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夏风云连载3】西王母与周穆王记载推证

一 本土第二十一王朝


在公元前最后的一个千年里,是古埃及逐步衰落并最终灭亡的千年。新王国崩溃之后埃及历史进入所谓的“第三中间期”。历史学家对第二十王朝结束后的埃及历史各有分歧,原因众多。对于把埃及悠长而复杂的历史编年定名,效用如何莫衷一是。“第三中间期”既有长期稳定时期,亦有长期动荡的局面,其名称本身颇为模糊了这一事实。在结合同样充满争议的年份鉴定的圣经考古学时,问题就变得更复杂。通常第三中间时期是指古埃及自法老拉美西斯十一世于公元前1077年死后,至普萨美提克一世于前664年创立第二十六王朝之前的一段时期。周人推翻殷商后建立的西周时期(前1046年―前771年)大致在这段时间内。古埃及衰亡的千年,也正是周朝800年时间在中国传播华夏文明的时代,最终通过秦国商鞅变法,华夏族与土著融合建立秦汉大帝国。

公元前1078年,拉美西斯十一世去世,思蒙迪斯一世(Smendes I)在埋葬了拉美西斯十一世之后,取得埃及北方的统治权,长期在尼罗河三角洲东北部的塔尼斯建立都城。建立第二十一王朝,约公元前1077-前943年,这一百多年时间正是周人推翻殷商建立周朝时期。思蒙迪斯的王后Duathathor-Henuttawy很可能是拉美西斯十一世的一个女儿。阿蒙神庙的高级祭司则统治着底比斯和上埃及。阿蒙神庙高级祭司虽在上埃及握有实权,但仍承认思蒙迪斯为法老并与他合作。事实上,这种分裂的意义大于其表面情况所示,因为两方的祭司与法老都是来自同一个阿蒙祭司家族。第二十一王朝时期还是本土埃及人建立的王朝时期。

思蒙迪斯的继任者是尼斐卡拉-阿蒙涅姆尼苏(Neferkare Amenemnisu),考古学家认为他统治四年,其陵墓与木乃伊还未被发现。他死后,就由底比斯阿蒙大祭司皮努杰姆一世(Pinedjem I)的儿子普苏森尼斯一世(Psusennes I)继承王位,他是二十一王朝第三位法老,在位时间公元前1047年-前1001年。皮努杰姆一世和普苏森尼斯一世存在过共治时间。普苏森尼斯一世埋葬于下埃及的塔尼斯编号3的陵墓。其陵墓于1940年被发现,许多木制陪葬品被洪水毁坏,其木乃伊也被发现,他的头上还戴着金面具,其外棺与二层棺原是为十九王朝的法老麦伦普塔使用的,后为普苏森尼斯一世使用。木乃伊在1940年在开罗大学检验,发现他死时已是风烛残年的老法老,如今其木乃伊和陪葬品在开罗博物馆展览。

(普苏森尼斯一世银棺)

阿蒙涅莫普(Amenemope)在其父亲普苏森尼斯一世长时间统治之后继承王位。开罗埃及博物馆收藏有他的一个黄金葬礼面具。

(阿蒙涅莫普黄金面具)

阿蒙涅莫普大约在位9年后,王位落入利比亚血统出身的奥索克尔(Osochor,或Osorkon the Elder)之手,他是第一个利比亚起源的法老,统治时期公元前992–前986。根据曼涅托的记载,据信他统治了6年。他的统治预示着利比亚人即将建立第22王朝的到来。不清楚他是通过掌握军队、或外戚身份或是其他方式获得王位。公元前1150年古埃及第二十王朝统治下的人口只有360万人了;到了普苏森尼斯一世死后的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古埃及第二十一王朝人口只有150万人了,不清楚奥索克尔登上王位斯是否发生过一场内战。奥索克尔是古利比亚人游牧游猎的梅什韦什(Meshwesh)部落大酋长舍顺克A(ShoshenqA)的儿子。在第十八王朝阿蒙霍特普三世(不降)时期的马尔卡塔(Malkata)发现的埃及文字中就已提到梅什韦什,那时双方之间可能存在商贸关系。在卡尔纳克神庙的浮雕上,有描绘第十九王朝塞提一世法老、麦伦普塔法老与一大群利比亚人战斗的场景。

(Osprey出版公司图书绘画)

在拉姆西斯三世统治时期,利比亚梅什韦什部落联合其他利比亚部落和海上民族主动对第二十王朝发起冲突。第二十王朝时期的一些莎草纸文字提到梅什韦什部落的攻击远到南方的底比斯,麦地那村庄的工人们甚至被迫躲避到哈布城内寻求保护。拉姆西斯三世在位第5和第11年通过两场战役打败了利比亚人。拉姆西斯三世尽管想解决利比亚人移民问题,但是他无法阻止。他把梅什韦什部落重新安置到中埃及的收容所,以强制把他们同化到埃及文化中,并纳入到为埃及国家的军队服务中。“哈里斯纸草书(Papyrus Harris I)”描述:“在国王为他们安置的据点,他们听埃及人的语言,为国王服务,他们自己的语言消失了。”这个部落利比亚人至少在文化上最终被同化。第三中间期的一个文字提到在中埃及的Heracleopolis Magna地区至少有五座梅什韦什人(Meshwesh)的城堡。

奥索克尔之后西阿蒙(Siamun)继位,他统治时间可能长达19年,从公元前986到前967年。他被认为是自普苏森尼斯一世之后这个王朝最强势的法老之一,他在下埃及有许多建筑。对他的家庭关系所知很少,他的皇后可能是奥索克尔的女儿。第二十一王朝最后一位法老是普苏森尼斯二世,在位时间有24年,从公元前967到前943年。他的父亲是底比斯阿蒙大祭司皮努杰姆二世(Pinedjem II)。在盗墓猖獗的第二十一王朝时期,正是皮努杰姆二世的抢救,才保存了新王国时期众多法老和王室成员的木乃伊。普苏森尼斯二世有个女儿叫Maatkare B。

二 周穆王西巡探亲与东方独立发展


以色列大卫(公元前1010年-前970年在位)和所罗门(公元前970-前931年在位)时期也正是周穆王姬满在位时期,他是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位君主,在位55年,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周穆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称“穆天子”,传说享寿105岁。

从周武王始,周王朝开拓经营的重点是东方,其次是东南。到周昭王时,国力强盛,又向南开拓发展,对北方戎族采取守势。周穆王时继续保持向外扩展的态势,并开始对北方犬戎采取主动攻势。《国语·周语》记载,王朝西方边远地带的犬戎属于周的“荒服”,常向周王室进贡方物特产。周穆王十二年,犬戎没有及时进贡,周穆王以此为由,亲自领兵对犬戎征伐,并在第二次征战犬戎时,周大获全胜,穆王因此平定西方。《竹书纪年》记载:

  (穆王)十二年,毛公班、井公利、逢公固帅师从王伐犬戎。 

  冬十月,王北巡狩,遂征犬戎。 

  十三年春,祭公帅师从王西征,次于阳纡。 

秋七月,西戎来宾。

冬十月,造父御王,入于宗周。

  十六年,霍侯旧薨。

  王命造父封于赵。  

  十七年,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

根据维基百科,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周穆王于公元前976年—前922年在位,另一说是前1001年—前947年在位。如果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武王伐纣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根据国外学家推算,这个时间误差在1-2年),再结合《竹书纪年》记载,武王伐纣是其在位第十二年发生的,在位第十七年驾崩,所以武王伐纣之后又在位5年;成王在位37年;康王在位26年;昭王在位19年,那么穆王继位时间应该是1046-5-37-26-19=前959年,所以他在位第17年到达西王母之邦应是在公元前942年前后。

周穆王西巡会见西王母详细记载于《穆天子传》中,又名《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与《竹书纪年》同出于西晋时盗墓贼从战国时期魏安厘王或魏襄王墓中获得的“汲冢竹书”。今学者常征在对比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后认为:“《穆天子传》者,西晋所出汲冢周书也,非晋人伪造,非汉人伪文,亦非战国时人作”,而是“身随周穆王征巡四海的周史官作的先秦古籍之—”。

《穆天子传》以日月为序,详细记载了周穆王驾八骏西巡,行程九万里,会见西王母之事。周穆王率领七萃之士﹐驾上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等骏马,由造父赶车,伯夭作向导,从宗周出发,越过漳水,经由河宗﹑阳纡之山﹑群玉山等地,西至于西王母之邦,到达昆仑之丘,和西王母宴饮酬酢。路途中,向导柏夭[bǎi yāo]还指出有殷人故地,即应是本书考证的古印度河谷地区。经考证的穆王西行今天路线是自宗周出发,渡过黄河,北行越太行山,涉滹沱,出雁门,抵包头,过贺兰山,穿鄂尔图期沙漠,经凉州至天山东麓的巴里坤湖;又走天山南路,至新疆和田河、叶尔羌河一带;又北行二千馀里,至“飞鸟之所解羽”的“西北大旷原”,即中亚地区;回国时走天山北路。沿途与各民族频繁往来赠答。战国时期一些贵族墓葬出土有玻璃项链和西亚地区的蜻蜓眼,可能就来自于沿途民族或西王母的赠送。

《穆天子传》记载穆天子一行到达西王母之邦后:“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昆仑之丘已被论证就是胡夫金字塔,这也说明当时在胡夫金字塔旁边还有一个“黄帝之宫”。这说明周穆王西巡是到了埃及,也就是曾经的周人先祖之国。显然,所谓的周穆王西巡应是穆王回乡探亲了。穆王到达埃及的公元前942年前后,正是以色列王国所罗门在位时期。根据圣经记载,大卫和所罗门时,其东面是正在兴起的亚述、新巴比伦、卡尔迪亚、波斯、米底等众多小王国,西面是埃及第二十一王朝,无疑此时的以色列是中东地区重要的一支政治力量。由于遭受海上民族的扫荡,导致这段时期整个中东地区在公元前10世纪那百年的时间里并不存在一个强大的帝国。这恐怕也是周穆王在平定西域后一路畅通无阻到达埃及的便利因素之一。苏三曾有猜想周穆王会见的西王母可能是当时位于埃塞俄比亚的示巴王国女王,虽然时间上可以对上,但穆王到达昆仑之丘这个记载说明穆王是到了埃及,这就可以否定了西王母为示巴女王之说。

《穆天子传》卷三详细记载了穆王与西王母会面互动的过程。先是穆王献给西王母锦缎丝绸:“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毋。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毋再拜受之。”纯是单位名,即献给西王母一百纯的“锦”。但是后面组名字没有识别出来,猜测也是丝绸的一种。《跨越三千年的因缘》一书已经提到,在1993年,奥地利考古学家在一具古埃及女性木乃伊头发中发现了一块丝绸。这块丝绸与木乃伊同属古埃及二十一王朝。商周之际的中国或是世界上唯一的丝绸出产地,这个第二十一王朝女性木乃伊头发上的丝绸或就来自于周穆王送给西王母的。

《穆天子传》其后记载周穆王和西王母互动作歌表达感情的过程:

“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

白云在天,丘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在西王母的地盘之上,在碧波荡漾的瑶池旁边,周穆王反客为主,摆下酒宴。西王母顾景思情,虽然路途遥远,仍然表达了盼望周穆王在有生之年还来再回到先祖之邦看望的愿望。

“天子答之曰:

予归东土,(我回到那东方)

和治诸夏,(和谐治理诸夏)

万民平均,(实现百姓均平)

吾顾见汝。(才能再来探望)

此及三年,(用不了两三年)

将复而野。(将归来做闲民)”

西王母随邀请穆王游历了她国中的弇(yǎn)山。穆王题写“西王母之山”,并种植了槐树以作留念。临别时,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

“徂彼西土,爰居其野。

虎豹为群,乌鹊与处。

嘉命不迁,我惟帝女。

彼何世民,又将去子。

吹笙鼓簧,中心翱翔。

世民之子,惟天之望。”

“徂”的意思就是“出”,发音也相同,“爰”的意思是改变,大意是穆王你也本来从这西土出走的,现在却改换住到东方野外,与虎豹为伍,与乌鸦相处。当时的东方在埃及人看来还是虎豹出没的野蛮之地,故西王母有此说。接着西王母大胆表白:如果命运不会改变,我就是陛下你的女人;你为什么一定要济世救民,又将离开你。此时西王母听着吹笙鼓簧,心中早已上下翻腾。但她又知道穆王是天下老百姓的希望,又无法挽留他。《竹书纪年》还记载西王母之后又回访了周朝,穆王在昭宫接待了她。

按照维基百科给出埃及第二十一王朝时间为公元前1077年到前943年。因此穆王到达埃及正是本土人第二十一王朝和利比亚人建立第二十二王朝转换之际。第二十一王朝末位法老普苏森尼斯二世在位24年之后于公元前943年驾崩。他有个女儿叫Maatkare B,也就是“芬”,与第十八王朝哈特谢普苏特女法老的君名同名。她后来成为利比亚人第二十二王朝第二位法老奥索尔孔一世(Osorkon I)的大皇后。推测普苏森尼斯二世很可能无子,但关于他的同时期资料很少。因此这里先做出一个推论假设:公元前943年普苏森尼斯二世死后,由于无子,他的女儿“芬”继承了王位,她就是西王母,第二年即公元前942年,周穆王到达埃及,正好与“芬”会面,此时“芬”还没有嫁人,见到周穆王未免情愫暗生,一段时间相处后两人互相表白并留下诺言。几年之后,“芬”禁不住对周穆王的思念,到东土来看望周穆王。很可能正是这段时间,军队将领利比亚人舍顺克一世趁机夺取了王位。这种情况非常类似于第十九王朝末期,土著将领塞特纳赫特推翻第十九王朝末位女法老塔沃斯塔的统治而建立第二十原土著王朝。在古埃及考古方面,关于普苏森尼斯二世与舍顺克一世之间界限也颇为模糊和具有争议,这可能正是因为存在“芬”独立统治的一段时间还没有被认识到的原因造成的。舍顺克一世建立利比亚人王朝后,对中东地区推行侵略性的外交政策,卡尔纳克有舍顺克一世庆祝在巴勒斯坦战役获得胜利的雕塑和碑文,相关文献片断于麦吉多也被发现。《旧约圣经》中记载的示撒(Shishak)被认为就是舍顺克一世,根据圣经,示撒曾于罗波安在位第五年时入侵犹大王国,主要是便雅悯支族的地方,并掠夺了所罗门王所建造的圣殿。无疑舍顺克一世是一位强势的法老,等到“芬”从东土回到埃及时,大势已去,随后她嫁给了舍顺克一世的儿子奥索尔孔一世。

但是“芬”(西王母)或许怀着一生的想念,临终时吩咐仆人把周穆王送的丝绸扎在其头上。3000年后,双方互赠的礼品又再见于世人。李白的《清平调辞》就有“若非群玉山头见,定向瑶台月下逢”之句,说的就是这段让人幽幽的心动的爱情,诗中蕴含着诗人对爱情无尽的苍凉之感。嗟夫,3000年的信史,触手可及,其情其深,幽幽动容。

穆王西巡,有伯夭作向导,说明穆王西巡完全是有目的地的。同时也说明西周早期与古埃及-夏母国的联系一直未有中断,有人员在双方之间往来,伯夭就是其中之一。穆王随行史官记录下穆王与西王母“芬”的互歌,同样会记录下从孔甲(埃赫那顿)之后到桀(哈伦海布)之间的历史,但遗憾十八王朝之后到第二十一王朝之间的这段历史,似乎穆王的史官不感兴趣,未能留下记录。金文和小篆中一些埃赫那顿和图坦卡蒙时期的图画字、装饰字等很有可能也是穆王时期随行史官所描绘抄录。姬满和其随行在第二十一末期达到埃及,一定听到了大量有关拉姆西斯二世(穆)和其后第二十王朝有9位国王都以“穆”为名的故事,姬满驾崩后,因而也被谥号为“穆”,以彰显他返乡探亲的西巡。

但穆王征伐犬戎的战争,也让周王室与犬戎结下了梁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因镐京曾发生过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平王东迁是历史学家划分时段的重要事件,亦是周朝国势的转折点。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王权开始衰落,不能担当共主的责任,诸侯势力不断坐大。因为平王是由申侯拥立的,间接犯了弑父罪名,开始得不到诸侯的尊重。而且,周天子无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须依赖诸侯国保护,致周天子地位不断衰落,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因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有功而被封为诸侯,占据西周故地。周王室衰落,诸侯各国又忙于中原争霸,而埃及-夏又正在不断遭受亚述、波斯的入侵,“区夏”与“中央”的联系可能就此基本中断。华夏中国延续古埃及文明核心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而形成东方文明。到汉武帝时重新“凿通”西域,埃及-夏已经不复存在,以致张骞把在中亚见到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后裔误称为大夏人。


版权声明:本文系文明基因(ID:bcrj-wmjy)原创。资料和图片取自维基百科。《后夏风云》连载为 兵策儒剑 著作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授权、版权合作、读者投稿等事宜请发邮件至:1352343941@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