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滇西抗战四封书信(一)

“八年抗战八年泪,一寸山河一寸血。”在万分艰难和万般无奈的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滇西的残暴侵略和滔天兽行,云南各族儿女不屈不挠、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誓死抗战,用血泪写下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篇章。在纪念“七七”事变80周年之际,重温铁骨铮铮、正义凛然、气贯长虹、光照日月的滇西抗战四封书信,对于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将会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和巨大的鼓舞作用。

第一封书信:龙云的“鸡毛信加手铐”

龙云(1884~1962年),字志舟,彝族,云南省昭通市人。国民党滇军高级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云南省国民政府主席,云南陆军讲武堂校长。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沿海几乎所有的港口均落入日军魔掌中。这样一来,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海上通道已经被日军完全堵死。随后,滇越铁路也被日军封锁,完全截断了中越之间的交通运输线。当时,海外华侨大量捐款捐物,筹集了大批国内急需物资。国民政府也拿出极为珍贵的外汇从西方购买了大量的汽车、石油、军火等军用物资。滇缅公路的修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滇缅公路是中日战争的成败关键。对此,日本人表现了近乎傲慢的漫不经心。他们认为,哪怕战争再持续十年,这条路也不可能完工,为此慷慨地没有出动轰炸机。对此,西方舆论普遍认为,在没有任何现代机械的情况下,它至少需要三年时间。而国民政府也殷殷期盼,含泪嘱托:无论如何,这条路必须在17个月之内实现通车。

云南省国民政府主席龙云传送命令的方式是鸡毛信(鸡毛信源于“羽檄”,为古时征调军队的文书,信封上插鸟羽表示紧急,必须尽速传递,后来就以鸡毛贴在信封上表示紧急)加手铐(不能按时完成任务者,各级官员自戴手铐来昆明听候处分)。1937年12月,龙云发出鸡毛信加手铐,强令滇西12个县、5个设治局于当月征工赶修滇缅公路。当年,龙陵县长王锡光收到省政府的紧急命令,封套上赫然贴着一根鸡毛。另还有一个木匣子,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副闪着寒光的手铐。省政府下令:“分配该县路段,务必在期限内完成。逾期未完成者,县长自戴手铐,来昆受处。”另一种说法的意思也一样:“分配该县之土石方工程,务在限期内完成。到期不完成者,该县长自戴手铐,来昆听候处分。”王锡光县长后来找到了当地土司,如法炮制:“我是流官,你是世袭土司,如果拉了后腿,昆明我是不去了,只好拉着你跳怒江了。”由此可见工程的紧急情况和当局所采取的行政高压态势。

根据龙云的命令,滇西各县紧急动员起来。抗战爆发后,云南迅速组建了第60军,接着又开始组建第58军、新3军,加上老3军,滇军共有四个军浴血奋战在抗日疆场,连同国民政府历年征兵,抗战八年,云南至少将42万子弟输送到抗日前线,其中滇军伤亡至少应为20万人。另外还有许多壮丁加入地方团队,因此,修筑滇缅公路的人群里,许多人是老年人、农家妇女甚至是少年儿童,这段历史因而更增加了几丝苍凉和悲壮。1937年12月,作为滇缅公路最关键的西段,按照(下)关漾(濞)、漾(濞)云(龙)、云(龙))保(山)、保(山)龙(陵)、龙(陵)潞(西)、潞(西)畹(町)这6个工程分处的安排,开始了异常艰苦的施工。

滇缅公路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也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更是一条“抗战运输生命线”和“输血管”。日本根本不相信中国的抗战能坚持到滇缅公路修通的那一天。日本人更不会相信,严重缺乏施工机械的20万中国劳工——绝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是他们用双手在崇山峻岭之间开凿出了一条埋葬日本占领中国梦想的交通大道。

据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政协文史资料第十辑记载:“参与修建滇缅公路的民工都是自带工具和口粮,放工后,大家就到沟沟箐箐里找芹菜、车前草、臭菜之类的野菜,煮一锅野菜加上一小把包谷,就是他们的早晚饭了。家里穷没有粮食的就只好单煮野菜来充饥。挖路时间长达8个月,挖路的人又多,山茅野菜又有限,时间一长就找不到吃的了,所以修建滇缅公路时,饿死的人很多。”“在修建漾濞县太平乡境内的胜备桥时,有一天晚上,突遭山洪爆发,卷走了在桥下过夜的三四十名男女民工的鲜活生命。更令人感动的是,第二天早上,剩下这些刚刚在惊涛骇浪中侥幸余生的民工,有的痛失了亲人,可他们不但什么也不怨,还互相宽慰说,这就是国难呀!谁让我们赶上了呢?只有赶紧将公路开挖出来,为抗日多尽一分力,才能保住我们的家园和对得起死去的亲人。”“修建滇缅公路时没有压路机,压路用的是大石碾子,大约高1.8米,重量在3至5吨之间。石碾子由16个人分8个1组分别站在铁轴两边,手握铁轴拉着石碾子压路。上坡时石碾子容易掌握,但是下坡时由于石碾子所产生的巨大惯性,许多恐怖的事件就发生了。那些来不及躲避的民工们常常被失控的石碾子压死,偶尔也会压死一些孩子。当时,这种危险的石碾子却是滇缅公路上唯一的‘压路机’,是靠民工们推拉肩扛才从深山丛林中弄到建设工地的。”

1938年8月,滇缅公路全线通车,用了287天时间,比龙云规定的一年限期提前3个月。在极为困难的的施工条件下,整个工程挖填土石方1123.26万立方米,石方1102.3万立方米,修建各种桥涵2032座。英国《泰晤士报》赞美“只有中国人才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美国驻华大使詹森回国后说,“滇缅公路工程浩大,但缺乏机器,纯属人力开辟,全赖沿途人民艰苦耐劳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一些外国友人也赞叹:“这是用手指刻出来的公路。”并把滇缅公路与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相提并论。

作者:杨庆春

外联:yap juei

值班编辑:lit zel

法律顾问:杨志锋律师

(0)

相关推荐

  • 李慧:云南人民抗战的历史地位

    提要: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我国人民近百年来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次胜利.云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先后派出3个军20余万人出征前线作战,屡建奇功:云南与东南亚 ...

  • 腾冲国殇墓园

    "腾冲国殇墓园"位于云南省腾冲市叠水河畔小团坡下,占地80余亩, 1945年7月7日落成,是全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宏大的国军抗日烈士陵园,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一段苦难的岁月 ...

  • 云南这条不足1000公里的公路,何以“申遗”?

    -这 是 自 驾 地 理 的 第 400 篇 原 创 主 文-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条公路 穿梭于平原.丘陵.山地.高原 它的美,足以满足你对世界的想象 这就是连66号公路都仰望的G219 G219走向 ...

  • 重温滇西抗战四封书信(三)

    第三封书信:张问德<答田岛书> 张问德(1881-1956年),字崇仁,云南腾冲城人.1942年夏,日军铁蹄近腾,城中军政官吏闻风丧胆,弃城而逃,遂使边地名城不战而陷敌手.年过花甲的张问德 ...

  • 《三封书信》戏剧

    《三封书信》戏剧

  • 王羲之23封书信,是何等绝美!

    王羲之的23封书信手札包括:长风帖.初月帖.得示帖.二谢帖.寒切帖.何如奉橘帖.孔侍中帖.快雪时晴帖.妹至帖.哀祸帖.平安帖.丧乱帖.上虞帖.大道帖卷.误坠地帖.行穰帖.姨母帖.游目帖(蜀都帖).雨后 ...

  • 档案《砥柱中流 伟大的敌后抗战(四)》

    档案《砥柱中流 伟大的敌后抗战(四)》

  • 第一百一十四个故事——致清明的第十四封信

    清明: 夜,悄然拉开了帷幕,窗外,又下起了淅淅沥沥的细雨.安静的坐在流年的角落里,听雨儿轻轻的敲打着窗棂,那叮叮咚咚的声音宛若是一位美丽而多情的女子缓缓的拔动着琴弦,时而温柔,时而缠绵,倾诉着满心满怀 ...

  • 第一百二十四个故事——致清明的第二十四封信

    清明: 克韦多的<卡斯蒂利亚的缪斯>第二卷有这样几行诗: "坚强的灵魂痛苦地反省, 大量的工作繁重而艰辛, 但压不垮高傲的脖颈." 一个常常思考的人,会在不幸的完美.精 ...

  • 第一百三十四个故事——致清明的第三十四封信

    清明: 不知道为什么,忽然觉得一阵迷茫,写文的时候心情总不在一根弦上,像那小猫钓鱼般,一会儿抬头看看电视,一会儿低头玩玩手机.望着空白文档,心是那么空荡,好似乎被掏空一般,榨不出半点灵感.也奇怪,灵感 ...

  • 第一百五十四个故事——致清明的第五十四封信

    清明: 卢塞纳的乡村,似乎没有一点节日气氛,安静和黑暗笼罩郊外,公馆和市政厅亮光闪烁.人们涌向大街,个个身着新衣华服,人人面带欣喜自足的神采,呼出的气中也散发着饭菜和酒的香味. 商店懒得开门做生意,打 ...

  • 葛涛:新发现的四封署名周树人的公函考证

    笔者在搜集鲁迅在广东的相关资料时,偶然在一些档案资料中发现四封署名"中山大学教务处主任周树人"的公函,鉴于这四封公函(从笔迹来看,应当不是鲁迅亲笔书写的,不过这四封公函都有周树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