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摇篮形成与华北文明摇篮的夭折

一 细石器文化


细石器文化是指以使用形状细小的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用打击法打出的细石核、细石叶及其加工品,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中石器时代。细石器时代在各地的起止年代不尽相同,从旧石器晚期一直延续到新石器甚至青铜时代都有可能。民国时期裴文中先生在《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这样定义细石器和细石器文化:“在我国东北、内蒙、及新疆诸区域中,自旧石器时代之末起,经中石器时代及新时期时代,迄于铜器时代(即我国历史时代初期)止,皆有人类继续棲止,其文化亦在此区域中,继续演变及移动。若专以此种人类之石质遗物而论,所用之石核,约皆微小,形如尖锥,为形状为扁平者;由此种小石核打下之石片,约皆为长方形者,或小方形者;制成之石器,约皆形体狭小,工作精细,此种石器,名之为『细石器』,具有此种石器之文化,谓之为细石器文化。细石器文化之分布甚广,遍及欧亚非三洲;因我国境内者,有其特殊性质,故名之为『中国细石器文化』,以示区别。”这种石器长度一般在2—3厘米,石器原料主要为石髓、玛瑙、燧石等,常见器形有多角锥状石核、石叶、石镞、小石刀、石片等,可作石钻或刮削器,也可镶嵌在骨梗、木柄上作复合工具使用,并已广泛使用弓箭。细石器文化传统可能与当时人类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有关。以西伯利亚马耳他-阿丰托瓦为代表的旧石器晚期狩猎文化,与细石器文化起源密切相关。与华夏民族密切相关的玉器则可以看作是细石器文化中与精神领域有关的特殊细石器。

(图片来源盛世收藏:中国境内细石器)

中国北方细石器文化起源于何处,以及起源于何种技术,备受国内学者关注和争论,

国内学者有三种观点:

  • 以裴文中为代表的西伯利亚起源说。

  • 以贾兰坡为代表的华北地区起源说。

  • 杜水生则把中国早期华北细石器传统分为下川类型和虎头梁类型,并认为前者来自于华北地区,后者来自于贝加尔湖地区。

笔者认同裴文中先生的细石器西伯利亚起源说,他认为中国的细石器完全来自于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和蒙古高原地区。裴文中先生在《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中说:“在西伯利亚境内,已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之遗物,与欧洲之奥纳瑞文化者及马格德林文化者,均甚相似。在贝加尔湖附近,此种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文化,更渐次演变而为中石器时代之文化,其遗物中如扁平多齿之鱼叉及短小之圆刮器等,均与欧洲阿奇利文化者相似。此种文化,分布于亚洲之北部及欧洲之中北部,成为一独立之系统。时间前进,此系统之文化更向中国境内移动,因地理环境之限制,演变而为细石器文化。中国之细石器文化虽与欧洲所发现之同时代之文化,稍有不同,但此为地方性质,实均为同一之系统。”裴文中将欧洲几何形细石器聚焦于贝加尔湖一带,把几何形和非几何形细石器归为同一文化系统。裴文中又描述细石器向中国境内传播路线:“文化之传布,并非只寻一条路线前进,可由多方向前推行。贝加尔湖之旧石器时代晚期之人类,或亦曾由东蒙,沿戈壁边缘而至内蒙北部,如阴山(及阿尔泰山东端)北麓。”

二 新仙女木事件和细石器文化南下华北


在距今12900年至11500年的持续1300年左右的一段时间内,发生了气温急剧骤降,北极冰川南侵,这段时期被称为新仙女木期(Younger Dryas)。现在地质学家能够将气温冷却时间范围缩小,确定为12835-12735年前之间的100年。2015年肯尼特教授和同事将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他们从全球30个地点分析了354个时间数据,他们发现格陵兰冰原铂含量、融化水晶、纳米钻石和小球体熔化层与小行星碰撞形成的高温现象密切相关。由此推断12800年前一颗小行星碰撞地球导致全球气温突然下降。新仙女木事件的成因并不确定。比较流行的假说是一颗彗星撞击到了北美地区。研究表明大约1.29万年前发生的彗星撞地球事件影响了北美的植物、动物和人类。许多本来迁移到高纬度地区的动植物大批死亡。这一次降温是很突然的,在短短十年内,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这次降温持续了上千年,直到11500年前,气温才又突然回升。在不到一个世代的时间内格陵兰地区的平均温度就升高了15摄氏度之多。在新仙女木时期中,北美格林兰地区气温骤降20摄氏度左右,英国南部地区的温度也降低了8摄氏度以上。1.29万年前,北美长毛猛犸象、剑齿虎、骆驼、树獭、美洲狮突然灭绝,与此同时,克劳维斯人也突然消失。仙女木事件对欧亚大陆依赖猛犸象等巨型食草动物而生存的古北欧亚人又将带来怎样的命运呢?

细石器文化是从西伯利亚为中心向欧洲、西亚、华北和美洲等几个方向扩散的,大体是从一万多年前的新仙女木事件之后开始的。扎尔兹文化和克巴拉-纳吐夫文化是细石器文化向西亚地区扩散后的发展。华北地区大约在约公元前1万至前7千年间处于中石器时代,持续时间较短。华北和中原地区的中石器时代遗存,已知有陕西大荔沙苑(中石器到新石器早期)、河南许昌灵井(中石器时代早期)和山西沁水下川 (旧石器晚期到中石器时代)等。下川遗址是属于细石器文化较早南下扩散的遗存,发现于山西省西南部沁水县下川镇。1970年考古学家发掘后,经碳14测定,距今2.3-1.6万年,被认定为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后一阶段以细石器为主要特征的石器文化,被命名为“下川文化”。其分布范围在山西沁水、垣曲、阳城,大多数遗址的年代大体上从距今12000年左右到七八千年前后,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下川文化的石器大多以燧石为原料,包括有雕刻器、刮削器及尖状器等,主要是属于细石器。它的文化类型品也见于北亚、东北亚和北美各石器时代遗址。下川文化为中国境内细石器时代的代表文化之一,被认为是开启了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发达的细石器工艺之先河,在华北地区细石器工艺传统的发展上和在国际同类文化的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28万年前新仙女木事件后古北欧亚猎人南下转型农业)

三 东亚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


在东亚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北中部的南庄头文化(大约8500-7700BC)、湖南西北部彭头山文化(大约7500-6100BC)、河南西南部裴李岗文化(大约7000-5000BC),包括相近的贾湖文化(大约7000-5000BC)和磁山文化(大约6000-5500BC),以及山东半岛地区后李文化(大约6500-5500BC)和辽西兴隆洼文化(大约6200-5400BC)等。

南庄头文化:南庄头遗址是中国华北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位于河北保定徐水县白洋淀西北边,地处太行山东麓余脉,华北平原北部西缘。这个遗址发现于1986年,是在泥炭沼泽下发现的。当时在黑色淤积土下发现了文化层,出土了兽骨、木炭和石器等。文化层距地表约180厘米,其上覆盖较厚的黑色和灰色粉沙粘土,为湖相沉积。至今,多家考古单位先后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三次发掘出土了大量人类遗存,最为可贵的是总计50余片陶片的发现。这些陶片多数都很破碎,陶胎壁厚约0.8至1.0厘米,烧成温度低,多数有纹饰,以浅细绳纹为主,是目前中国考古发掘得到的地层和年代都确切的最早的陶制品之一,揭示了久远的陶器发展历史。南庄头遗址是最早发现谷子栽培证据的遗址之一,距今有10500年。陶器也可以追溯到10200年前。遗址是迄今为止在华北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比黄河流域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早近两千年。磁山、裴李岗文化的原始农业、家畜饲养业和制陶业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的,在此之前,还应当有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南庄头遗址发现的石磨盘和石磨棒等谷物加工工具,猪、狗等家畜和陶器,将东亚地区农业、家畜饲养和陶器的历史又提前了一个时期。

彭头山文化:大约年代在大约7500-6100BC,是一个以湖南西北部的长江中部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为长江文明中目前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该文化遗址中有发现稻谷,被认为应已有稻作出现。彭山头遗址出土有陶器,器类不多,主要是深腹罐与钵,普遍装饰粗乱的绳纹。陶器制造古朴简单,全部为原始的贴塑法制成,胎厚而不匀,大部分陶器的胎泥中夹有炭屑,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胎泥所夹的炭屑中明显有稻谷与稻壳的痕迹。考古发现遗迹有地面式、浅地穴式建筑遗迹和以小坑二次葬为主的墓葬。出土遗物中石器大多数都是打制石器,既有大型砾石石器,也有黑色细小隧石器。

裴李岗文化:裴李岗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仰韶文化之前,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该文化的分布范围,以伊洛河盆地为中心。超过100个遗址已被确定为属于裴李岗文化,几乎所有这些遗址都位于沿黄河南岸的一个相当紧凑的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的地区。裴李岗文化的年代在距今约9000年前至7000年前之间,可能跨越约2000年左右。从考古挖掘的出土文物看,当地人已经懂得畜牧和耕种。该文化以养猪、养牛、养鸡为形式,以种植谷子和畜牧业的形式进行农业实践。人们捕猎鹿和野猪,用大麻纤维网捕鱼,在附近的河里钓鲤鱼。裴李岗文化陶器是中国最古老的陶器之一,以泥质红陶数量最多,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也有发现。陶器均为手制,大多为泥条盘筑。有纹饰的器物较少。石器以磨制为主,有石铲、石斧、石镰、石磨盘等。房屋均为半地穴式建筑,以圆形为主,亦有较少的方形房屋,有阶梯式门道。

(裴李岗文化双耳红罐,6000-5200BC,上海博物馆展出)

贾湖文化: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舞阳县境内,是9000年至7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学家们对贾湖与裴李岗文化主要遗址之间关系有分歧。大多数人认为贾湖是裴李岗文化的一部分,指出了许多相似之处。贾湖石器、陶器(石磨盘、圆腹壶、罐形鼎、三足钵等),同裴李岗文化相当接近。一些考古学家指出了这些差异以及距离,认为贾湖是一个与裴李岗分享许多文化特征的邻居,但却是一个独立的文化。此外,贾湖遗址要比裴李岗文化所有主要遗址都要早上数百年的时间。1984年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居中教授多次主持了贾湖遗址发掘工作,共计清理房址、陶窑、灰坑、墓葬、瓮棺葬、埋狗坑等遗迹数以千计,以及一些濠沟、柱洞等。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数千件,以及鹿、猪、牛、野鸡等动物遗骸。出土物中以七音阶鹤骨笛、成组随葬并装有石子的龟甲及其契刻符号最为引人注目。大量文物标本显示,贾湖先民已掌握了房屋构筑、制陶、制骨、纺织、缝纫、人工养殖等多种技能。贾湖遗址的骨笛、龟甲等文化因子,并没有出现在比其时代晚的裴李岗文化中;至于其稻作农业,则更是和江淮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一致而不见于黄河流域,因此张居中教授等将其命名为“贾湖文化”,并分成三个阶段: 最早从距今9000年至8600年前,中间从8600年至8200年前,最后从8200年至7800年前。贾湖遗址提供了一个位于黄河和长江流域之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完整实例。

(贾湖遗址出土石磨棒和石磨盘,河南省博物馆藏)

贾湖遗址埋藏多项世界之最,其文化独特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 水稻的栽培:发现了具有原始形态的粟及稻栽培遗迹,可能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稻种遗迹。而稻作在北方主要的裴李岗文化的村庄中没有实行。大量的炭化稻米、稻壳及石磨盘、石铲、石镰等农具的发现表明,贾湖是粳稻的初始起源地之一。在距今9000年至7000年前的东亚地区,有一支与同时期的西亚地区种小麦部族同样发达的种植水稻的部族。张居中教授希望通过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小穗轴分析法,统计贾湖水稻的非自然落粒率,以了解水稻驯化程度,并进而探讨贾湖人栽培稻种的起源。关于水稻最早驯化栽培地,江西仙水洞、湖南彭头山和浙江上山遗址也都有线索。

  • 酿酒:考古化学家曾对在贾湖遗址采集到的部分陶片发现了一些残留物,分析发现这些残留物中含有一种酒类饮料的沉淀物,其化学成分与现代稻米、米酒、葡萄酒、蜂蜡、葡萄(或山楂)丹宁酸,以及一些古代和现代草药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相同。从也使贾湖成为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酿造酒类的古人类遗址。

  • 骨笛:贾湖骨笛是世界上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出土个数最多且现在还能用以演奏的乐器实物。贾湖骨笛是用鹤类动物的尺骨锯去两端关节钻孔而成。制笛之前贾湖人曾经认真计算,笛子制成后还运用打小孔的方法调整个别孔的音差,制作方法和过程,与现在民族管乐器的制法很相似。这批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不仅能够演奏出完备的五声音阶,其中一支还能演奏出完备的七声音阶,堪称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 龟甲符号:在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上已发现有16个契刻符号。从其形状看,具有多笔组成的结构,应承载契刻者的一定意图。有近似甲骨文的“目”字、“曰”字等的符号,年代约为公元前6600年。有报导称那些符号为迄今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类似的温查契刻符号在公元前5300年也在欧洲出现了。目前,世界公认最早的文字系统是楔形文字。多数专家认为贾湖契刻符号是有意识刻画的,但不能确证为文字。

  • 纺织和丝绸:在贾湖遗址内,出土了一大批纺织工具,如纺轮、骨针、缠线板等,许多陶器上还发现有网纹和绳纹等。2017年初新闻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龚德才教授的研究团队,在对河南贾湖遗址两处墓葬中的人类遗骸腹部土壤样品检测中,发现了蚕丝蛋白的残留物。结合遗址中发现的编织工具和骨针综合分析,当时的贾湖居民可能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编织和缝纫技艺,并有意识地使用蚕丝纤维制作丝绸。贾湖很有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纺织业起源地之一和中国最早的丝绸起源地区。

  • 鱼类养殖:日本鱼类研究专家中岛经夫,对贾湖出土的一个单元的鱼骨进行的研究表明,贾湖人捕捞的鱼有集中捕杀的迹象,这里有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鱼类人工养殖地之一。

  • 体质人类学:据称贾湖人骨男性平均身高在1.8米以上,但颅骨特征显示贾湖人属于蒙古人种的亚洲北部类型,与河南的下王岗组、庙底沟组,山东的大汶口、野店、西夏候组特征一致。

磁山文化: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得名于1933年在河北省武安县发现的磁山遗址,年代约为距今8000年-7100年前。磁山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居民从事原始农业,农作物以粟为主。考古人员发现了较多的石镰、石铲、石刀、石斧,说明此时的农业生产已经进入“锄耕农业”阶段。磁山和花窝遗址出土的猪和狗的骨骼为原始家畜饲养提供了证据。各遗址普遍出土的骨簇、鱼镖等狩猎工具说明渔猎也是居民经济生活的重要辅助。制陶业较原始,处于手制阶段,火候不高,前期多夹砂褐陶,纹饰有绳纹、编织纹、篦纹等,器形以陶盂和支座为主,亦有罐、杯、盘等,后期夹砂红陶和细泥红陶逐渐增多,三足钵数量较多,出现了与圆足罐等。石器多为磨制,亦有打制。住房为圆形或椭圆形半地穴式建筑,早期无门道,后期出现阶梯式门道。储藏东西的窖穴发现较多,内有粮食堆积。磁山文化与裴李岗文化关系密切,有人提出了“裴李岗·磁山文化”,将它们视为同一种文化类型。也有学者认为它们是有一些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文化类型。总体看来,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后期比较接近。

兴隆洼文化:得名于1982年发现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的西辽河、大凌河流域。距今约8200-7400年。从9000年前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到兴隆洼和红山文化,显示从西伯亚起源的玉器文化传播路线。在兴隆洼遗址发现的聚落遗迹中,有围沟环绕的近百座半地穴式方形或长方形房屋,内有灶址。石制工具多为打制,但亦有磨制、琢制和压制,种类有石铲、石斧、石锛、石凿、磨盘、磨棒等。陶器均夹砂陶,胎厚重,烧制火候比较低,质疏松,表面大多有纹饰,以压印为主,有网格纹、交叉纹和之字形纹等,多罐状敞口或敛口器形,亦有少量钵类。骨器种类较多,常见的有骨锥、骨匕等。兴隆洼文化与时代稍晚的红山文化和新乐文化下层均有一定联系。

后李文化:后李文化是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得名于山东临淄后李遗址,主要分布于山东泰沂山脉以北、小清河以南的冲积地带,经碳十四测定,年代约为距今8400-7700年之间。主要遗存有房址、石器、骨器、陶器等。房址均为半地穴式,深度0.3-0.4米,形制多为圆角方形,一些房屋的地面和墙壁发现了烧烤痕迹。石器有磨制和打制,包括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凿等。骨器有骨锥、骨镖、骨匕、骨镞等。陶器多红褐、灰褐色,火候不高,制作工艺为泥条盘筑、泥片贴塑,器表多素面,流行附加堆纹、压印纹等。墓葬在后李遗址有发现。后李文化与稍晚近的北辛文化有传承关系。

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基本发生于10000-7000年之间左右,比西亚地区农新石器革命时间要晚约2000年时间。这些遗址的房屋样式都是半地穴式圆形或方形,与黎凡特地区纳吐夫文化的房屋样式相似,从逻辑上推理应均属于2万多年前西伯利亚房屋建筑技术的扩散。这些遗址分布也有特点,基本是沿着燕山、太行山、伏牛山为分界线的中国西部高地和中北部河流平原交界地带东侧分布,尤其是分布于华北平原周边。笔者推理这些新石器文化的创造者也属于在新仙女木事件之后直接南下华北的细石器文化人群,他们与西迁到西亚的细石器文化人群一样,都开始转型农业,并且驯化出小米和可能水稻作物。但是东亚地区的细石器猎人转型农业的想法是不是来自于西亚地区的传播,以及西亚地区的第一批农民和东亚地区的第一批农民之间是否又存在彼此间迁徙与交流,这也是有趣的问题,期待学术界将来的研究。

(中国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分布和华北平原文明摇篮)

四 世界文明摇篮地区


“文明摇篮”(Cradle of Civilization)这个术语是指根据考古数据理解为文明出现的地方。学者们定义文明使用不同的标准,例如文字书写、城市、阶级社会、农业、畜牧业、公共建筑、金属冶炼、雄伟建筑等。“文明的摇篮”的概念有一个焦点,即居民开始建造城市,创造书写系统,实验陶艺和使用金属技术,驯养动物,发展包括阶级系统在内的复杂的社会结构。“文明摇篮”这个概念是备受争议的话题,长期存在文明单一起源传播说和多地独立起源说的争论。现在学术界主流学者们的想法是,没有单一的文明摇篮,有几个不同的文明在独立发展,但肥沃新月地带(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的文明是最早的。在近东早期文明和东亚地区文明之间的影响程度也在争论。主要在以墨西哥为主的中美洲和在秘鲁北奇科出现的文明是独立于欧亚大陆发展的,这是学者们接受的观点。目前的学术研究通常可以确定有五个“独立出现文明”的地点:

  • 肥沃新月地带(Fertile Crescent,包括美索不达米亚、黎凡特和古埃及)

  • 华北平原(North China Plain)

  • 印度-恒河平原(Indo-GangeticPlain)

  • 中部安第斯山脉(Central Andes)

  • 中美洲(Mesoamerica)

梁启超在其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认为“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但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不是梁启超发明的,西方国家很早就有“四个主要早期文明”的说法,在美国一些历史教科书中也有这种说法。英国BBC广播公司的大型记录片《文明的轨迹》里,将中国、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称作世界四大古文明。学者认为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建立在河川台地附近,原因是有固定的水源使农业和商业较容易发展。在距今7000年-5000年前,在北半球的两河流域、尼罗河、印度河、恒河流域以及黄河、长江流域相继产生了世界四大文明的起源,相继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而后步入铁器时代。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很多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一般都可以追溯到这些古老文明的贡献。而在美洲地区发展的成就如大量驯化的农作物成果,在工业革命之前也被传播回欧亚非大陆。

文明摇篮术语经常被应用到各种文化和地区,特别是古代近东铜石并用时代(欧贝德时期)的肥沃新月地带,以及古印度和古中国。它也被用到肥沃新月地带周边的古代安纳托利亚、黎凡特和伊朗地区。文明摇篮也习惯用来指文化前身,如古希腊是西方文明前身,即使这样地方不被理解为文明是独立发展的。学术上有一个一致意见,认为古典希腊为现代西方文化提供了种子文化基础,包括民主、艺术、戏剧、哲学和科学等方方面面。在古希腊之后,罗马有时也被描述为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或摇篮,这是因为它在政治、共和、法律、建筑、战争和西方基督教中所起的作用。

南亚地区新石器的文化出现很难说是独立起源,从地理上看,印度河流域离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也并不太远,从时间上看,南亚地区新石器文化出现也要比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晚了3000多年。贯穿整个历史时期,南亚地区都受到来自西亚和中亚人群的影响。印度-恒河平原很难说是一个独立起源的文明摇篮。而南美地区中部安第斯山脉和中美洲地区的新石器农业文化也在公元前5000年才出现,比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晚了约5000年。总体上看,只有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周边和东亚的华北平原周边是最可能独立起源的文明摇篮。但华北平原新石器农业出现也比美索不达米亚晚了近2000年。考虑在西亚和东亚地区存在阿尔泰山地区纽带,不能排除华北平原地区的农业出现是否受到了西亚地区技术和观念的影响。总体上看,欧亚大陆地区可能存在两个文明摇篮地区,即西亚新月地带和华北平原。

(两个文明摇篮和早期新石器文化传播示意图)

五 大洪水传说和华北平原文明摇篮的夭折


八种奠基农作物或多或少同时发生在前陶新石器B(PPNB)时期肥沃新月地带被驯化,其中小麦是第一个被大规模种植和收割的,包括地中海周边希腊和塞塞浦路斯地区。野生燕麦和野生大麦与一粒小麦、大麦、绵羊、山羊和猪一起也大量出现。公元前7000年时候,苏美尔人祖先已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肥沃土壤上系统化播种和收割。大约就在这个时候,农业似乎在东亚被独立开发出来,稻米被驯化为主要作物。玉米在公元前6700年从墨西哥西部野生大刍草被驯化。在10000-7000年这个时间段内,可以看到新石器农业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向欧洲方向、尼罗河流域方向和南亚方向的扩散传播。但差不多都是在7000年前后,全球各地的新石器农业发展似乎都遭受到了一场全球性的危机打击,各地人口锐减,这或许与8.2千年事件有关。

8.2千年事件(8.2kiloyear event)是发生在距今8200年前的一次全球气温突然下降事件,持续了接下来的2-4个世纪。比之前的新仙女木期的降温要温和,但是比之后的小冰河期降温要猛烈得多。8.2千年事件是全新世气候最佳期的一个意外,造成全球性寒冷和干旱。1960年,瑞士植物学家Heinrich Zoller首先辨识出这一气候事件。 Bond等人认为8.2千年事件与1,500年气候周期有关。这一事件最有力的证据来自北大西洋地区,气候突然变化在格陵兰岛冰芯和与北大西洋的沉积物中都清楚地显示出来。在南极洲冰芯和南美指数中,这一点不太明显。然而,寒流的影响是全球性的,最显著的是海平面的变化。

事件可能是从北美东北部劳伦冰盖(Laurentide ice sheet)崩溃,最可能是冰川湖阿加西斯(Agassiz)和奥吉布韦(Ojibway)崩溃,导致大量融水突然冲击汇入北大西洋而引起的。融水冲击波可能影响北大西洋温盐环流,降低大西洋向北的热量输送,引起北大西洋显著降温,大约有1到5°C的下降。在格陵兰岛,这一事件发生于距今8175年前,随后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温度下降了3.3°C。寒冷期持续时间大约有150年,最冷时期大约持续了60年。融水冲击波传播到很远距离,也可能影响了未知地区,造成地中海海啸,在中东地区形成大洪水。这次8.2千年降温事件是暂时的,但融水造成的海平面上升是永久性的。这次事件使东非遭受了五个世纪的干旱,北非干旱显著。在西南亚,尤其是美索不达米亚,8.2 千年事件造成一段300年时间的干旱化和寒冷期,这可能提供了美索不达米亚发展灌溉农业和剩余生产的自然力量,这对最早阶级和城市生活形成是必须的。但是中东发生的干旱与寒冷变化是否与8.2千年事件有必然的联系,仍然难以联系在一起。

史前大洪水是指史前地球北半球突然被来历不明的洪水包围,近千米高的洪峰,以雷霆万钧之势,咆哮着冲向陆地,吞没了平原谷地,吞没了这些地方的所有生灵。大洪水是世界多个民族的共同传说,在人类学家的研究中发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印度、中国、玛雅等文明中,都有出现的洪水灭世的传说。在人类神话记忆中,这场大洪水铺天盖地,非常辽阔壮观。据有关专家统计,全世界已知的洪水神话和传说有50多则,大多脉络清晰,叙事完整,而且经考证,绝大部分洪水传说各自独立形成,即纯粹是本民族的口头传叙,与某一类主导地位的文化毫无关系。而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各民族的传说很明显有同一来源。

大洪水和之后的寒冷气候对1000-7000年之间发展和传播的新石器文化造成了致命打击。在欧洲地区,人口锐减。在东亚地区,根据地层淤积,研究者认为,贾湖文化毁灭于一次大洪水。张居中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与贾湖同纬度的一些文化遗址,有着与贾湖相同的文化因素,他们据此推测,贾湖文化的后裔,在同纬度向东西迁徙,将文明播撒到远方。笔者推测,8.2千年事件引起的大洪水可能也波及到华北平原地区,造成大面积的海侵,甚至海啸发生,由此摧毁了华北平原周边地区以南庄头、裴李岗、贾湖等为代表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幸存的少数人在地广人稀的东亚地区迁移它处,华北平原地区的文明摇篮夭折。而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大洪水之后不久,幸存人群又回到原处,文化又得到恢复和新发展,灌溉、作物轮作和施肥开始了。文明摇篮开始向新的阶段发展,更是迎来了苏美尔人的全球“大航海时代”。

(根据待出版《鹰蛇之夏·共命之鸟》摘编)

更多。。。


  1. 古希腊是伪造的吗:印欧文明简史

  2. 古印度文明是伪造的吗:南亚简史

  3. 西方按照华夏记载伪造了古埃及文明!

  4. 狗的起源和中国创世神话起源

  5. 请你来回答“西方人伪造古埃及”几个问题

(0)

相关推荐

  • 第1569篇  红山文化与黄帝事记

    摘要:红山文化自发现以来,备受各地学者的重视,对于它的研究亦有不同的线索,而从古史文献的记载.考古发现中,红山文化与黄帝的历史事迹存在着很多可以互相印证的地方,更有学者认为,正是黄帝部族创造了红山文化 ...

  • 世界古代文明——特奥蒂瓦坎文明

    特奥蒂瓦坎古城,又名提奥提华坎(纳瓦特语:Teotihuacán)是一个曾经存在于墨西哥境内的古代印第安文明,大致上起始于西元前200年,并且在750年时灭亡.在印第安人纳瓦语中是"创造太阳 ...

  • 世界古代文明——阿兹特克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Aztec Civilization)是墨西哥古代阿兹特克人所创造的印第安文明,是美洲古代三大文明之一.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中部和南部.形成于14世纪初,1521年为西班牙人所毁灭. 阿兹特 ...

  • 世界军武图鉴·米诺斯文明:1顶头盔杀40野猪,武功秘籍刻琥珀

    冷兵器研究所 冷兵器评测和格斗研究5小时前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艾洋 字数:4146,阅读时间:约16分钟 编者按:米诺斯文明,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产生于克里特岛,是欧洲第一个大型文明.克里特 ...

  • 解密《皇极经世》中一元世界的四大阶段,人类文明还剩下多长时间

    邵雍奇书<皇极经世>,一元世界的四大阶段,混沌世界.孕育地气.人类文明.万物终结!昆仑藏钥阎五睿-白话详解<皇极经世>03 27000年--混沌世界,孕育阴阳. 37440年- ...

  • 这个文明遗址的出土,打了世界一耳光,证明中华文明最少有六千年

    大家觉得小编的文章怎么样呢,欢迎大家认真吐槽. 哈喽小伙伴们,欢迎阅读小编的文章,文章图片来自于网络但内容全部原创,原创不易,喜欢小编文章的小伙伴们可以点一下关注哦! 中华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是四大古 ...

  • 世界文明全都是起源于中华文明

    人种是多地起源,绝不是都来自非洲 ,但人类文明只有一个源头,就是中华文明: 第四纪冰期结束于1-2万年前,这时的大种群人类只能生存于赤道附近温暖的环境,在这个纬度下 地球有三个生存地:1,华南地区和以 ...

  • 古希腊文明发展脉络:从城邦到大帝国,是世界影响最广的古文明

    古希腊文明,是世界"五大文明摇篮"之一,也是欧洲文明的开端.然而过去,中国人常常将它忽略.实际上,古希腊文明的历史悠久程度不亚于中国.距今4000年前,古希腊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古 ...

  • 世界重大考古研究成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

    世界重大考古研究成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 发布时间:2013-08-29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王巍 赵辉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几个最重要的历史悠久的原生文明之一.中华文明作为东方文明的核心对人类社 ...

  • 为什么说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远大于西方文明?

    很多人都觉得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很强大,中国积贫积弱,人们用的手机.电脑.互联网等都是西方人发明的,肯定是西方文明对人类的贡献更大,中华文明无法与之相比. 其实,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中华文明对人类的贡献远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