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瑰宝 —— 佛光寺、南禅寺
南禅寺大殿修缮前的照片
笔者早前从业于IT行业,当时工作压力很大,因为素来有爱好文史的嗜好,为了舒解压力,工作之余喜欢找一些历史古迹去散心,逐渐就养成了游古迹以静心的习惯。每每工作上有烦心事困扰,面对那些近千年乃至数千年的古遗迹,一个人会静心地待上好长时间。遥想当年的盛况,似乎也能感受到历史长河中跌宕起伏的是是非非,面对如此浩大的古遗迹和宏伟的历史背景,突然领悟到自己不过是浩渺沙漠中的一粒尘埃,不足为道。这样想来,心胸开阔不少,心情也随之愉悦起来。这个习惯伴随我多年,一次次游历过后,总能使我以饱满的激情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
大约是从2001年起,因就职于国内某IT企业,负责公司河南业务,使我的这个爱好有了发挥之地。到2008年前后,期间又供职几家外企,游历古迹的习惯始终没有改变。这期间,寻访过遗忘的废弃古墓、石刻、古地名遗迹和古建筑。那些年的游历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经历,带给我很多的启发和感悟,终身难忘!
最近,常看到不少媒体发布五台山佛光寺相关文章,不禁勾起了我的回忆,又把我带回到10年前。回想起当年寻访佛光寺和南禅寺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感慨万千。所以,再一次将思维整理一遍,写上这篇文字,致敬当年的自己和唐代伟大的建筑!
说起佛光寺,不得不提到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民国时期,日本学者宣称:“中国大陆已经不可能找到唐代的木构遗存了,要想看只能去我们京都、奈良!”面对狂妄的日本学者,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决心在中国大地上,去寻访可能留存下来的唐代木质建筑。
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
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在北平图书馆中查阅到,五台山《清凉山志》记载:“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唐武宗灭佛时被毁,仅仅十二年后佛光寺重建。”此外,法国汉学家保罗・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中记录了敦煌第61号洞窟两张唐朝壁画,其中一幅《五台山图》形象地描绘了以五台山为中心,东起河北镇州(今河北正定县),西至山西太原,方园五百里的山川地形及风土人情。这张图上显示,在五台山附近,有一处“大佛光之寺”。
敦煌第61号洞窟
据此二人推断:唐代在五台山修建过一座“佛光寺”,那《五台山图》中的“大佛光之寺”应该就是所说的“佛光寺”。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努力,他们终于在抗战前期寻访到位于五台县城东北30公里的佛光山,那里果真有一座建于晚唐时期的佛光寺。
在五台山寻访佛光寺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一行
佛光寺正殿即东大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年。从建筑时间上说,它晚于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南禅寺正殿。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从建筑规模来说,佛光寺排第一位,是目前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南禅寺居第二位。
佛光寺位于五台县城东北32公里处佛光山半腰处。它坐东向西,三面环山,三进院落依山势相叠而上,布局严整,气势恢弘。推开山门而入,寺内宁静悠远,正前方正殿东大殿依山而建,气势雄伟。佛光寺内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和唐代题记,被称为“四绝”。
民国时期的佛光寺
林徽因测量佛光寺经幢
佛光寺大殿面阔七间,单檐庑殿顶。其柱网由内外两周柱组成,形成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的内槽和一周外槽。内槽后半部建有一巨大佛坛,对着开间正中置三座主佛及胁侍菩萨,坛上还散置菩萨、力神等二十余尊,都是唐代塑像。只可惜佛像被后人重新上过漆,缺少了历史沧桑的痕迹。殿前中央五间设有板门,二尽端开窗,其余三面围以厚墙,仅山墙后部开有“扇面墙”。
从规模和结构来看,佛光寺显然是官修寺庙,比南禅寺雄伟壮丽得多。同样是直窗棂,同样是雄大的斗拱支撑着上部梁架和深远翼出的屋檐,分为露明梁架和隐蔽梁架的天花板,无不显示出其结构的规整与精巧。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说,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
佛光寺大殿模型
佛光寺正殿中的造像
佛光寺大殿由女弟子宁公遇施资、愿诚和尚主持、在原弥勒大阁的旧址上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建成的。宁公遇的造像摆放于角落,相比曾经在龙门石窟看到的供养人像,可见她的低调与博大胸襟。1937年 6月,梁思成、林徽因对五台山附近古建筑进行考察、测绘时首先发现了她。记得多年前,央视的一部关于梁成成、林徽因探寻佛光寺的纪录片中,曾经详细解读过这一段,当时看了很是感慨!
位于角落中的宁公遇造像
宁公遇造像
佛光寺大殿内的壁画。
佛光寺位置在一个向西的山坡上,轴线采取东西向,北部有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建造的文殊殿,南侧和它对称的观音殿已不存在。
这座文殊殿结构图,被收录至清华大学《中国建筑营造图集》中。
文殊殿除了保存了宋金时期的木构建筑之外,殿内的壁画也非常有名。
现在回想起来,笔者还清晰地记得,推开文殊殿大门,走进殿内的一幕幕场景。即使在昏暗的光线下,那栩栩如生的精美壁画一样震撼心灵。中国古代传统的工笔画,我们常用会用栩栩如生来描述。以前会认为这些画作,并非写实,怎能用栩栩如生来描述呢?但当亲眼见到这些壁画实物时,才知道那是多么震撼人心,灵动传神,所有人物的眼神活灵活现,无论你走到哪里,他们的眼神都追随着你,你到哪,他们到哪,感觉自己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有些紧张,似乎又有些得意。出于对文物的保护,殿内禁止拍照,纵然笔者有十二分的拍照冲动,也不敢造次。那一幅幅逼真的画面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镌刻在我的心上,挥之不去,成为我记忆库中弥足珍贵的历史画卷。
此文中的壁画,皆为后来翻拍《五台山佛光寺》书中的照片。
下图为建于北齐至隋时期的佛光寺祖师塔,此塔为唐之前古塔罕见实例。
南禅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冶镇李家庄。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国内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重修于公元782年(唐建中三年)(目前发现的世界现存的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可能为日本法隆寺,重建于公元670年)。
南禅寺坐北朝南,占地3078平方米。南北长60米、东两宽51米多,为四合院型,分东、西两院,共有殿宇6座,除主体建筑大佛殿三间是唐代原物外,山门内的四合院中,还包括东、西配殿等明清建筑。
南禅寺大殿侧面大佛殿为单檐,灰瓦,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平面约为方形。横向宽11.62米,纵深9.9米。大殿使用周围的12根结实的柱子支撑巨大的殿顶,墙壁没有承重作用,只起到间隔作用。全殿结构简练,形体稳健,庄重大方,体现了我国中唐大型斗拱结构建筑的显著特色。殿内17尊唐塑佛像,仍然保持原貌,都是唐代珍品。
柱头采用斗拱,屋脊两侧装饰有鸱吻。 由此处得知,中唐时期木结构梁架已经使用“材”(栱高)作为木构用料标准。大殿体现了唐代木建筑简约,稳重,大方的风格。
南禅寺为非正式的村佛堂,厅堂型结构,并建造了等级较低的歇山顶。它级别较低,位置偏远,这恐怕也成为它能安然存世的主要原因。
当年探访佛光寺、南禅寺之后,笔者对唐代建筑大为感兴趣,随即购买了《敦煌莫高窟》图册全集,《五台山佛光寺》及《营造法式》等书进行深入学习。
佛光寺、南禅寺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出于国家对国宝保护的目的,没有将其纳入五台山公开旅游线路,因此来这里的游人极少,参观者多为专家、建筑系学生、古迹爱好者和日本人。
参考阅读:
海棠花
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一鉴斋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