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对联闲话:东海桑田真旦暮,北山猿鹤漫移文

我们继续说清代学者何栻(1816-1872)的东坡诗句集联。今天看下面这一副:

东海桑田真旦暮,北山猿鹤漫移文。

这一副“东海桑田真旦暮,北山猿鹤漫移文。”大意是: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沧海桑田不过是早晚间的事。以此观之,个人的穷达荣辱、成败得失,也不过浮云神马、转瞬即逝,又有什么值得忧虑计较的呢?

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使是高居庙堂、鲜衣骏马,我依然是我自己。何必非要以遁迹山林、生活清苦来标榜自己的高风亮节呢?

接下来,我们分别看一下这两句的出处。

先看下联“北山猿鹤漫移文”。这一句出自先生的七律《夜直秘阁呈王敏甫》,原诗如下:

蓬瀛宫阙隔埃氛,帝乐天香似许闻。
瓦弄寒晖鸳卧月,楼生晴霭凤盘云。
共谁交臂论今古,只有闲心对此君。
大隐本来无境界,北山猿鹤漫移文。

这首诗写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先生35岁,正在京城史馆中研究学习。王敏甫名王仲修,熙宁三年进士,系宰相王珪之子。

这首诗大意是这样的:

如今我在首都汴梁工作生活,天子所居虽然仍高不可攀,但总归是离得很近了。那里仙乐流播、天香四溢,我似乎已经能听到、闻到了。今晚在史馆值班,远望皇宫,但见巍峨的凤凰楼矗立在晴云之下,精致的鸳鸯瓦静卧于月色之中。长夜漫漫、孤身一人,读书作文之余,也不妨喝上几口酒,解解闷吧。古人云,大隐于朝,小隐于野。我这个人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管是在朝廷还是在山林,都是那个坦诚敞亮、我行我素的苏东坡呀。

最后一句“北山猿鹤漫移文”,出于下面的典故:

南朝文学家孔稚珪(447-501)写过一篇《北山移文》,全文诙谐尖刻,讥讽调侃,嘲笑那些沽名钓誉、假装隐居的冒牌隐士,只要朝廷许诺的官职达到期望,马上就抛下山林,去享受荣华富贵了。文中有两句说“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猨惊”,意思是:野鹤和山猿都很纳闷,这个朝夕相处的老伙计怎么忽然就不不见了呢?噢——,原来人家身在山林心在朝,在这里不过是欺骗我们几天感情而已!

后人常讲的“终南捷径”,也和这个差不多。

而东坡先生这里说“北山猿鹤漫移文”,则是反其意而用之。这里的“”,有点“信口乱说”的意思。我们平日里常见的“漫画”,本意也是“信笔乱画”。这一句的意思是:

不管是在朝廷做大官,还是在山林做隐士,只要我不图个人名利,这两者也没什么本质区别。再说了,如果能得高位、担重任,我还能为国家、为人民做更大贡献呢?山猿野鹤,你不忍抛弃,难道您就忍心抛弃天下苍生?此等山林小隐,又何足称道哉?

接下来我们看上联“东海桑田真旦暮。”这一句出自先生的七言古诗《和蔡景繁海州石室》,原诗如下:

芙蓉仙人旧游处,苍藤翠壁初无路。
戏将桃核裹黄泥,石间散掷如风雨。
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
花间石室可容车,流苏宝盖窥灵宇。
何年霹雳起神物,玉棺飞出王乔墓。
当时醉卧动千日,至今石缝余糟醑。
仙人一去五十年,花老室空谁作主。
手植数松今偃盖,苍髯白甲低琼户。
我来取酒酹先生,后车仍载胡琴女。
一声冰铁散岩谷,海为澜翻松为舞。
尔来心赏复何人,持节中郎醉无伍。
独临断岸呼日出,红波碧巘相吞吐。
径寻我语觅余声,拄杖彭铿叩铜鼓。
长篇小字远相寄,一唱三叹神凄楚。
江风海雨入牙颊,似听石室胡琴语。
我今老病不出门,海山岩洞知何许。
门外桃花自开落,床头酒瓮生尘土。
前年开阁放柳枝,今年洗心归佛祖。
梦中旧事时一笑,坐觉俯仰成今古。
愿君不用刻此诗,东海桑田真旦暮。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先生时年48岁,在黄州谪居已有三年。此诗网上未见详解,这里稍微细说一下。

先说题目“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这位蔡景繁先生,我们刚在《书房对联闲话:素琴浊酒容一榻,参横斗转欲三更》中讲过。他与苏东坡同为1057年进士,此时正任淮南转运副使,办公地点在楚州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海州石室”为今天连云港市海州区石棚山上的一处景观。当年海州为淮南转运副使的辖区,蔡景繁下基层公干时,曾到这个“石室”去过多次。某次游览之后,他写了一首长诗寄给东坡先生。今天讲的这首,就是先生的和诗。

下面仔细看内容。

本诗前1-8行为第一段,说的是宋代名士石延年(994-1041)的故事。石延年先生为人狂放,嗜酒如命,其人诗书俱绝,曾任海州通判。

芙蓉仙人旧游处,苍藤翠壁初无路。戏将桃核裹黄泥,石间散掷如风雨。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大意是:

这海州石室呀,是芙蓉仙人石延年曾经游历过的地方。最初这里苍藤翠壁、峻岭危石,根本无路可攀。石先生任海州通判时,曾组织当地百姓将桃核裹上黄泥,往山上投掷。想当年万众欢腾、振臂齐发的场面呀,一定像疾风骤雨般激烈。看来神仙就是神仙,略施小计,就在山上种满了桃花。自此之后,每到春来,但见沧海之滨、艳阳之下,满山锦绣,蔚为壮观。

之所以称石延年为 “芙蓉仙人”,是因为据说他死后成了鬼仙,管理芙蓉城。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曾记载到:

曼卿(即石延年)卒后,故人有见之者,恍惚如梦中,言“我今为鬼仙也,所主芙蓉城。”欲呼故人往游,不得,忿然骑一驴去如飞。

这里的“倚天照海”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宋代时,石棚山(即下图中的朐qú山)紧邻大海,春来遥望满山桃花,真可谓是“倚天照海”、灿如锦绣。后来河流泥沙长期沉积、海岸线不断向东推进,以致今天的石棚山距海已超过30公里了(今昔海岸线对比见下图,其中绿色部分边线为宋代海岸线,最右红色边线为当今海岸线。)。

来源:《中国历史地图(谭其骧主编)》。上图年代为公元1111年(北宋徽宗政和元年)。

花间石室可容车,流苏宝盖窥灵宇。何年霹雳起神物,玉棺飞出王乔墓。当时醉卧动千日,至今石缝余糟醑xǔ。

这几句说到石棚山的石室了,也就是题目中的“海州石室。”其大意是:

石棚山的东北岭上,有一巨大石室(见下图),里面可以容下一辆马车。石室四周,桃花灼灼,如下垂的流苏一般,窥伺着这个神秘的仙宫。传说有一年,天上突然一声霹雳,飞落下一具玉石棺材,有个叫王乔的人见了,主动躺进棺材下葬,随即也就飞升成仙了。又传说有个叫刘玄石的人,喝了神秘的“千日酒”后一醉不醒,家人以为已死、就给埋葬了。今天如果仔细查看石室的缝隙,好像还能见到酒糟的残渣、闻到酒味的余香。

大家看,石延年又嗜酒,又成仙,又与石室有牵连。东坡先生这几句,说是引经据典也好,说是东拉西扯也好,总之是要找点蛛丝马迹,烘托石延年与石室的神秘气氛。虽然逻辑上不是很通,但神仙的事情,又怎么能拿凡夫俗子的逻辑去推演呢?

这里仙人王乔的典故,见于《后汉书·王乔传》:

王乔者,河东人也。显宗世,为叶令。……天降玉棺于堂前,吏人推排,终不摇动。乔曰:“天帝独召我邪?”乃沐浴服饰寝其中,盖便立覆。宿昔葬于城东,土自成坟。

刘玄石的典故,见于西晋张华编写的《博物志》:

昔刘玄石于中山酒家沽酒,酒家与千日酒,忘言其节度。归至家,当醉,而家人不知,以为死也,权葬之。酒家计千日满,往视之。云:“玄石亡来三年,已葬。”于是开棺,醉始醒。俗云:“玄石饮酒,一醉千日。”

仙人一去五十年,花老室空谁作主。手植数松今偃盖,苍髯白甲低琼户。大意是:

芙蓉仙人已经离开海州五十年了,桃花也老了,石室也空了,再没有人向他那样喜欢这个地方了。石先生当年亲植的松树,至今已经老叶苍苍、白皮鳞鳞,其宛如偃盖的枝叶,好似低头守护着仙室门户。

石延年是1041年去世的,其卸任海州通判大约在1030年代。东坡写此诗为1083年,所以说“仙人一去五十年”。

下面9-10行为第二段,东坡先生写自己熙宁七年(1074年)11月携家眷游览石室的情景。其时先生刚卸任杭州通判,北上赴任密州知州,途径海州。

我来取酒酹先生,后车仍载胡琴女。一声冰铁散岩谷,海为澜翻松为舞。大意是:

我今天来到石室以酒洒地、祭奠先生。眷属中有一位婢女,善弹胡琴。当时四野寂寥,山花烂漫,一时间琴声乍起,便如冰车铁马一般,山鸣谷应,余音不绝。苍松闻之枝挥叶舞,大海随之波翻浪涌。

下面11-13行为第三段,写蔡景繁游览石室的情景。本诗为和诗,蔡景繁的原诗当更为详细,这里只是概括几句:

尔来心赏复何人,持节中郎醉无伍。独临断岸呼日出,红波碧巘相吞吐。径寻我语觅余声,拄杖彭铿叩铜鼓。大意是:

我走之后,还有谁会常去芙蓉仙人这个旧游之地呢?那大概就是你这个中央派去的蔡大使臣了吧。你持酒觅醉无知己,正好借石先生做个伴嘛。诗中说你独自登高,饱览东海日出胜景——但见红波、碧山互相吞吐,十分壮观。又说你徘徊石室,寻觅胡琴的冰铁之声——以杖击石,其音彭铿,似乎还有我当年的余韵。

14-20行为最后一段。

长篇小字远相寄,一唱三叹神凄楚。江风海雨入牙颊,似听石室胡琴语。大意是:

你大老远给我寄来这篇小字长诗,我读起来一咏三叹,好不伤神——我好想感觉到浓郁的海风扑我脸颊、入我口中,又好像听到了当年的胡琴响彻山谷、回音不绝。

我今老病不出门,海山岩洞知何许。门外桃花自开落,床头酒瓮生尘土。大意是:

我现在谪居黄州,既老且病,连门也很少出了。什么山海美景、神迹仙踪,都随它去吧。门外桃花自开自落,日子就这样一天天消磨;朋友们都劝我注意身体、少喝点酒,你看呀,我这床头的酒瓮上也满是尘土了。

前年开阁放柳枝,今年洗心归佛祖。梦中旧事时一笑,坐觉俯仰成今古。愿君不用刻此诗,东海桑田真旦暮。大意是:

前年(1080年)我贬谪黄州,手头拮据,为了糊口,将好多婢女都遣散了。今年更是洗心净虑,整日里念经事佛。想起当年美女环侍、乐舞欢筵,不禁苦笑几声——只觉得低头抬头之间,人已俱非,事皆成古了。

看完这首诗,您或毁或弃,总之千万不要留存。此情此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已经足够了。所谓沧海桑田,也不过是早晚间的事。我的诗即使刻板印刷、刻石留痕,终究也会灭迹于天地之间的。更何况还有些无耻小人,整日里鹰视犬嗅,巴不得再寻章摘句、上纲上线,置老伙计我于死地呢。

这里的“开阁放柳枝”,典出白居易的《不能忘情吟序》,其文如下:

乐天既老,又病风,乃录家事,会经费,去长物。妓有樊素者,年二十馀,绰绰有歌舞态,善唱《杨柳枝》,人多以曲名名之,由是名闻洛下,籍在经费中,将放之。马有骆(黑鬃白马)者,籍在长物,将鬻之。马出门,骧首反顾。素闻马嘶,惨然立而拜,婉娈有辞,辞毕涕下。予亦愍然不能对,且命反袂(以袖拭泪),饮之酒,自饮一杯,快吟数十声,文无定句。予非圣达,不能忘情,又不至于不及情者,事来搅情,情动不可柅 (nǐ 阻止),因自哂,题其篇曰《不能忘情吟》。

大家看,一大把年纪的白居易,在遣放歌妓樊素(因为唱《杨柳枝》唱得好,大家都叫她“柳枝”)的时候,是多么的难以割舍。白公这里感叹自己既非无情,又难忘情,碰到这样的事情,真是自己都要嘲笑自己了。东坡先生此处用“开阁放柳枝”,就是以白居易遣放樊素,来暗指自己遣放了弹胡琴的婢女。

先生虽然在落魄时遣放了胡琴女,但10多年前在杭州收养的侍女王朝云,则一直陪侍在先生身边。绍圣元年(1094年),先生谪居惠州时,曾写过一首《朝云诗》,描述其与朝云的幸福生活: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
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

这首诗的大意是:遥想当年的白居易,其遣放歌妓樊素的场面多令人伤心呀。哪比得上我苏东坡,整天有朝云朝夕陪伴。虽然我们的孩子没有活下来,但好在朝云能借礼佛参禅、化解痛苦。如今朝云一边读佛经、一边煎药照顾我,我们的日子从容平淡、自在安闲。真感激二十年前、西子湖畔那一场轻歌曼舞的相遇,给了我们一生的缘分。我和朝云呀,可不是一时的男欢女爱,我们要长久厮守,永不分离,此身不免归尘土,此情绵绵无绝期。

关于这首《和蔡景繁海州石室》,东坡先生曾给蔡景繁写信说到:

朐山临海石室,信如所论。前某尝携家一游,时有胡琴婢,就室中作濩huò索、凉州,凛然有冰车铁马之声。婢去久矣,因公复起一念。若果游此,必有新篇,当破戒奉和也。

这一段是讲东坡先生当年游览石室的情景。先生最难忘的,就是那个已经被遣送走的婢女,当时两曲弹来,冰车铁马,山鸣谷应、松舞海腾。此事虽然已经过去九年了,但蔡景繁诗中一旦提起,先生不免又旧情复燃、不能自已了。

古希腊哲人讲:人是万物的尺度。中国人讲: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所谓儒者、道者、佛者,不过是东坡先生处世安心的精神工具而已。而男欢女爱,乃人之本性,圣如先生,亦概莫能外。虽失冰铁胡琴女,仍有温柔王朝云,上苍之于先生,亦不可谓不厚矣。

注:白居易、苏东坡等唐宋士大夫的男女之情,与当今一夫一妻制不可同日而语。时代在变,切勿以今人苛求古人也。


参考书目:《苏轼诗集合注(冯应榴)》《苏东坡传(林语堂)》《苏轼年谱(孔凡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