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最可悲的不是没钱,也不是没权,而是失去了信念

有书君说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那时候,北洋军阀轮番把持政权,你方唱罢我登场,政权更迭,时局动荡。

大部分军阀讲究实力即权力,他们贪财好色、强取豪夺,为争夺地盘资源,无所不用其极。

但有一人,虽为军阀,却讲道德;虽是武人,却极为忠义。

他一生严以律己,爱国恤民,还成为第一个登上《时代》杂志封面人物的中国人,被其誉为“中国的最强者”。

他就是,被世人称之为“儒将”的吴佩孚。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动荡的岁月,去了解书本之外的“直系军阀”吴佩孚。

文人胸中尺,量心定曲折

1920年,有这么一种说法:“若三个秀才携手合作,可以统一中国”。

这三个前清秀才,一是当时湖南省长赵恒惕;二是当时的粤军总司令陈炯明;还有一个便是“直系军阀”的吴佩孚。

1874年,吴佩孚出生在山东蓬莱的一户普通人家。

吴父为他取名“佩孚”,取字“子玉”,希望他长大以后,可以像戚继光一样,驱除鞑虏,保家卫国。

吴佩孚7岁入私塾学习,从小聪慧,深受老师器重。

14岁时,因父亲去世,家境顿入贫寒,几近辍学,为了筹得上学钱,他不得不去山东登州水师营当学兵。

22岁时,吴佩孚参加山东登州的科举,一举考中第三名秀才。

然而,那时的清王朝已是风雨飘摇,秀才的头衔也不像旧时那样光彩。

吴佩孚虽高中秀才,却依旧不知道自己未来前程如何。

迷茫之际,他染上了鸦片,让本来就不富裕的生活变得更加穷困潦倒。

但是很快,吴佩孚便醒悟过来,大烟乃败国亡身之物,若长久下去,人将非人,国将不国。

于是,他大闹烟馆,掀翻了鸦片台,也因此被衙门革去秀才功名,避祸外逃。

流落外乡的他,靠写春联、卜卦为生,朝不保夕,食不果腹。

为了生计,吴佩孚选择当兵,加入了淮军聂士成部,后几经辗转,成了北洋衙门第三镇统制曹锟的手下。

虽开始领兵带队,可他骨子里依旧有文人的风骨。

他给部队的号令是:“应守者四:曰忠曰孝曰节曰义;应戒者六:曰酒曰色曰财曰气曰烟曰赌。”

在当时那个兵荒马乱、军匪横行的年代,吴佩孚的带兵之法着实有些异类,可也正是因为他严谨治军,使得他的队伍成了“直系军阀”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王牌军。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北洋政府开始逮捕学生,抵制游行。

当时仅仅只是北洋军第三师师长的吴佩孚,直接给北洋政府发了封电报,反对其行为,要求北洋政府直面日本,争取属于自己的利益。

他在电报中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况学生乎?某等眷怀祖国,军人卫国,责无旁贷,共作后盾,愿效前驱!”

他是整个五四运动中,唯一一个力挺学生的军人,他宁愿违反军规,也要表达自己的不满,因为他不只是军人,还是一个中国人。

秀才出身,始终讲究着“忠孝节义、礼仪道德”。

一个读书人,虽在乱世之中,走上了兵戈之路,可他胸中终究有一柄规矩之尺,丈量曲直,衡量规则。

心之所向,天下为公,他执守内心的信念,遵从心中的坚守,一生从未改变。

武者手中刀,热血守家国

1917年,“张勋复辟”被皖系军阀镇压,段祺瑞成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

段祺瑞上台后,宣称原有法统已不复存在,拒接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出“武力统一”的口号。

随后,便与孙中山为首的“北伐护法军”展开激战。

之后,段祺瑞虽然下野,可他依旧通过“安福俱乐部”把持政权,实行独裁统治。

这样的行径让吴佩孚颇为不耻,大丈夫敢作敢为,何必耍这宵小手段。

他发表通电,痛斥“安福俱乐部”把持政权的行为:

“中国之大,能够尽为一人所盘踞?疆吏之多,能否尽为一党所居奇?兆民之众,能否尽为一人所鞭笞?”

1920年,随着直皖派系矛盾的激化,吴佩孚与曹锟为首的直系与段祺瑞的皖系展开大战。

结果,直系击败皖系,取得了北京政权,段祺瑞下台。

成王败寇,失败者的命运往往惨不忍睹,可吴佩孚却没有赶尽杀绝。

吴佩孚是军人,不是政客,他手中的刀,刺向的是强者,而不是手无利刃之人。

那时的吴佩孚击败了张作霖,又打败了段祺瑞,实力达到了巅峰。

彼时的俄国经过“十月革命”,建立起了苏维埃政权,他们急需寻找中国的代言人,以谋得在中国的各方利益。

苏联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手握重兵,纪律严明的吴佩孚,在他们眼中,这个男人才是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人选。

于是,苏联人向吴佩孚提出,只要同意支持苏联军队驻扎外蒙,并承认外蒙古受苏联的“保护”,苏联便支持他“一统中国”。

然而苏联终究是小瞧了吴佩孚,虽说谋权夺利者多,以国为家者少,但吴佩孚既不是“出卖幽云十六州”的石敬瑭,也不是卖国求荣的秦桧。

他毫不留情地拒绝了苏联:“中国的事,最终还是要依靠中国自己解决。”

所谓军人,应该是守卫国家领土,抵御外国侵略的英雄,身可亡,但脊梁从不能弯。

吴佩孚曾写了一首《满江红·登蓬莱阁》作为部队的军歌,其中写到:

“叹江山如故,夷族错落。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

吴佩孚一生都渴望平定天下,驱除鞑虏,恢复祖国大好河山。

然而,事非所愿,天下大势并非他一个人可以左右。

他虽横刀立马,但理念不同,时机不对,最后也只能屈服于历史的潮流之下,归刀于鞘,退隐江湖。

豪杰正气存,不惧杀与捧

1927年,吴佩孚不敌当时的国民革命军,兵败武昌城。

下野之后,他东躲西藏,最后在北平定居。

当时,旧派军阀喜欢住在租界中,寻求外国人的支援庇护。可吴佩孚从来看不起外国人趾高气昂的做派。

他一再申明了自己的“五不主义”,即“不借外债、不住租界、不与外人勾结、不做督军、不抢地盘”。

日本人十分愿意资助他东山再起,日本特务头子荒木曾承诺借他百万元,赠送他十万支步枪、数百门钢炮和千挺机枪,以支持对抗国民革命军。

日本如此愿意扶持吴佩孚,一是希望他可以维护日本人的在华利益,二是日本人希望中国再一次乱起来,只有中国乱,他们才能实现自己谋求中国的算盘。

吴佩孚早已对日本的狼子野心深知肚明,他直接拒绝道:“我若愿引外援、借外债,何必落到今日!”

“九一八事变”,让吴佩孚痛心不已,他恨的不仅是日本的侵略,还有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

他怒斥张学良,责问他为何放弃东北?张学良只是辩解,自己实力不够。

吴佩孚恨铁不成钢道:“现在我来了,实力就足了!军人最大的实力,便是一个死字!”

身为军人,当以保家卫国为己任,大丈夫马革裹尸,战死沙场又有何惧。

可此时已没有人会再听他的了,吴佩孚早已不是那个征服半个中国的“吴大帅”了,他只是一个北平城下的普通老人。

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北平。

为了达到侵吞中国的目的,便想利用吴佩孚的影响力,来削弱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软硬兼施,逼迫吴佩孚就范。

他却始终坚守如一:

“如要我出山,那请日本人等一概退出中国,连东北也在内。”

吴佩孚的风骨与傲骨,让日本人既钦佩又恨得牙痒。

最终,见他毫不让步,日本人以“医牙”之名将吴佩孚害死。

日本人始终不明白,一个享受过权力巅峰的人,为什么可以放弃再一次拥有权力的机会。

其实,一个人的价值,往往在遭受诱惑的一瞬间决定。

吴佩孚在乎的从不是个人利益,他的根早已深扎在这个国家,他的灵魂不允许他做出任何背叛国家的行为。

得意时清白乃心,失败后倔强到底。

在那个压抑憋屈的日子里,吴佩孚不惧诱惑与威胁,活成了所有人都佩服的人。

逝者既已去,浮名待后评

在世人眼中,吴佩孚是一代军阀,是搅动天下之人。

然而吴佩孚“爱国之心”从未变过,他秉持“忠义”,一生“廉名”,虽当过封疆大吏,带领过几十万的兵马,可却没有私蓄田产,也无有任何出卖国家的行为。

在那个动荡混乱的年代,吴佩孚只是用自己悟出的方法,去探求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道路。

虽然他失败了,但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爱国者在历史进程中最后的挣扎与反抗。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是何其渺小,什么使命与骄傲都翻不起任何涟漪。

可就是这样渺小的人,却在那段时空中上演着一幕幕的悲欢离合,在历史的波涛中,留下一次次不屈与执着,让人钦佩。

历史从不是由胜利者来决定的,而是由千千万万个为理想、为天下,努力奋斗过的人来书写的。

也许,有的人的是非成败,在死时便已盖棺定论;但有的人的功过是非,却是为了留给后人评说。

了却家国天下事,不求生前身后名。

吴佩孚这一辈子,毁誉参半,可无论何时何地,当回望他这一生时,依旧热血澎湃,感动不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