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联选萃:出入(上)
孔子曾讲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大意是——天下要用得着我的话,我就好好效力;要不用着我的话,我就藏起来、安心过自己的小日子。孟子也讲过类似的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用之则行”、“达则兼善天下”,属于对社会的积极合作态度,也就是传统所讲的“入世”精神;“舍之则藏”、“穷则独善其身”,属于对社会的消极逃避态度,也就是传统所讲的“出世”精神。
本讲的主题为“出入”,也就是“出世”和“入世”。
先看李鸿章(1823-1901)先生一副:
道义平生无熟境,风流随处有虚舟。
看上联,“道义平生无熟境”,有点奇怪——“道义”为啥没有“熟境”呢?
仔细琢磨可以发现,这里讲的就是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只不过换了一下说法而已:
有人觉得他明白“道义”了,但一遇到新问题——选择A有一大堆利和弊,选择B也有一大堆利和弊——这时候就会发现,原来自以为明白的“道义”、又模糊起来了。经历这个事情后,对“道义”内涵与应用,必然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孟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对于上面故事中的是非,估计大家没什么争议——知错就要马上改嘛!
但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
1787年美国宪法第一条第九款规定:“对于现在任何一州所认为的应准其移民或入境的人,在1808年以前,国会不得加以禁止。”
这里的“应准其移民或入境的人”,说白了就是被贩卖的“黑人奴隶”。美国制宪者们,实在不好意思将“奴隶贸易”这样的字眼写入宪法,但又无力立即禁止,只能如此折中妥协,给了20年的缓冲期。
有人可能会说了——难道“道义”还能打折扣?但美国制宪者们,在经过长达数月的激烈交锋后不得不承认——要没有这个打了折扣的“道义”,美国可能还没诞生就散伙了。
我们再看一个经典的烧脑问题:
对于一个团体的管理模式,是专制好?还是民主好?
仔细琢磨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比如山村村民要集资修建自来水管网,如何决策?——可能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决策会好一些;
但如果还是这个山村的村民,在山洪突然暴发时如何自救?如何将全村的综合损失降到最小?——在这种情况下,由一个经验丰富、手段强硬的人来“专制”指挥,可能会更好。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决策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是“无熟境”。越是勇敢地面对这些“无熟境”,越是在风口浪尖勇于担当,你就越有机会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就是上联所讲的“入世”精神。
看下联,“风流随处有虚舟”,“虚舟”就是空船,这里意为胸怀恬淡旷达。
那“风流”是什么意思呢?这个确实有点不好说。我们借冯友兰先生对“魏晋风流”的描述、来侧面理解一下吧。
关于魏晋风流,冯友兰先生最推崇的就是王弼的“圣人有情而无累”,也就是——风流的人,不仅对人类、对宇宙是充满感情的,而且同时还能做到不被这份感情所约束。
我们来看看“有情”和“无累”。
有情——说明他是入世的,积极的,为人民服务的,他积极担当“道义”,积极面对各种各样的“无熟境”,去解决人类社会在前进中遇到的新问题。
无累——说明他是出世的,他在勇猛精进中仍能保持闲云野鹤的恬淡,他在赴汤蹈火中仍能保持清风明月的逍遥,这就是“随处有虚舟”。
既有大无畏的“入世”精神,又有长安乐“出世”襟怀,两者对立而统一,并行而不悖,这,大概就是这一联的意旨吧。
接着看将儒、道两家思想融为一体的一副: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一副,简直就是上一联的另一种说法。
上联“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就是在讲要积极入世,“不忧”、“不惑”、“不惧”相辅相成,这三者都具备了,你才能真心做得好、做得成;
下联“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讲要无心功名,忘记得失,为人民服务不是我的手段,它就是我的目的。
下面看谭延闿(1880-1930)先生一副:
圣言示我真当畏,至德使人无可名。
这一副“圣言示我真当畏,至德使人无可名”,也和上两联意思差不多——只不过有一些被动罢了。
上联“圣言示我真当畏”,大意是——既然做了孔孟的门徒,听了圣贤的教诲,就应该按照老师的要求,好好去为人民服务。
下联“至德使人无可名”,大意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你该做的,还要啥名和利呀!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思一样。
接着再看李鸿章先生一副:
诗书千载经纶志,松竹四时潇洒心。
这一联和上面的有点不同了,上联“诗书千载经纶志”,讲经纶天下,下联“松竹四时潇洒心”,讲怡养身心。动静结合,张弛有度,既要会工作,还得会休息。
下面看清人王同一副:
事冗炼成筋骨健,心清赢得梦魂安。
这一副,没有前几联那样高大上了,直接落脚到具体生活中,很接地气。
看上联,“事冗炼成筋骨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事情多怕什么?正好锻炼身体。女同志也别老嚷嚷——哎呦,今天又胖了一点!多干点活不就瘦了嘛!
看下联,“心清赢得梦魂安”,不要亏欠别人,自己吃亏占便宜也不要过多计较,过往不恋,未来不迎。一回家,单位的事统统抛掉,啥也不想;晚上往床上一躺,心里无烦无忧,一沾枕头就睡着。这多好!
接着再看李鸿章先生一副:
身修天爵贵无比,心有菩提香益清。
上联“身修天爵贵无比”,就是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这种自我荣誉感,就是天爵。这比别人的评价、社会的承认,要高贵得多。西方人所讲的“贵族精神”、“骑士精神”,都是这个意思。
下联“心有菩提香益清”,“菩提”是佛教语,指大彻大悟,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的。这一句的大意是——宇宙间所有的一切、包括自己,都是虚幻的、都是空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能这样大彻大悟,心中自然会澄明清净。
这一联也是一样,上联讲入世,下联讲出世。
下面看徐世昌(1854-1939)先生一副:
爵入高天非人可攫,鱼藏大海与世无争。
这一联,上联“爵入高天非人可攫”,和上面“身修天爵贵无比”意思一致;下联“鱼藏大海与世无争”,很通俗,虽然没有“菩提”高级,但真能做到“与世无争”,也很不容易。
接着看邓春澍(1884-1954)先生一副:
游咏山林,贤者而后乐此;
怀抱天地,至人足以当之。
这一句反过来了,上联讲出世,下联讲入世。
上联“游咏山林,贤者而后乐此”,意思大致就是“后天下之乐而乐”。
下联“怀抱天地,至人足以当之”,“至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就中国传统文化来理解,大概是堪称“内圣外王”的人吧。这样的人,定然是“怀抱天地”的。用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话讲,就是“宇宙的天民”。他的使命,或许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下面看翁同龢(1830-1904)先生一副:
真余诗酒兴不浅,唯有道义思无疆。
看上联,“真余诗酒兴不浅”——饮酒作诗,兴趣不浅,会娱乐,会休息。
看下联,“唯有道义思无疆”——道义争担,不敢息肩,有担当,有作为。
上联讲出世,下联讲入世。
接着再看翁同龢先生一副:
守独悟同别微知显,辞高居下置易就难。
先看下联“辞高居下置易就难”,“置易就难”,就是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别人不干的苦事、难事,我来干。这就是入世。“辞高居下”,就是在利益面前不伸手,别人想要的地位、名利,我不争。这就是出世。
上联“守独悟同别微知显”,这个和本讲的主题无关,简单说一下。
先看“守独悟同”,大意是——既能保持具体的个性,又能体察一般的共性。 这里的“独”就是个性,“同”就是共性。关于个性和共性,这里举个有名的例子:
战国时代的公孙龙(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先生,以“白马非马”的辨术名扬一时。他辩论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说明“个性”和“共性”关系——“共性”是人通过自己的理性抽象出来的,与直观看到的物体是两回事。作为共性概念的“马”和眼前这匹个性实物的“白马”,在逻辑上不是一回事。
再进一步联想,“守独悟同”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也有相通之处。从这个角度上理解, “守独”可以看作能保持独到的见解,不会随波逐流,不会墙头草、东西倒;“悟同”可以看作能尊重团体的共识,不会一意孤行,不会认死理、钻牛角。
再看“别微见显”,大意是——要深入观察、仔细辨别细微之处。要知道,即使看似相同的东西,差别也可能会很大的。比如鲸鱼看起来很像鱼,其实根本就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下面看陈鸿寿(1768-1822)先生一副:
忙里求闲情自惬,进中知退计非疏。
这一联中,上联“忙里求闲情自惬”和下联“进中知退计非疏”意思差不多,上联说的事情小一些,比如忙了一周,好好清闲清闲度个周末;下联说的事情大一些,比如忙了十年八年,趁着换工作的机会,好好休息它一年半载的。
《菜根谭》中有两段话说得好:
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工夫。
身不宜忙,而忙于闲暇之时,亦可儆惕惰气;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摄之后,亦可鼓畅天机。
再仔细琢磨下联“进中知退计非疏”,好像还含有韬光养晦、激流勇退等意思。辛亥革命前夕被清廷解职的袁世凯,隐居河南安阳洹上村,赋闲垂钓,正是“进中知退计非疏”嘛。
如果说袁世凯袁大总统是韬光养晦,那袁枚袁大才子就是激流勇退了。袁大才子少年得志、24岁就中了进士,在官场仅仅浮沉了十年、34岁就辞职不干了,在南京建了一个“随园”,享受起了风花雪月,直到82岁终老。
最后看胡适(1891-1962)先生一副:
要知处世似临阵,终想做人如作诗。
上联 “要知处世似临阵”,就是鼓励人要拿得起,要勇敢,要坚韧,要做不屈不挠的斗士;
下联“终想做人如作诗”,就是奉劝人要看得开,要放松,要自由,要过如诗如画的生活。
上联讲“入世”,下联讲“出世”。
胡先生对这一对矛盾的处理,不知对您有没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