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圈背后的资本江湖
作 者:大唐守捉使 来 源:守捉使(ID:dtszs2020)
1994年夏天,北京电影制片厂正在开厂务会。23岁的发行专员于冬刚从北电毕业分配到厂里,这是他第一次开会,却因私事迟到了五分钟。本想蹑手蹑脚偷溜进会场的他还是被主持会议的韩三平发现,一声怒喝“你给我滚出去!”让于冬很没面子,只好灰溜溜找了个位子匆匆坐下。在场的人见怪不怪,新来的“川蛮子”已不知道这样黑着脸骂过多少人,个个幸灾乐祸却又装作若无其事。
有人悄悄安慰于冬,没事别去招惹这个新来的厂长,他气不顺的时候,逮谁骂谁。41岁的韩三平,此时心里确实憋着一肚子火。自己好不容易从四川调到北影厂,可谁想到碰到的是上千人要吃饭,数百万的医药报销没着落,上级又没有一分钱拨款的局面。持续多年低迷的中国电影市场,让很多知名电影厂几乎快撑不下去,连曾经辉煌过的北影厂也没了“余粮”。
这一年,34岁的王中军刚回国创业,拉着小他十岁的弟弟王中磊创办了华谊兄弟广告公司。华谊广告刚开始只是个皮包公司,印海报,做灯箱,啥挣钱就做啥,和影视界一毛钱关系没有。好在大院子弟的王中军家里有点人脉,随后搭上中石化、国家电力等大金主,结结实实靠广告挣了第一桶金。
还是这一年,36岁的冯小刚已经当上了导演,自编自导了电影处女作《永失我爱》,剧本改编自他的“人生导师”王朔的小说。要说此时的中国电影院没有电影放也不完全对,各种粗制滥造的惊悚故事片几乎是满天飞。《最后的疯狂》《凶宅美人头》《人奶魔巢》这些恐怖加悬疑的土嗨作品,剧情之离奇连今天的网络大电影都自愧不如。这类纯属摩擦观众智商的故事片美其名曰“娱乐片”,产量一度超过国产电影年产量的50%。
没办法,随着80年代以来各类港台影片以录像的形式进入内陆,紧张的剧情和精湛的电影制作技术几乎将整个内陆电影团队打得满地找牙,毫无招架之力。为了争夺观众,内陆娱乐片也学到了港台片的精髓,总能在电影中穿插几个和剧情不相干的情色镜头,深受富有探索精神的中国男性观众喜爱。憋了许久的荷尔蒙,正在召唤。但这样一来,上级部门觉得不对劲,可又对半死不活的中国电影市场无可奈何,只好放出一个狠招。
1994年底,十部引进大片杀入内陆电影市场。随着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等陆续推出,电影院人头攒动,中国的电影市场出现了久违的红火局面。不过红火是红火了,可大部分的钱都被大片背后的老外赚走了。中国电影技不如人倒也服气,好莱坞大片嘛,全世界都赚钱,没啥稀奇的,大不了再照猫画虎搞几部娱乐片出来呗。
可在1995年的春节,一部成龙主演的香港电影《红番区》让所有人都不淡定了。在春节档期,《红番区》轻轻松松席卷走了一亿多内陆票房,看傻了所有人。眼看着用脚投票的群众们口袋里的钱都被国外和香港公司掏走了,中国电影公司被狠狠扇了一巴掌。在这群人中,就有一直冷眼旁观的韩三平。也正是从这一刻起,中国电影行业的资本江湖正式开启。
1953年10月1日,韩三平出生在四川省旺苍县。他的父亲韩正夫是老革命,后担任省科委主任、省顾问委员会常委。韩三平高中毕业,先是下乡当知青,后通过招兵进入空军干了四年地勤。在部队转业后,韩三平进入四川峨嵋电影制片厂担任灯光师傅,中间曾被单位选派到四川大学中文系进修,毕业后继续回到峨影厂,一路从场记干到助理导演、副导演、联合导演,再到正牌导演。
1983年,30岁的韩三平被选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班学习。能去北京镀金自然是件了不得的喜事,谁都知道等韩三平回来,前途不可限量。韩三平也很高兴,走前还特意向自己在峨影厂的好朋友告别,这人是28岁的临时演员张国立。此时的张国立还是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刚刚涉足影视,从没当过电影的男主角。踌躇满志的韩三平拍着张国立的肩膀说:“国立,老子要去电影学院上学喽。等老子当了导演,第一部戏就找你当男主角!”张国立听了很兴奋,不住地恭维韩三平,期待这位好哥们回来后兑现诺言。
进修班只有9个人,韩三平是团支书,班长是29岁的黄建新,两人比同学更多了一层“搭档”关系。进修的时间虽然不长,可他积攒下的人脉成为日后杀回北京的重要资源。1985年,镀金回来的韩三平被提拔为副厂长,“霸气”的名号愈发响亮。在此时的峨影厂,导演张西河正在拍摄一部《峨眉飞盗》,名字起的很惊悚,可内容稀松平淡。
张西河并不担心票房,那和他没一毛钱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导演只管拍,好不好看不用管,反正都是国家买单。韩三平看完剧本后,大为光火,他深知按照原来的套路拍,观众根本不会买账。开机前一天,韩三平来到《峨眉飞盗》的剧组,毫不客气地丢下一句话:“张导,这部片子必须改成动作戏!”
张西河当时就懵了:“格老子!开玩笑呢!我明天就开机了,这哪儿来得及!”“我不管!你给我加七场动作戏,怎么弄,你想办法。”说完,韩三平转身离开。韩三平毕竟是领导,满腹怨气的张西河只好找人连夜调整剧本,最后总算完成了任务。拍完后,张西河觉得韩三平有些不讲“武德”,不尊重老导演,气呼呼地找上面告状。可没想到这部调整后的《峨眉飞盗》大获成功,作为导演的他也受到不少好评,自此闭口。
韩三平回来后,果然拍了一部电影《不沉的地平线》,可男主角却选了北京的演员,把张国立气得直骂:“龟儿子不仗义!”义气没有名气重要,韩三平很清楚:拍电影必须去北京,哪怕不在北京,也必须用上北京的资源,而资源是要交换的。借船出海,资源置换,这成为韩三平此后无论是拍电影,还是影视资本运作的一贯套路,日益娴熟。
1992年,察觉到政治形势的微妙的韩三平,拍摄了一部主旋律电影《毛泽东的故事》,主演是后来著名的特型演员古月。播出之后广受好评,这也为韩三平日后操刀“建国三部曲”打下了基础。
1993年,国产电影依旧步履艰难,产量和观众不断缩减。时任广电部副部长的田聪明召集各大电影厂代表及专家学者齐聚北京共商解决办法。本应参会的峨影厂厂长因生病无法前去,遂由副厂长韩三平代替参会。此类会议其实开过很多次,各大电影厂基本都是乘机大诉苦水,想借此再争取一些新的政策和补贴。可当40岁的韩三平正值年轻气盛,在会场上毫不犹豫地喊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凭着这句话,广电的领导记住了这位四川汉子。
一年后,一纸调令,41岁的韩三平奔赴北京,成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史上最年轻的厂长。调任北京后的韩三平首先感受到的不是北京浓烈的艺术氛围,而是没钱的困窘。此时统购统销模式不再,影片由各大制片厂自主发行,那些剧情老套表演浮夸的电影根本没人看。各地的电影院要么改为录像厅、歌舞厅、旱冰场,要么就只能靠变卖资产勉强存活。
编制内的导演、演员和工作人员大多下海经商,自谋生路。没钱不说,初到北影厂的韩三平还屡屡受到人身威胁,也是给钱闹的。韩三平来厂里不久,打算给职工谋点福利,就和相关单位以土地置换来盖家属楼,这样一来,原大院内的一些小平房就必须拆除。可这些房子早被房东出租了出去,此举无疑断了人家财路,自然要找韩三平算账,砍杀声不绝于耳。
威胁的人多了,韩三平不得不防,在抽屉里偷偷放了把刀防身。这时,北影厂又传言韩三平分房不公,自觉委屈的职工果真有人持刀闯进他的办公室叫嚷着要砍他。韩三平二话不说,拉开抽屉,拔刀怒喝:“有种你就试试!”对方被韩厂长的气势吓住了,只好悻悻离去。不过,当职工们见到贵为厂长的韩三平也只是分在一间面积不大、楼层和朝向也都不好的两居室里时,也就不再吭声了。
但霸气归霸气,坐在北影厂厂长的位置上总要做出点成绩。1995年,导演陈国星拿了个本子试探性地找韩厂长商量,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孔繁森》,反映共产党人孔繁森扎根西藏,最后病逝在工作岗位上的故事。韩三平察觉这是个难得的好本子,决定投拍。
但此时的北影厂账面只有十几万,而拍摄此片的预算高达数百万。关键时候,韩三平通过自己的关系网络从社会上募集到了500万元。要知道,这笔钱在此时可以买几座北京内环的四合院了。厂里人听说后蠢蠢欲动,鼓动着要拿这笔钱去投资房产,去做生意,就是没人提拍电影的事。也不奇怪,拍的是部主旋律片,这种片谁看,万一亏了算谁的?
没想到,韩三平宣布,500万将全部用于《孔繁森》的拍摄,顿时让所有人都觉得这厂长脑子被驴踢了。但这部电影上映之后大获成功,最后取得了3600万的票房成绩,韩三平厂长的位子才算是坐稳了。
1996年,拍摄的几部电影都没能过审的冯小刚,正郁郁寡欢地蜷在家里骂娘。不过,冯小刚很快接到了韩三平的电话,招呼他赶紧来北影厂,有个活要找他。听说北影厂又找自己拍电影,冯导喜出望外,喜滋滋地就跑到了韩三平的办公室。韩三平对他说:“你在北影拍的三部影片,两部栽了大跟头,作为厂长,我有责任把你打捞上岸。”
按照韩三平的指点,冯小刚这才得知组织上是要自己拍摄一部贺岁喜剧,连“金主爸爸”都帮忙找好了,曾经的中国首富牟其中。领导交代的事情,冯小刚自然心领神会,当即把王朔的《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成一部荒诞喜剧《甲方乙方》。有韩三平的帮忙,剧本很快通过了审核,但是说好的资金却没了踪影。牟首富答应得挺爽快,给钱却很墨迹,直到韩三平催促,才磨蹭地转了80万,这距离约定好的两个亿差了十万八千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中国首富”变成了“中国首骗”,一夜之间变成阶下囚。
此事让韩三平很尴尬,只好东拼西凑拿出400万给冯小刚拍戏。冯小刚倒也争气,不仅拉来葛优、英达、叶蓓等圈内好友加盟,还拜托曾瞧不上他的大院子弟叶京免费拉来一个装甲营的坦克充场面。
1997年,《甲方乙方》在春节期间顺利上映,票房拿到三千多万。韩三平松了一口气,冯小刚也被正打算淌水影视圈的华谊兄弟给看上了。此时的王氏兄弟,广告业务正做得风声水起,是有名的金主,和影视圈里的大佬眉来眼去十分热络。看到逐渐升温的电影市场,王中军和王中磊也打算分一杯羹。
1998年,王中军投资了英达导演的电视剧《心理诊所》,片子虽然没有像吹嘘的那么火,可通过植入广告还是赚了不少钱。这一年,华谊兄弟影业正式成立,王氏兄弟攥着钱袋子风风火火闯进了影视圈。38岁的王中军是个精明的商人,他觉得自己既然不懂电影,那就找懂的人,捆绑住几位大导演准没错。华谊当即签下了三位导演三部片子,分别是姜文的《鬼子来了》、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和冯小刚的《没完没了》。
此时的中国电影市场和资本之间有着天然的隔阂,搞电影的自诩是艺术家,觉得资本就是有几个臭钱、啥都不懂的玩意。资本圈呢,也觉得那些拍电影都是自以为是的傻缺。混迹商场多年的王中军很清楚彼此的关系,主动表示:“自己是生意人,不懂艺术,怎么拍都听导演安排。”导演们很感动,觉得小王是个实在人。
可惜小王还是大意了,头两笔投资就掉进了大坑,姜文的《鬼子来了》被禁,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扑街,亏得王氏兄弟叫苦不迭。还好,冯小刚的《没完没了》赚了。再实在的商人也是商人,从此之后,华谊毅然决然地和冯小刚捆绑在了一起。眼见华谊找到自己要签“卖身契”,冯小刚还有些扭捏,找到中影集团去汇报,说民营的华谊给了我好多钱,我不贪,只要组织上给我一半,我就仍旧是组织的人!
组织一听金额,叹口气:“地主家也没余粮了”,自己人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你就先跟着民营资本干吧,一样是公有制的一部分,在哪都是组织的人。冯小刚只好“卖身”华谊,靠着后续的《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成功奠定了自己“内陆贺岁片之父”的地位,也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商业片时代。数百万成本的《不见不散》上映后,票房反超当年许多进口大片票房,达到创纪录的4400万元。
看到冯小刚混得风生水起,原来习惯将艺术挂在嘴边的几位电影导演也纷纷转身,从“艺术电影”向“商业电影”转型。冯小刚虽然被“招安”,可王氏兄弟还是对大导演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耿耿于怀,毕竟这部投资高达7000多万的大制作,当初可是介绍陈导的韩三平打了包票的,谁知最后只有区区1000万的票房。
不过,王氏兄弟敢怒不敢言。因为就在此时,江湖传闻,中国的电影市场很快就会有巨变,而新的掌门人就是韩三平。1999年,广电总局宣布,把北影厂和其他7个单位改组,合并为中国电影集团。韩三平从北影厂升任中影集团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董事长兼总经理是原西影厂负责人童刚。
中影集团的成立,不仅使中国电影正式跨入一个新时代,也让中国的影视制作和资本开始着碰撞,产生着新的质变。而46岁的韩三平,也准备在自己始终高举的主旋律和资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就是不断寻找和扶持好的团队和导演,人脉远比资本更重要。韩三平刚上任,就迅速发起“青年电影工程”项目,资助了一大批第六代导演。路学长的《非常夏日》,王小帅的《梦幻田园》,管虎的《再见,我们的1948》,王全安的《月蚀》,阿年的《呼我》都是这时期拍摄的作品。
还是这一年,当年那个因迟到五分钟被他骂个狗血淋头的于冬,在28岁决定下海创业。也是在韩三平的帮助下,于冬创建了北京博纳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电影发行公司,获得了广电总局颁发的第一块“电影发行牌照”。
自此之后,韩三平在圈内愿意扶持新人的名号愈发响亮。2001年,姜文将一个老熟人儿子的剧本递到他手里。老熟人是陆天明,著名反腐剧编剧,他的儿子陆川刚从北电导演系毕业,拿了个《寻枪》的剧本到处求投资。韩三平看了剧本,也觉得不错,不但投资了该片,还在影片中客串了一个公安局局长,以实际行动表示对新导演的支持。
据说因为韩三平的气场太强,连一向霸气的姜文在现场连对词都没法插进去,只能临时做了几个反应。可惜即便陆川在韩三平的扶持下成为新一代导演中的佼佼者,但后来拍摄的几部影片,票房并不理想。
有些导演有才气,无财运,有些则是既有才气又有财运。2005年夏天,还在睡觉的宁浩接到中影集团经理赵海城的电话:“你赶快赶到中影来,我们老大要见你!”28岁的宁浩穿着T恤大裤衩一脸懵逼地赶到中影集团,这才晓得自己的《疯狂的石头》样片被韩三平看上,决定购买100个拷贝发行。
这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让宁浩差点乐晕过去。要知道,此时陈凯歌的《无极》也才卖出300个拷贝。等宁浩晕晕乎乎和中影签约后,韩三平当场爽气地说:“这部电影挣到的钱,就是你下一部电影的拍摄成本。”后来,成本300万的《疯狂的石头》一举拿下3000万票房,作为发行方的中影集团获利900万,韩三平决定追加200万给宁浩。拿着1100万的宁浩,转身就拍了《疯狂的赛车》。凭借《疯狂的赛车》斩获的1.3亿票房,宁浩成了继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之后第四个票房过亿的导演,成为新一代的导演的领袖。
韩三平对扶持新人有自己的想法:“冯小刚第一部戏预算才400万,徐静蕾才1300万,宁浩第一部电影300多万,第二部才1000万,我作为一个大企业领导人,赔了也不怕。”这么霸气露骨的话,自然惹得许多人非议。但是无可厚非的一点,正是他的慧眼识人,才使得中国电影在这一阶段快速腾飞,而他也迈入人生的巅峰。
2007年,54岁的韩三平被扶正,成了中影集团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因为掌管全国电影事务,包括进口片配额等业务,权倾一时的韩三平被圈内称为“韩爷”。面对汹涌而来的海外大片,韩爷胸有成竹。他悄悄点拨了一批电影同行去拥抱资本,自己或介绍,或监制,参与了一系列主旋律影片的资本化尝试,中国电影的大变革时代也随之而来。
说起中国电影和资本的融合,就不能不提到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这部电影的故事内容很多人不一定能记住,但是豪掷2000万美元大制作,却是此时赫赫有名的天价电影。《英雄》总计拿到了两亿多票房,几乎是同年全国票房的四分之一,全球票房拿到1.76亿美金,也是迄今为止海外票房最高的中国电影。
感情拍电影这么赚钱啊!在几部高制作的电影示范下,热钱不断涌入,拍电影变成了一门赚钱的生意。资本市场也甭管懂不懂,狠狠砸钱就对了。而在影视和资本市场同时玩得最为风生水起的当属华谊兄弟,他们在操盘几部影视剧后,已经嗅出资本的味道,开始迅速扩张,将公司往影视资本运作的道路上引。华谊先是将“内陆第一经纪人”王京花公司内的40多名艺人收入麾下,接着又一口气拉来了路学长、陆川、滕华涛三个导演工作室,同时签下张纪中、赵宝刚、康红雷等电视剧导演团队,几乎是一夜之间拿下中国影视圈的半壁江山。
内陆影视市场很快形成了以华谊的王中军为首的电影圈和以赵宝刚、刘燕铭为首的电视剧圈,各自强大的人脉和背后资金实力,使得彼此成为纵横交错的著名“京圈”。在这个时候,随便去京沪星巴克之类咖啡馆都能听见有人谈自己手上有个电影项目找投资。但凡投资在一千万以下的电影人出门都不好意思和人打呼呼。中国的电影人从此开始走上了人人艳羡的名利时代,拍电影赚钱更成为许多资本忽悠人的新故事。
2009年,凭借几部卖座的影视剧和强大的资源背景,华谊兄弟的朋友圈从艺术圈扩大到了资本圈,诸多房地产、银行、IT等大佬频频和华谊示好,相互站台和拆借资金。
在这一年,华谊股东名单里多了个熟悉的名字:马云。王中军和马云是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会员,这个圈内的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资本的力量,也都懂资源整合后会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据说,当年王中军去杭州出差,都是住在马云家,谈到彼此对资本市场的看法,俩人相谈甚欢。在中国影视狂飙突进的年月,谁有钱,谁才有真正的发言权。因为马云的推荐,华谊多了虞锋、江南春和鲁伟鼎等投资人的加盟。而马云在华谊持有1382.4万股,占发行前总股本的10.97%,仅次于王中军和王中磊兄弟。
有资本大佬的背书,冯小刚、黄晓明、范冰冰、李冰冰等大腕一个个争先恐后跟风入股,期望分一杯羹。2009年10月30日,华谊兄弟在创业板上市。也是这一年,华谊兄弟携手高群书导演端出了一部悬疑谍战片《风声》,这部以密室悬疑加传统主旋律题材的影片大获成功。只可惜那时人们认为《风声》将是中国悬疑谍战片的开端,却不知道该片已是巅峰,之后再无佳作出现。
2013年,马云通过兑现和减持手里华谊股票,套现总额达8.44亿元,获利达到200倍。对于王中军来说,马云的加入是给华谊带来了巨大的资本背景和市场估值,有钱大家赚嘛。对于坊间“没有马云,就没有今天的华谊兄弟”的说法,王中磊笑着说:“资本市场对我没有本质上的压力,他们是认准我的人”。也确实,当年华谊拍《集结号》,就是通过招商银行以国内首创的影视金融融资的办法贷款拍戏,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次经典的融资案例。
华谊兄弟左手电影,右手资本,借助国家鼓励的金融创新的旗号,在影视资本市场长袖善舞,非常得意。华谊上市后,王中军似乎感觉到资本无所不能,高调抛出“去电影化”的口号。此后,华谊不去拍电影,却砸下数十亿玩收购和地产,钱不够就从朋友圈融资,玩起大规模股权质押操作的把戏。陪着一起玩的资本也有自己的算计,此时中国电影市场的银幕数量超过2万块,票房早超百亿,国产片以54.51%的票房占比首次超过引进大片。
而且拍电影又特别符合资本市场爱讲故事的特点,彼此一拍即合。有钱、有市场、有朋友,王中军觉得当时的自己兵强马壮,江山指日可待。2015年,华谊达到了市值顶点,近900亿元。年末,华谊雄心勃勃宣布即将跨入千亿企业的行列。财大气粗的华谊兄弟还在这一年砸下40亿陆续收购了冯小刚、杨颖(Angelababy)、冯绍峰、李晨的挂名公司,以“财”服人。
中国电影能和资本顺利结合,离不开韩三平。 2009年,56岁的韩三平为建国六十周年献上《建国大业》的大礼。开拍前,许多看出苗头的演员哭着喊着甚至愿意以零片酬要求出演,哪怕只有短短数秒的镜头。这部成本不到3000万的主旋律电影群星云集,最终拿下4.3亿的票房。韩三平通过娴熟的资本运作模式将主旋律影片变成了叫好又叫座的商业电影,获得了丰厚的票房回报。
在主旋律影片商业化道路上,韩三平确实有一套,总归姜是老的辣。此后,韩三平拉着“老班长”黄建新又推出了《建党伟业》,一样的套路,一样的运作,韩三平作为总导演笑吟吟地接受各路人马的膜拜,将大佬的气质拿捏得死死的。不过也有人对韩三平不以为然,各种对韩三平强硬的性格和不留情面的工作方式非议不断,甚至有人指责他是搞个人崇拜的“座山雕”,还有人举报他插手“华表奖”的评选工作。
2013年,京城“山雨欲来风满楼”,由于受到原广电总局副局长李东生案件影响,时任中影董事长的韩三平被调查,并在一年后交出了中影集团董事长的位置,退到幕后做导演。此时的他,还想着自己“建国三部曲”还有最后一部《建军大业》没有完成。2017年7月,筹备数年之久的《建军大业》赶在建军90周年前公映。
虽然片中大量“小鲜肉”的扮相被诸多媒体和网友口诛笔伐,但《建军大业》在“战狼”的嘴里还是抢到了4亿的票房,这对64岁的韩三平来说好歹算是落寞时期的一种安慰。话说回来,高举爱国情操的《战狼2》背后同样有无数资本站台,只是更加隐蔽罢了。
这一年,落寞的不仅有韩三平,还有华谊兄弟。当年高歌猛进的各种投资因为资金链断裂,华谊兄弟由盛到衰,需要偿还的借款与债券堆积达到近百亿元。资本的水太深!醒过神的华谊兄弟赶紧回归电影事业,指望着手中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手机2》以及《八佰》能翻本。可惜《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后来的票房并没能收回投资,直接被同档期的《西虹市首富》以24亿票房碾压。
而伴随着冯小刚和崔永元一场口水战发酵,《手机2》无限期延迟上映,这本是华谊兄弟最大的一张王牌。这还不算,由于各方压力,抗战题材的《八佰》还没上映就被勒令暂停,让华谊兄弟欲哭无泪。
此时,国内电影圈的赛道上并不只华谊一家。当王中军热衷左手倒右手玩质押股权玩得不亦乐乎时,万达影视、光线传媒、博纳影业等竞争对手一个个铆足劲,或弯道超车,或借船出海,创造了一个个票房神话。山不转水转,2020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憋坏的电影观众终于在电影院看到久违的电影的《八佰》。
这部打着爱国旗号的电影忽然成为人们寄托哀思抒发情感的载体,顺利拿下30亿的票房。华谊的股票涨了,一直苦着脸的华谊哥俩也笑了。自1994年中国随着引进大片开始,走过近三十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早已学会了拥抱资本。
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已经达到642亿,成为北美之外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也正因为如此,无数的资本愈加想吃下这块蛋糕。但资本可不讲蛋糕的味道如何,蚕食吃净才是本性。中国电影要做大,也要做好。最重要的,不能忘了来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