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人东渡与美洲文明

商周更替


甲骨文的突然出现和殷商起源,众说纷纭。有东北起源说、北线迁移说和南线迁移说。东北起源说解决不了商人的青铜和文字起源问题。从全球青铜文明体系看,殷商文明属于西亚和埃及青铜文明体系的传播部分。从青铜文明出现时间看,哈拉巴文明时间大约在前2300-前1700年,三星堆第三期文化开始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700年,武汉盘龙城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400,殷墟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这个传播的年代学时间前后衔接。根据典籍记载,商人是黄帝后裔,与周人先祖弃共祖于帝喾。根据《发现夏朝》考证,商人先祖契就是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的一位高官,商人离开埃及的时间当在古王国末期前后。

盘庚迁殷后,到商覆灭,这中间近300年时间,商朝均以殷为都城。盘庚之弟小乙时期,殷商国运已经衰微,他曾命太子武丁居住于黄河边,由甘盘教授其治国之道。武丁即位后,跟随甘盘学习排布兵阵,提拔了侯雀(傅说)等一大批臣子,又让妇妌帮助发展生产力,妇好、妇癸等女将统帅军队,使得商朝政治清明。荆楚地区挑起叛乱,武丁亲自率军深入其境,荡平了叛乱以后,又认真地安抚、教导当地人民。《竹书纪年》记载“(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三十四年,王师克鬼方。武丁时期大大开拓了商朝的疆土,先后讨伐了土方、贡方、基方、苟方、人方、鬼方等族群,总共征服了81个敌国和叛乱不朝的方国。武丁在位年代约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这个时候周人到达甘肃庆阳地区不久。武丁又派小臣毕率领众多罪犯到这些新的领土上开垦荒地,大大发展了商朝的经济。衰落的商朝重新振兴,史称“武丁中兴”或“武丁盛世”。殷人将其尊为高宗,后世的人又称他是“殷之大仁”。在中国的传统文献《尚书》、《逸周书》、《诗经》、《史记》、《国语》、《吕氏春秋》等书中,无一不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是一个虚怀若谷、宽厚仁慈、为民服务的优秀政治家。武丁时期出土的文物很多,甲骨文中有70%都写成于武丁时期,殷墟中超过四分之三的人牲都集中在武丁时期,这时开始出现铜、锡、铅三元合金,琢玉工艺也得到很大发展。通过考古研究,发现武丁之子祖甲在晚年时废除了兄终弟及制,开创了嫡长子继承制。《史记》称祖甲在位时荒淫无度,商朝再度衰落。

祖甲之孙武乙在位时期,周族首领古公亶父率领族人从邠地迁居岐山,周族逐渐强大。武乙将岐邑赐予周公。武乙三十四年,周公季历前来朝见,武乙赐给季历土地及玉、马等物品。次年,季历讨伐鬼方,俘虏二十狄王。武乙在位时,认为人祭和人殉是一种愚昧的宗教迷信活动,这种行为不人道,同时也为了摆脱巫师对自己权利的制约,便决心进行改革。从甲骨文来看,武乙、文丁、帝乙、帝辛这最后四位商王在位时期,平均每年所杀的人牲还不到两个,人祭规模小了许多倍,这意味着这一时期可能确实发生了改革。《竹书纪年》记载武乙在河、渭打猎时,被暴雷震死。武乙之死是一个谜团,他可能是一个“改革者”,想要使政教分离,得罪了众多巫师,编造了谎言。武乙的角色在某系方面类似于孔甲(埃赫那顿)。武乙之后,其子文丁继位,文丁是箕子、比干、帝乙的父亲。他在位时,周人频频讨伐戎狄:

  • 文丁二年,周公季历讨伐燕京之戎,周师大败。

  • 文丁四年,周人征伐余无之戎,取得胜利,文丁任命季历为牧师。

  • 文丁七年,周人又征伐始呼之戎获胜。

  • 文丁十一年,周人再伐翳徒之戎,俘虏戎之三大夫,献给商王。

文丁忌惮周族强大,最终将季历擒杀。季历被杀也许是最终促使周人下决心推翻殷商的主因。文丁崩,帝乙即位,仍以殷为都城。《史记》称此时商朝愈加衰落。商王文丁晚年,囚杀周族首领季历,商周关系恶化。季历之子西伯昌即位后,蓄聚兵力,打算为父报仇。据现代史学家顾颉刚考证,此时商王朝人方叛乱,为避免两面受敌,帝乙决定将胞妹嫁给西伯昌,稳定双方矛盾,希望通过商周联姻能重修旧好。人方是商代末期东方一个很强大的方国,周代文献称为「东夷」。商与人方的战争旷日持久,根据帝乙时期甲骨卜辞,其在位期间至少两次征伐人方。帝乙有三子,长子名「启」(即微子启),为庶出,故不能继统,而立正室所出之幼子「辛」(即帝辛/纣)为嗣。

帝辛继位后,定陪都于沫,后改沬邑为朝歌(今河南淇县)。他非常重视农业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国力强盛。在位期间,继续对东南方向的人方(东夷)用兵,最终取得胜利。然而,这场长久的战争导致了国内空虚。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武王伐纣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西方11个小国会师孟津,对商朝发起进攻。商军主力还在东南,无法征调,只得将奴隶和战俘武装起来进行抵抗。周武王以在距离朝歌七十里外的牧野击败商军,奴隶和战俘倒戈投靠周军。商军因而大败,此战就是历史上的牧野之战。周军随即攻占朝歌。帝辛登上鹿台,穿上宝玉衣,投于火中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帝辛死后,其子武庚益他为帝辛,周武王给他一个恶益之名为纣,因此帝辛以纣王一名为后世人所熟知。周朝灭商以后,纣王与夏桀一起被当作是暴君的典型,不过近年以来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怀疑。《尚书·牧誓》记载“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商战于牧野,作《牧誓》。”在《牧誓》中,周武王只列举了帝辛的四条罪状,分别是听妇人言、不认真祭祀、不重用亲戚、任用逃犯做官,除不认真祭祀外,其他罪状在商代社会并不罕见。在《韩非子》中提到,费仲劝谏帝辛杀掉西伯姬昌,但帝辛却认为“夫仁义者,上所以劝下也,今昌好仁义,诛之不可”,没有采用费仲的建议。根据《左传》等文献以及殷墟甲骨文,帝辛征服了淮夷,派飞廉出使北方。现代史学家顾颉刚考证发现纣的70多条罪状都是周朝以后逐渐增加,剧情也逐渐强烈。至于比干之死,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深入研究发现与史记上纪载有出入的证据逐渐增多,现存比干墓寺庙中碑文有显示其比纣王还晚死十多年,不可能是纣王所杀。而所谓比干谏言而死是到春秋时期才有纪载,已相隔甚远。毛泽东认为“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无疑,为配合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姬周后裔的史官们对夏桀和商纣两位帝王多有虚构,且虚构内容都大同下异,例如炮烙之刑原编为夏桀发明,后来又编到商纣头上。

近代有学者指出许多人往往把商朝看作是奴隶社会,这其实是错误的。商代的人祭中使用的通常是战俘,这些战俘没有转化为奴隶就会被杀掉。人殉中使用的通常是死者的亲属,有一部分甚至是自愿的,殉葬者可能是家庭奴隶,但通常不会是生产用的奴隶。人祭和人殉不能反映商朝是奴隶社会。亦有学者指出,商朝也属于原始形态的封建社会,虞夏商周皆为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上并未经历过奴隶社会这一阶段。

周武王征服商朝之后,改封其子武庚为诸侯,令其统治朝歌一带,又派三个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监视其举动。后因周公制定周礼,限制诸侯权力,发生三监之乱,武庚被杀。还有一种说法,武庚并没有死,而是逃到了北方,后来又成立了北殷。《尚书·大诰》中有周公东征后北方东方民族大迁徙的历史,顾颉刚等历史学家从《逸周书》中推断武庚反周失败后北奔,《史记》中记殷后有“北殷氏”,《左传》中记周初燕和肃慎之间有殷人的“亳”,《吕行壶铭》中记周康王曾遣伯懋父北征,《陈璋壶铭》中记亳邦后属于燕,《国语》和《书序》中记录周王朝极力拉拢肃慎。通过众多史料的对照,顾颉刚作出一假设:当周公东征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武庚逃奔到周人统治力所不及的地方燕之北、肃慎之南的一个地方,另建亳都,国号北殷,地点约在今的辽西一带。周人对当时位于辽东半岛的肃慎表示好意以共同对付北殷;延至周康王时,伯懋父北征,联合了燕和肃慎夹攻北殷,北殷灭后加封给燕,所以燕的北境在西周初期已发展到东北。殷人随武庚北移的很多,部分殷人继续留居辽东和朝鲜半岛的北部,成为当地的土著,对东北亚各族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周公辅佐周成王平定武庚叛乱后,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封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朝故地,建立宋国,都城为商丘。宋国地位特殊,与周为客,被周天子尊为“三恪(kè)”之一,以奉商朝祖先的宗祀,继承商文化。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春秋时期宋襄公也被认为是春秋五霸之一。宋国在战国时亡于齐。宋国是华夏圣贤文化的源头,处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墨家、道家、名家四大学派,以及孔子、墨子、庄子和惠子四位圣人皆出自于宋国。殷文化的许多优秀要素,也通过后来的道家和墨家传下来

纣王的叔父箕子曾劝谏纣王,纣不听,反囚禁之。于是他披头散发,装疯,以躲过灾祸。周武王克殷后,命召公释放箕子。《论语》记载箕子与微子、比干合称「殷有三仁」。武王向箕子询“常伦所序”,记载于《尚书·洪范》。《史记·宋微子世家》也在转述了箕子与武王对话之后,“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尚书大传》则记载:“武王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箕子。”按《尚书大传》,箕子不愿臣服于周,率商朝遗民出走到“朝鲜”,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周武王在听闻后,追封箕子成为朝鲜侯,史称“箕子朝鲜”,这个国家在西汉时被燕国人卫满所灭。韩国古代学者们普遍认为箕子将先进文明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我国(朝鲜)教化礼仪自箕子始”,对他推崇备至

殷人东渡


武王伐纣时,商军主力十余万精锐(或25万)正由攸侯喜统率在东夷平叛,大军不及调回。据史书记载,时正在山东平定土著叛乱的殷军是殷人中最能征善战的一族,唤作飞虎族。商亡之后,殷军统帅攸侯喜在条(一般认为在今淮宁县,也有人以为在安徽宿县附近)的主力军有十万人以及林方、人方、虎方等部落的十五万人,突然全部失踪,下落不明,成为殷商历史的千古疑案。19世纪的英国翻译家梅德赫斯特在翻译中国古籍《书经》时注意到书中有记述:当年武王伐纣时,有大批殷人逃亡,殷人“泛桴出海”。因此他猜测这些“泛桴出海”的逃亡殷人有可能途中遇到风暴被吹到美洲。桴就是小竹筏或小木筏。一九二二年,中华民国第一任驻智利公使欧阳庚,偶然发现公使馆的马车房后面有三亩涕竹,不由得大为奇怪,因为涕竹原是中国福建、广东一带的植物群,乃是造舟材料。于是,他问印第安仆人这些涕竹是从哪里来的,仆人说:“涕竹是印第安人的祖传外伤药,是Hosi王三千年前不知从什么地方带来的,现在印加的Hosi医师都用涕竹治外伤,用针灸治疗内科百病。”欧阳庚闻听此言,心念一动,《神异经》上说涕竹可以治疗瘟疫,这等中药偏方,印第安人又是如何知道的?这个Hosi王会不会就是殷末逃亡海外的商人后裔攸侯喜?据说美洲印第安人流传着《侯喜王歌》,歌中记叙了侯喜率领二十五族历尽万难终于抵达美洲的事迹。

乘筏子航海行不行?连一向谦虚为怀的孔子也曾扬言:乘桴浮于海。挪威探险家海尔达尔认为,古时候的水手已经知道利用洋流的季节变化,定期穿梭于茫茫太平洋。他发现太平洋复活节岛上的巨石人像与南美秘鲁印第安人像非常相似,因而怀疑波利尼西亚人可能随太平洋洋流而来。他于是依照印第安土著的乔木筏复制了一个,命名为“康提基”。1947年,他与同伴从秘鲁出发,穿行8000km,历时101天,到达波利尼西亚群岛,证实了这一迁徙的可能性。殷人乘竹筏顺洋流漂到美洲是完全可能的,历史上类似的事情也发生过。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中被海啸卷走的垃圾几个月后逐渐漂流袭击北美沿岸。13世纪忽必烈征讨日本的水师被台风所袭,一些舰船就漂流到北美洲夏洛特皇后群岛。1852年,美籍华人乔治·休率众驾小艇八艘,从广东下海,随后进入黑潮,果然漂流至加利福尼亚。公元409年东晋和尚法显到天竺取经,三年后他从狮子国出发,搭乘由大秦回国的中国商船东归,目的地是广州。他们只带了50天的口粮和淡水。两天后遭遇大风,迷失航向。在大海上漂流了105天,所见尽是“鼋鼍怪异之属”,“大浪相博,晃然火色”,最终到达一个叫作“耶提婆国”的地方。这个故事记录在《晋法显自记游历天竺事》里。这个神秘的“耶提婆国”究竟是什么地方?1767年,法国历史学家歧尼向法国文史院提交《中国人沿美洲航行和居住》的论文,认为法显到达的“耶婆提国”实际上是今天的美洲大陆。法显所记录的“大浪相博,晃然火色”,正是海浪相博所激发的一种发光现象,这只有深海航行才具有的特征。“鼋鼍怪异之属”,则很可能是乘客们见到了近海浅滩少见的鲸、鲨、海豚、玳瑁等异类海洋生物。

一八六三年,一位叫布尔的学者,在西班牙马德里皇家历史学院档案馆里,发现了三百年前兰达主教所记载的美洲玛雅人的许多传说,称从“海上神路”来过十二个高文化的民族,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明。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岛上居住着玛雅人,他们自称是“三千年前由天国乘涕竹舟经天之浮桥诸岛,到科潘河畔种豆麦黍粟的农民。”这里的“海上神路”和“天之浮桥”正好暗示了殷人的东渡路。当年,殷军民不得已而渡海,临走之前,他们砍涕竹和涕竹做舟做药。但是,十多万军民放舟入海后,遇到了长年东流的黑潮暖流和太平洋暖流,他们顺流走了北线沿“天之浮桥”来到了美洲。打开世界地图,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东海经朝鲜海峡,到日本列岛到千岛群岛,经勘察加半岛南端,到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岛,直达阿拉斯加,其间岛与岛的相距,大都不过十几二十海里,真正是一座北太平洋上的天之浮桥。

一八九八年,一代国学大师康有为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失败,远离祖国经香港、日本流亡北美,他专门参观美国印第安人的保留地时大吃一惊:这些美洲人的眼睛、皮肤、头发、语音为什么如此象中国人?后来,他访问墨西哥,并受到墨西哥总统的亲自接见。到玛雅文明遗址研究后,他发现:“此处一砖一石,一城一庙,与我万年来的中华文明无异也”!当他看到那些传统印第安人被压迫在穷乡僻壤,住在落后的农屋、过着原始的野蛮生活、穿着粗糙简陋织物时,更沧然泪下:“此乃我族同母(此为分子人类学证实)兄弟也,沦落至此,情以何堪!若我族贪图安逸懒惰,不奋起直追,不思不改,必有今日矣!”

197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了一具3000年前的石锚,经过对岩石样本的化验,确认这种岩石只在台湾海峡附近有,而美洲没有。于是美国学者墨里亚蒂就把有关资料和岩石样本寄给中国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贾兰坡,要求中国学者参与研究。贾老又把资料转给水运史专家房仲甫,房先生经过研究后认为:“殷人航渡三千年”。

殷人东渡美洲论是一些中外学者提出的假说,近年在考古学、人类学界争论十分剧烈。该假说把美洲奥尔梅克文明之出现和商朝被周武王所灭时殷人军民渡海联系起来。美国学者迈克尔·孔在1968年出版的《美洲的第一个文明》中提出拉文塔出土的奥尔梅克文明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与殷商在中国被推翻时间非常相近,奥尔梅克文明可能来自殷商。迈克尔·孔在一篇1967年发表的论文《圣洛伦佐与奥尔梅克文明》中指出拉文塔的奥尔梅克文明有很强烈的殷商影响。奥尔梅克遗址拉文塔的祭祀中心的地下出土了十六尊翡翠雕像,这些雕像人的面孔形似中国人,且头颅系人工改型的高长头。这种高长头正是殷商所崇尚的习俗。这十六尊雕像的其中十五座黑色玉雕呈同心圆排列,面向一红色玉雕像。红色玉雕像后立着六块玉圭板,圭板上刻有类似商殷甲骨文和金文的字迹。据专家考证,这些玉圭板上刻的正是殷人先祖的名号。

在中国,国学大师罗振玉和王国维最早提出殷人东渡美洲的可能性。后来郭沫若、卫聚贤也相信殷人东渡美洲。近年美国俄克拉荷马中央州立大学教授许辉的《奥尔梅克文明的起源》和中国学者王大有等的《图说美洲图腾》进一步阐明殷人东渡美洲论的根据。

  • 殷商是中国的青铜时代,墨西哥也出土青铜人头像,相貌和华夏人相似。

  • 奥尔梅克的玉圭刻着和甲骨文类似的图形,王大有、许辉还根据甲骨文将一些奥尔梅克图形解读。

  • 奥尔梅克人跟华夏人一样喜爱玉器。

  • 奥尔梅克人的玉器上的虎头图案和商朝玉器上的虎头图案,惊人地相像。

2015年7月,每日邮报报道,研究人员发现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的石头上刻有中国古代文字,而该文字可以追溯到3300年前的商朝。发现这些文字是John Ruskamp,他是一名已经退休的化学家,现在是业余的碑文研究人员,他在新墨西哥州的石化森林国家历史文物馆发现了这些不寻常的标记。他称这些石刻象形文字表明来自亚洲的古代人在公元前1300年时就呆在美洲,比哥伦布1492年带领船队到达加勒比海误打误撞地踏进新大陆要早了将近2800年。他表示:“这些在北美洲发现的石刻中国古代文字不可能是假的,因为这些标记历史悠久,正是象形文字的书写风格。”而这些象形文字会给后人带来更多有关中国古人到达新大陆的旅程详情。

(2015年美洲发现的象形文字)

华夏文明传播


周武王灭殷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宗周)。宣王后期周室混乱,最后于周幽王时发生犬戎之祸,西周亡。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是为东周,又可分为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与战国时期(前476年-前221年)。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运动产生出春秋五霸等霸主。到战国时期形成战国七雄,彼此合纵连横。前256年秦昭襄王废黜周赧王,东周亡。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各国,建秦朝。

周武王灭殷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宗周)。宣王后期周室混乱,最后于周幽王时发生犬戎之祸,西周亡。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是为东周,又可分为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与战国时期(前476年-前221年)。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运动产生出春秋五霸等霸主。到战国时期形成战国七雄,彼此合纵连横。前256年秦昭襄王废黜周赧王,东周亡。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各国,建秦朝。

(春秋时代诸侯国,维基用户玖巧仔图)

周人继承的是古埃及阿蒙神儒家思想文化。周人及其宗族各分封国自称诸夏,而把殷商和附属东夷诸侯国成为诸华。周人称其兴起的西土为“区夏”。《尚书·康诰》说:“惟乃丕显文王,克明德慎罚……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虽然在周人之前,可能已经有商、越等众多古埃及夏人已经更早到达中国开国立业,但周人对东方文明产生的决定性影响无疑是孔甲(埃赫那顿)乱夏事件导致的最重要结果之一在周穆王(约前976年—前922年在位)回埃及探亲之后,在目睹蛮族兴起和中东乱局之后,此后周人专心经营东亚,与埃及联系逐渐断绝。周人在中原大地传播、教化并发展传承自古埃及的华夏文明800年,把古埃及尤其是新王国第十八王朝时期最新发展的文字(金文)、语言、历史、灵魂与生死文化信仰、政治制度、家庭伦理、儒家思想和礼仪文化、医学(中医)、农业技术、金属技术、建筑、音乐、绘画、诗歌、服饰、节日民俗等文明方方面面传播到东方大地,奠定华夏中国文明之基础,也奠定东方文明之基础。周朝时期也是中华文明全盛时期之一,该时期的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皆深刻地影响着后世。自西周实行分封制后,中原华夏族文化同四周的方国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区性文化。周人在继承殷商甲骨文基础之上,结合古埃及圣书体文字,继续发展了金文。到春秋中叶,书面文学逐渐形成。诗经中的作品显示四言诗日渐成熟。西周青铜器具有朴素、写实的风格,闻名的有《毛公鼎》、《宗周钟》、《散氏盘》、《大盂鼎》、《大克鼎》与《虢季子白盘》等等。

汉字的前身甲骨文、金文、篆文与古埃及文字存在明确的继承发展关系。而汉语的存在,也严重影响了东亚地区其他语言的独立性和语系归属;并且在东亚语言中,汉语罕见地和印欧语有很多相似性。有俄国学者作过统计,汉语和印欧语的核心词汇同源率为23%(个别中国学者研究汉语和印欧语的核心词汇同源率达到了40%—50%),和藏缅语是74%,和南岛语只有14%,作为比较,汉语和日语、韩语几乎没有同源词汇。国际上有学者提出得内-高加索语系(Dené–Caucasian languages)的建议,包括汉藏语系、巴基斯坦北部的布鲁夏斯基语(Burushaski)、西伯利亚叶尼塞语系、北高加索语族以及北美的纳-得内语系。在2008年3月,美国西华盛顿大学的爱德华·瓦基达(Edward Vajda)总结了他十年内的研究,基于构词法及原始语的重建,他确定纳-得内语系与叶尼塞语系确实有关连。在他发表的论文中,建议把纳-德内语系及叶尼塞语系合并成为“得内-叶尼塞语系”。这个建议,得到相当多位的纳-得内语系方面或叶尼塞语系方面的语言学专家支持。美国学者还把法国-西班牙交界处的巴斯克语(Basque)和两河流域的苏美尔语也加入到这个语系中,从而为汉语的起源,以及具有更远古的语源关系,提供了更进一步的线索。该语系的存在目前还在争议中。本特森(John D. Bengtson)则把巴斯克语、北高加索语、布鲁夏斯基语先归类为一个大高加索语族(Macro-Caucasian family),再与苏美尔语、汉藏语、叶尼塞语和纳-德内语一起归属于得内-高加索语系。斯塔罗斯金(Starostin)则进一步提出得内-高加索语系各支分离年代理论,最早是公元前8700年纳-得内语言从大高加索-汉藏语系中分离出去,最晚分离的是公元前5100年叶尼塞语系与汉藏语系分离。

(得内-高加索语系分布)

 美洲奥尔梅克文明


在哥伦布于1492年达到美洲之前,美洲地区有过高度发达的文明。时间跨度上,从旧石器时代人类最初迁入并居住于美洲,直到近代欧洲人殖民美洲。许多前哥伦布时期的文明都留下了历史的印记,有永久性住宅、城市、农业、民用或纪念用建筑、大型土方结构和复杂的社会等级体系。在前哥伦布时期以后,美洲本土文化还在持续发展中。许多美洲原住民及其后代延续着他们的传统,同时又发展并且吸收新的文化和技术到他们生活当中。“前哥伦布时期”这个词常常在讨论“新大陆”的印地安文明时提到,例如中部美洲诸文明,以及位于南美洲安地斯山脉的文明等等。被认为文明程度较高的文化包括:小北文明、卡霍基亚文明、萨波特克文明、托尔特克文明、奥尔梅克文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奇穆文明、米斯特克文明、莫切文明、密西西比文明、普韦布洛文明、托托纳克文明、特奥蒂瓦坎文明、瓦斯蒂克文明、塔拉斯坎文明、伊萨帕文明、马萨特克文明、穆伊斯卡文明,以及印加文明。

卡拉尔(Caral)是位于秘鲁首都利马北方200公里处的一个文明的都城,它于1905年被发现,约有5000年历史,被认为是美洲最古老的城市。卡拉尔一词源于位于苏佩山谷(SupeValley)的卡拉尔河。卡拉尔文明(Caral civilization,或小北文明Norte Chico civilization)被认为是美洲大陆上已知的最古老文明,从公元前30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前18世纪,兴盛于公元前2600年至2000年间,相当于埃及古王国和中国良渚文明时期。遗址面积超过60公顷。2009年6月28日在西班牙塞维亚举行的第三十三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因卡拉尔遗址拥有古老历史、金字塔与复杂的建筑及广场等理由通过其加入世界遗产的申请。在该文明兴盛的一千多年里,出现了大量高耸的简单建筑物,例如大型的平台式土墩(platform mound)。此外,考古人员发现了纺织术和宗教存在的证据。

(苏佩山谷卡拉尔金字塔遗迹,秘鲁利马)

奥尔梅克文明(Olmec)是被认为已知的最古老的美洲文明之一。它存在和繁盛于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400年的中美洲(现在的墨西哥中南部)。奥尔梅克文明的许多特征,如金字塔和宫殿建造,玉面具等玉器雕琢,美洲虎和羽蛇神崇拜也是后来中美洲各文明的共同元素。部分学者将拉文塔出土的一些雕刻图案认读为奥尔梅克人的文字,但尚未得到学界的公认。大多数学者认为奥尔梅克文明是玛雅(Maya)、萨波特克(Zapotec)、特奧蒂瓦坎(Teotihuacan)等文明的母体,奥尔梅克文化奠定了中美洲古文明的基础。但也有人认为奥尔梅克文明和其他中美洲文明的关系是姐妹关系。一些学者提出殷人东渡美洲假说来解释奥尔梅克文明突然出现以及奥尔梅克艺术风格和中国殷商时代艺术相像的现象。奥尔梅克人创造了大量的建筑和雕塑作品。他们用石头建造巨大的宫殿和金字塔,在玉石上进行精美的雕刻,制作了大量的陶器。奥尔梅克人最著名的艺术作品有“奥尔梅克巨石头像”。这些在花岗岩上雕出的高达10英尺的巨大人头像显示了奥尔梅克人高超的技术水平。人头像都带有与殷墟出土类似的头盔,以及东方人或非洲人部分面部特征。

(奥尔梅克巨石头像,维尔莫萨博物馆)

萨波特克文明分布于南中部美洲.其历史至少可追溯至2500年以前,遗址中包含金字塔式建筑、蹴球场以及宏伟的陵墓。萨波特克人是第一个在中美洲树立起有图像石碑的,约公元前七百年,完备的文字出现在这类石板上,以极为精细的方式记下人名、地方以及日期。而到公元前六百年前,当地的萨波特克领袖们树立起一些纪念碑,有着宣告胜利的铭文,以及凌虐和献祭俘虏的图案,除此之外,纪念碑写有所有征服对手及其部族的称呼,以及征服(或献祭)的日期。该文明的书写系统可能受奥尔梅克文字的影响,并很可能是玛雅、米斯特克、托尔特克和阿兹特克等文字的鼻祖。每个字表示一个音节,但兼有象形的功能。

(萨波特克文明阿尔班山遗址全景)

(萨波特克阿尔班山遗址金字塔群建筑群西平台)

美洲古典文明:玛雅、阿兹台克和印加文明


玛雅文明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包括现今墨西哥东南部、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西部、萨尔瓦多北部和伯利茲等国家地区依据中美洲编年,玛雅历史分成前古典期、古典期及后古典期。

  • 前古典期(公元前2600年-公元250年):此时期,出现了历法和文字,一些不锈纪念建筑兴建。早期的马雅文明似乎曾经受到更早的奥尔梅克文明的影响。

  • 古典期(约3世纪-9世纪):文字的使用、纪念碑的设立、金字塔形建筑的兴建及艺术的创造,均于此时期达于极盛。数百座城市建立起来,蒂卡尔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学者估计在最高峰时,此城有10-20万居民。重要玛雅考古学遗迹还有雕刻石板(玛雅语:Tetun),这些用象形文字写成的石板主要描述宗谱,战争胜利和其他的成就。帕伦克是古典期最美丽的玛雅城市,早期的帕伦克历史可以追溯到奥尔梅克文明时期。另外一座著名的城市叫做科潘,从现代遗迹的规模来看可以把蒂卡尔、科潘和帕伦克视为玛雅文明古典时期最大的三个城邦。公元九世纪开始,中玛雅地区的城邦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崩坏,大量的都市被遗弃,许多王朝都结束了,并转往北部发展。古典期玛雅文明的衰弱原因现在仍然是历史学家研究的课题,但可能由以下事件一同导致:死伤惨重的区域性战争、人口过度增长造成的土地退化、以及干旱。

  • 后古典期(约10世纪-16世纪):南玛雅文明衰落以后的玛雅文明又称北玛雅文明。此时期北部兴起奇琴伊察及乌斯马尔等城邦兴起。在南部低地的城市不再有人立纪念碑,到公元10世纪至11世纪末期,许多曾经繁荣的玛雅城市均被遗弃,并被丛林所覆盖。后古典期末期,以奇琴伊察为首,尤卡坦半岛北部热带草原兴起一些玛雅城邦。奇琴伊察城邦政权于公元1221被推翻,继之以玛雅潘为首的城邦联盟。1441年,玛雅潘政权因内乱而瓦解。当哥伦布在公元1492年到达美洲大陆时,玛雅人的地区实际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16世纪时,被西班牙帝国所灭。

玛雅文明与古埃及和古华夏文明高度相似,玛雅文字和古埃及文字、古汉字是属于同一个体系,都是基于形声结合构造的象形文字系统;古代世界仅有的三大造纸术分别是古埃及莎草纸、玛雅树皮纸和中国纸浆纸;古代世界仅有的三大人造颜料分别是埃及蓝、玛雅蓝和汉蓝/汉紫。但是玛雅未曾象欧亚非大陆地区曾经发生过的那样,先后形成埃及、罗马和中国这样的拥有广袤地域的统一的强大帝国。全盛期的玛雅地区曾有数以百计的城邦,然而玛雅各城邦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及习俗传统上却属于同一个文化圈。玛雅的文化和文字与古埃及文化和文字存在密切的联系,古埃及的国家自称标志“挂双蛇的鹰翼太阳轮”符号也出现在玛雅帕伦克王朝国王名字上。在一个金字塔内的洞室中发现了帕伦克王朝国王“战盾王”(公元615-683年)的石棺,石棺内他的遗骸被发现,戴着玉石面具。

(墨西哥帕伦克博物馆展出灰泥粉刷玛雅文字)

玛雅的纸是一种很精致的工艺品,据说它是用当地的一种无花果树的嫩皮制成。玛雅人先把树皮捣成纸浆,与另一种树上的胶液混合,压平晒干后成为硬纸板,再在这硬纸板上涂抹一层石灰,将石灰面擦拭得平滑而光亮,就可以写字作画了,把这些硬纸板折叠成册,就是玛雅人的书了。玛雅人的这种纸张和图书在古典期就已流行,它发明的时间与中国纸张出现时间差不多。玛雅人用树皮纸印制了大量书籍,可惜大部分都被西班牙人烧毁。同时西班牙人所带来的天花和霍乱等外来疾病也在未来100年内使百分之九十的玛雅人死亡。侵入中美洲的西班牙军队的随军主教迪那戈·德·兰达,策划了一次大规模的“焚书坑儒”,1562 年他下令将所有玛雅书籍付之一炬,并将能读懂玛雅文字的玛雅祭司全部处以火刑。之后没有玛雅人再能看懂自己民族的文字,玛雅原住民已经不知道过去的文明历史。只有一些秘藏的文献逃过一劫,另有一些则通过抄录或者口述转成西班牙语,现代历史学家得以一窥远古的知识和文化。如今幸存下来的玛雅书籍有四本文献碎片,分别收藏于欧美不同国家的图书馆或私人手里,分别是:德累斯顿刻本、马德里刻本、巴黎刻本和格罗里刻本,但格罗里刻本真实性备受质疑。玛雅文明在天文学、数学、农业、艺术及文字等方面都有极高成就。玛雅人已知地球、金星等天体的精确运行周期规律,并和现代极为相近。他们掌握了高度的数学和天文历法知识。玛雅人有一个被称为“人类头脑最光辉的产物”的五进位数学体,马雅人或他们的奥尔梅克祖先独立发展了零(类似贝型的符号)的数字,它的发明与使用比亚非古文明中最早使用“零”的印度还要早一些,比欧洲人大约早了800年。并且使用二十进制的数字系统。以下是玛雅数字列表,5进位符号、20进位计算。

(玛雅数字)

特奥蒂瓦坎文明存在于今墨西哥境内,是约与玛雅文明同期的古印地安文明。特奥蒂瓦坎人在前200年时出现在墨西哥中部高原,并且在1年到150年间,建造了一个人口约为5万的城市。位于墨西哥城东北郊约40公里处的特奥蒂瓦坎遗迹是现存规模最巨大的古印地安文明遗迹,以一个南北向的“亡者之路”为中心轴线,建筑物主要以金字塔和庙宇为主,之后城市逐渐成长,各种平民使用的建筑物也完成。整个城市与文明的发展在公元600年时达到高峰,当时特奥蒂瓦坎城的人口可能在10万到20万人之间。拥有巨大的建筑、精致的壁画等文化成就,但却在650年至750年之间因为不知名的原因没落,最后消失无踪。除了兩座大型金字塔外,整個遺蹟群還包含了位在太陽金字塔對面的羽蛇神神廟,与一些围绕在大道周围的迷你金字塔与半地下半地上的建筑物地基。特奥蒂瓦坎遗迹巨大,占地约83平方公里,由于早在西班牙人登陆墨西哥之前,该地就已经无人居住呈现荒芜状态,因此当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各民族,大肆破坏印地安原住民的建筑物建立自己的文化时,特奥蒂瓦坎反而躲过一劫安然存在到今日,而成为今日古代墨西哥文明非常重要的一个象征物。

(特奥蒂瓦坎遗迹,从月亮金字塔眺望亡者之路和太阳金字塔)

阿兹特克(Aztec)文明存在于14世纪至16世纪的墨西哥古文明,创造者是阿兹特克人的祖先来自北方。根据传说,他们得到神的启示,如果一只鹰站在仙人掌上啄食一条蛇,那就是定居的地方。1325年,他们在首领特诺奇带领下,在墨西哥谷特斯科科湖的两个岛上建立了特诺奇蒂特兰(Tenochtitlan,今墨西哥城)。阿兹特克人十分好战,并有人祭传统。阿兹特克文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独树一帜的古文明,于15世纪在墨西哥中部建立了帝国。拥有较精确的历法系统;农业方面,灌溉技术发达;经济方面,已经出现了原型阶段的“货币”;宗教神话具有鲜明的特色,且对后世也影响深远;阿兹特克人的建筑技术也非常精湛,能够建造出十分雄伟的建筑,特诺奇蒂特兰古城便是最好的证明;此外,阿兹特克社会阶级划分森严,并拥有完备的法律系统。15世纪,特诺奇蒂特兰和另外两个城邦特斯科科和特拉科潘结成三国同盟,阿兹特克帝国建立。经济实力的强盛使得阿兹特克文明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1520年,西班牙人来到阿兹特克帝国时,特斯科科和特拉科潘已完全成为特诺奇蒂特兰的附庸国。阿兹特克帝国经过一系列的扩张战争,成为了前哥伦布时期中美洲最强大的国家。阿兹特克帝国在鼎盛时期不但完全覆盖了今墨西哥的中部,而且还占领了一些“遥远国度”。阿兹特克文明是在欧洲人到来前美洲最发达的文明之一。1521年,阿兹特克帝国被埃尔南·科尔特斯带领的西班牙征服者及其他们携带欧亚大陆病毒所征服,阿兹特克文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至今人们只能依靠有限的资料来了解这个神秘的美洲古文明。

(16世纪,阿兹台克人描绘天花受害者,维基图)

印加帝国是11世纪至16世纪时位于南美洲的古老帝国,亦是前哥伦布时期美洲最大的帝国。印加帝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位于今日秘鲁的库斯科(Cusco)。印加帝国的重心区域分布在南美洲的安地斯山脉上。印加人的祖先生活在秘鲁的高原地区,后来他们迁徙到库斯科,建立了库斯科王国,这个国家在1438年发展为印加帝国。库斯科城则因西班牙殖民时期的破坏,仅剩一些建筑废墟。印加帝国最著名的遗址为马丘比丘(Machu Picchu),西北方距库斯科130公里,整个遗址高耸在海拔2350—2430米的山脊上。由于独特的位置、地址特点和发现时间较晚(1911年),马丘比丘成了印加帝国最为人所熟悉的标志。在1983年,马丘比丘古神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且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印加人在建筑、农业技术、数学、历法、金属制造、医术、通信技术、军事、文学等方面发展都有很高的成就。

(库斯科北郊萨克塞华曼城堡遗址)

印加帝国在1438年到1533年间,运用了从武力征服,到和平同化等各种方法,使得印加帝国的版图几乎涵盖了整个南美洲西部(地跨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南美洲印第安人帝国。印加人称自己的国家为Tawantinsuyu,可译作“四方之地”或“四地之盟”。印加的国王被称为“印加”(Inca),意思是“太阳神之子”,与古埃及国王称谓一样。印加帝国的国力在君主瓦伊纳·卡帕克统治期间达到顶峰。1526年,西班牙征服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带领一支有168人的军队从巴拿马南下,发现了印加帝国。1529年,在瓦伊纳·卡帕克感染天花而意外去世后,两位继承人选瓦斯卡尔与阿塔瓦尔帕争夺王位,印加帝国爆发内战,大大地削弱了印加帝国的实力。西班牙人又收买了数十万人的土著盟友。1533年,西班牙人通过欺骗施计杀掉了赢得内战的阿塔瓦尔帕,皮萨罗的军队与数十万名原住民盟军成功将印加征服,印加帝国灭亡,沦为西班牙帝国的。印加人的最后抵抗势力新印加王国亦在1572年灭亡。

(印加帝国的“四域”-Suyu)

西班牙人带进来的病毒造成的瘟疫对印加人的摧残是巨大的,由于印第安人基因高度同质化,对瘟疫缺乏阻断机制,导致瘟疫迅速传播。西班牙人来临之前,在哥伦比亚地区,天花已经猖獗。得益于高效的印加路网的传播,天花很快在印加人中蔓延开来。短短几年内,有60%-94%的印加人感染天花。天花仅仅是入侵南美洲的流行病之一。斑疹伤寒可能在1546年蔓延;流感和天花在1558年爆发;1589年天花又一次猖獗;白喉在1614年蔓延;麻疹在1618年蔓延,这些瘟疫不但摧残了印加人,还蹂躏了印加文化。印加帝国全盛时期的人口数量至今还在争论当中。据估计,印加帝国的人口数量,最少时约是400万人,最多可能超过3700万人。印加人发展了结绳记事的方法,被称为奇普(Quipu),它是由许多颜色的绳结编成的,奇普因其特殊的打结方法,可从视觉上分辨结数(绕圈数),不同的绳结有不同的含义,可以用来记数和记录历史等。这种结绳记事方法已经失传。2005年哈佛大学的考古学家格里·乌尔顿及其同事、数学家兼编织专家凯利·布热利通过电脑对这些绳索的各种元素进行长期的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了奇谱的记录方式,并成功破译了印加的宫殿所在地普鲁楚柯城。由此,奇谱被认为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三维立体的书写体系,记载着5500公里帝国的信息。但西班牙殖民者恐惧于奇普的记录,在摧毁印加王国的过程中,几乎把所有的奇普焚毁殆尽。

(奇普,库斯科马丘比丘博物馆)

由于长期以来的片面教育和宣传,把印第安人描述成被西方屠杀的极其落后民族,而使许多真相被掩盖。印第安人正直、朴实、刚毅、勇敢、感情丰富、温柔、谦和、说话算数、忠厚老实、慷慨大方,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道德最高尚的民族。哥伦布在他的《航海日记》和写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的报告中都有对印第安人高尚道德的描述。美国人的“感恩节”就是感谢印第安人给他们食物使他们能在美洲生存下来。印第安人在农业尤其是粮食作物方面的成就,对世界人类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粮食作物是谷类作物、薯类作物和食用豆类作物的总称。印第安人培育的玉米,与小麦和水稻一起成为世界人类三大主粮作物之一。据考古资料证实,早在5000年前印第安人就已经将野生小玉米培育成为人工栽培作物了。印第安人培育出来的玉米有20多个品种,生长期有长有短,短的只要3个月左右就成熟了。印第安人培育出玉米是一件了不起的农业试验,玉米最初只是一种杂草,其穗还没有一个人的拇指甲大,印第安人将它培育成一种长棒子上长满一排排种子的作物,使它变得只有依靠人类才能生存,如果人们不种它,它就会灭绝,因为培植后的玉米已不能散播自己的玉米粒种子。植物学家们认为,把野生玉米植物培育成农作物是农业史上最困难的试验。玉米丰富的营养、较高的产量和对各种环境的较强的适应,在哥伦布航海之后迅速传播到欧亚非大陆,引爆了世界人口的爆炸。美洲印第安人种植的植物种类之多令人惊讶,尤其是薯芋类和瓜果蔬菜类,他们培育出约45种以上的瓜果蔬菜类农作物,如培育出了马铃薯、红薯、木薯、山药等多种薯芋类作物。最初的木薯属植物含有致命的毒素,印第安人去掉其中毒素,保留了淀粉。马铃薯在世界农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可作主食,还可做成菜肴。红薯在世界粮食作物中与马铃薯同为8种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我们日常食用的一些坚果、蔬菜也是印第安人培育出来的,如花生、向日葵、西红柿、南瓜、西葫芦、辣椒、豇豆、菜豆、扁豆等。研究者认为,除了中国大豆和欧洲蚕豆之前,其他绝大部分食用豆类都是印第安人培育出来的。正是印第安人培育出这么多的蔬菜才使我们的餐桌如此丰富多彩。印第安人还培育出了菠萝、鳄梨和草莓等水果,又培育出了世界重要饮料原料之一的可可。印第安人培育的食用植物被引种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饮食,为人类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证。据学者研究,世界上的植物食品,有50%以上都出自印第安人之双手。很难想象,没有印第安人的贡献,如今我们的餐桌上还有什么。印第安还培育出了橡胶、烟草等多种经济作物。印第安人栽培的橡胶与现代工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橡胶是工业的基本原料,广泛用于制造轮胎、胶管、胶带、电缆及其他各种橡胶制品,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离不开橡胶。如果没有印第安人栽培的橡胶,世界工业就不会发展到现在的这种程度,橡胶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无法估量的。印第安人培育出了许多种药用植物,知道它们的药用价值,如用于提取奎宁的金鸡纳树、提取麻醉剂的高根等。印第安人培育出的这些农作物极大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经济生活,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印第安人能培育出这么多植物食品和经济药用作物,不是靠碰运气,而是他们的科学研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远不是想象中的落后。例如阿兹台克人学校教授生物、医药、数学、天文、法律、历史、军事等自然和人文课程,以及建筑、雕刻、绘画、农业、舞蹈、唱歌、音乐、诗歌、戏剧等专业课程。阿兹特克人从孩提时还要接受道德教育。阿兹特克人对植物特别有研究,建造了很多植物园,对各种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对它们的特性和用途进行研究、分类,分别应用于医疗、手工业生产、食品制作等方面。

(注: 本文发表后,可以预测:继古埃及造假、古印度造假、苏美尔造假、古希腊造假、古罗马造假。。之后,下一个,“本土派”们可能又要搞“印第安文明造假”了。)

参考:


  1. 欧洲人向印第安人学习“高科技”?美洲的金属文明和轮子使用

  2. 1492年:哥伦布到来前,印第安社会或许比欧洲社会更文明

  3. 令人瞠目的印加文明

  4. 世界文明摇篮形成与华北文明摇篮的夭折

  5. 西方按照华夏记载伪造了古埃及文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