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这首诗感悟深刻,水为风生浪,珠非尘可昏

人的一生如一场绚丽的烟火表演,绽放只是瞬间的美丽,而等待却是一种难受的煎熬。或许是等候一个惴惴不安的消息,或许是期待一个胸有成竹的结果;可能是守候一位心仪已久的恋人,也可能是恭候一位神交已久的朋友。但无论是哪一种等待,都不是生命中的偶然,即使是擦肩而过,也许都会有前缘。诗人刘禹锡有一次落寞寂寥,忽然一位高僧来访,打破了他陋室中的静寂。

赠别君素上人  唐  刘禹锡

穷巷唯秋草,高僧独扣门。

相欢如旧识,问法到无言。

水为风生浪,珠非尘可昏。

悟来皆是道,此别不销魂。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诗文通俗易懂,却禅意深刻。首联描写冷落身世、炎凉世态。秋意渐浓,草木凋零,诗人却独居穷巷,相伴的只有萧萧秋草。一片凄凉中,诗人正百无聊赖,君素上人一杖独曳、千里来访,轻扣柴门,顿时蓬荜生辉,满堂生气。

颔联描写诗人与君素上人讨论佛理,上人的到访给诗人带来了无尽的欢喜。两人相见别无他语,立刻直奔主题,双方唇枪舌剑,就佛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正言到极处,却嘎然无语。原来诗人觉得,悟性不在于外界的干扰,而是发自内心,就像丰盛宴席上的一个美味,哑巴却不能用语言充分地赞美。所以很多东西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颈联进一步阐明禅理,“水为风生浪,珠非尘可昏”,这是诗人向高僧问法后,感悟到的佛禅真谛。心湖会因为风的吹拂,而荡起层层波澜;宝珠却不会因为沾上尘埃,而失去其光华。内在的心性受外在境界的影响,会形成种种分别计较的波浪,但每个人的自性却不会被世俗的灰尘所蒙蔽。

上人踏一叶偏舟,绝尘而去;诗人面对连天江水,却似有所悟。清净自性犹如明珠,再多尘埃也不能使之失去光明之性,只是暂时裹缠,不得妙用而已。放下妄想执着,本性中的禅意就会自然显现。

尾联进一步阐明诗人的感受,“悟来皆是道,此别不销魂”,诗人与上人一番激烈的讨论虽然没有什么结果,但是各自畅所欲言,也有很多的收获,即使上人暂时离开,也没有什么太多遗憾,很多东西需要自己去实践和领悟,师傅领进门,修炼在个人,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的。

这首诗虽然描写送别,但并无难舍难分的离愁别绪,体现了诗人潇洒豪迈的情怀,以及深厚的佛学造诣。在禅家看来,自性是超越时空的,既无人我之分,也无聚散之异,只要能悟道,心灵就永远相通。

诗人本来独居陋室,寂寞无聊,与高僧一番谈话,如梦方醒,便悟出“水为风生浪,珠非尘可昏”。仔细回想这两句话,即使我们不是佛家子弟,也无意参禅论道,还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内心有波澜,但是一颗明珠即使蒙上灰尘,也不会改变它内在珍贵的本性。人在困境中也会迷失方向,只要本性善良,走点弯路又何妨。

媒体来源:有魔气历史奇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