等情况看,很可能存在涉事记者在面对警方及学校合法质询时未履行相应义务或未很好配合,甚至还可能存在拒不配合及并无合法采访资质等情况,这也是备受舆论诟病的主要原因。权利应与义务相等,就好比警察检查身份证,民众伸张要求警方证明自己警员身份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配合执法的相应义务,而不是一味讲所拥有的权利,而把义务抛在一边。
二是长期以来,部分媒体“标题党”、“新闻反转”等“任性”行为已出现负面连锁效应,可能会令今后的舆论监督面临一些“信任困境”。近年来,网上信息真假难辨,部分媒体一味“求速度”、“博眼球”,热衷于传播那些“网帖网曝”、“未经证实”的可疑新闻,制造了多起“新闻反转”事件,伤害了自身的社会公信力,并已在今年多起涉记者采访相关舆情事件中出现负面显性效应,警示着今后的舆论监督可能要面临“对立加剧”、“质疑增加”等社会“信任困境”,需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化解。
三是如何化解不同群体间因“代入感”而产生的情绪性冲突,让舆论监督不再沦为“群体互撕”,已成为摆在眼前的一大难题。囿于职业、身份、工作等客观因素限制,在表达观点评论中难免会产生对身份职业、工作地域等条件的自我认同与情感带入,表现出对不同群体强烈的“抵抗”本能,令事件讨论可能出现情绪化、偏激化的不良倾向,甚至出现地域歧视、人身攻击等撕裂偏离趋势。事实上,不同群体间的“情感代入”很难避免,那么如何引导网民形成“我不同意你观点,但表示理解”的良性讨论范围,已是你我都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四是不同问题可能在一个事件形成情绪“串联”,将加大今后舆论监督的难度。该事件中,记者有无合法资质是一个问题,所曝光的营养午餐有无问题则是另一个问题,只不过因为暗访这个过程将反映不同问题的不同细节串联在了一起,并受多名网友爆料“涉事记者无证采访”、“面对身份核实傲慢无礼”等细节影响,形成了情绪上的“串联”,导致公众对该事件产生了“用这个结论去否定另一个信息”的判断倾向,反映出今后的舆论监督可能也会遭遇同样的问题。
更多舆情文章尽在@墩墩舆情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