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库里的白富美丨北京故宫博物馆藏80件定窑白瓷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宋代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为白色在宋代瓷器中撑起了一片天。

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

北宋晚期至金代,定窑白瓷的装饰纹样空前丰富,除了传统的莲瓣纹、卷草纹、缠枝牡丹等图案化纹饰外,还出现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内容的图案。

定窑白釉盒,唐,高6.9cm,口径9.8cm,足径5.4cm

故宫博物院藏

盒呈圆形,上下子母口扣合,直壁,盖顶隆起,腹下内收,圈足。胎壁较厚,胎质坚硬。里外施白釉,釉色洁白,釉面莹润。

此盒为典型的唐代定窑产品。定窑遗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烧瓷始于唐而终于元,时间长达六七百年之久,产品尤以白瓷而闻名。

唐代瓷盒以圆形为主,多为素面,至晚唐、五代时盒面多刻划花纹,器足渐高外撇。至宋时瓷盒形制呈多样性。瓷盒在唐代主要为日用器,多用于盛放妇女化妆品,有粉盒、硃盒、油盒、黛盒等,此外也有药盒、镜盒或专门盛放香料之盒。

定窑白釉花口碗,晚唐,高4.1cm,口径12.9cm,足径5.1cm

故宫博物院藏

碗口呈五瓣葵花式,斜壁内收,圈足。里外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外壁底边有不规整的垂釉痕。

晚唐时期,定窑逐渐发展成为以烧造白瓷为主的瓷窑,此时的定窑白瓷已相当精致,胎质洁白细腻,造型规整而优美,釉色显白或白中泛青,碗、盘类器采用正烧法,工艺比较精细,此碗即为代表。

定窑白釉穿带瓜棱壶,五代,高23.5cm,口径7.6cm,足径10.1cm

故宫博物院藏

壶盘口,短颈,溜肩,鼓腹,肩部和近底处均对称置有双系。腹部四面凹进,呈瓜棱状。圈足外撇。通体施白釉,釉质莹润。

穿带壶是我国北方民族在游猎生活中使用的贮藏容器。

定窑白釉刻“易定”铭碗,五代,高6.8cm,口径19.8cm,足径7.3 cm

故宫博物院藏

碗敞口,尖唇,腹斜收,圈足。胎体较薄,胎质细白,内外施白釉,釉面莹润。外底刻“易定”二字。

传世定窑瓷碗刻“易定”二字的有两件,碗形状相同,大小相若,胎体厚薄也基本一致,早年出于同一墓中。铭文似出自一人之手,字体瘦劲,笔画有力,时代属于五代后期。

定窑白釉“官”字款碗,五代,高6.6cm,口径17cm,足径6cm

故宫博物院藏

碗敞口,斜壁,圈足。胎体轻薄。碗里外及圈足内均施白釉,釉色纯正。足中心刻划“官”字。

此碗是五代时期河北曲阳定窑产品,属同一时代白釉瓷器中的精品。

据考证,晚唐至北宋定窑瓷器铭款中以刻划“官”和“新官”者居多,仅1985年陕西西安北郊火烧壁出土晚唐定窑“官”字款白瓷就达33件之多。1969年河北定县静志寺真身舍利塔基和净众院舍利塔基也曾出土17件北宋定窑刻划“官”和“新官”款的瓷器。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有数件“官”字款定窑瓷器收藏,主要是盘、碗、水丞、罐等器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所见国内外收藏的署“官”字款的定窑瓷器大约有80件左右。过去曾有学者认为这些署“官”字款的瓷器中有一部分是辽代官窑的产品,但是,自从河北定县两座塔基出土大批“官”字款瓷器后,学术界基本统一了观点,即认为“官”字款白瓷均为定窑产品。当年定窑部分作坊被皇室或官府征用后,为防止与民用器物相混淆,特刻划”官”字,以示区别。与同时期不署款定窑瓷器相比较,这些“官”字款器制作工艺都相当精细,属于精品,已达到宫廷用瓷的标准。

定窑白釉双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径8.3cm,足径11cm

故宫博物院藏

罐口外撇,短颈,溜肩,直腹,浅圈足。器里外施白釉,圈足无釉。颈下凸起弦纹一道,肩部刻划弦纹二道,两侧各塑贴一兽面衔环耳。

此罐釉色洁白纯正,造型虽小,但端庄气派,双耳设计尤为精巧,犀利的刀工将青面獠牙的瑞兽刻画得极为生动。显示出皇家用瓷风度,是五代定窑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窑的烧造于晚唐相近,这时期制瓷的风格还保留了部分邢窑白瓷的特征,精致白瓷有很大发展,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制作精工,造型优美,胎色洁白细腻,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定窑白釉执壶,五代,高6.8cm,口径3.6cm,足径3.8cm

故宫博物院藏

壶敛口,鼓腹,圈足。肩部一侧置一小短流,相对一侧置曲柄。通体内外施白釉,釉面均匀,釉质莹润柔和。

执壶又称注子、注壶。据唐李匡义《资暇集》“注子便提”条云:“元和初,酌酒犹用樽杓……居无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唐前期注子的口部一般呈浅盘形,短颈,鼓腹,置圆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及曲柄。五代至北宋时期的注子,器身渐高,器形修长秀美,并多与温碗相配,合称注碗。

定窑白釉刻划花莲瓣纹“官”字款盖罐,五代,高6.7cm,口径5cm,足径4.9cm

故宫博物院藏

罐敛口,鼓腹,圈足,顶带钮盖。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外壁及盖面刻划莲瓣纹,底有“官”字刻款。

五代时期,定窑白瓷造型比晚唐增多,制作也更加精致,并开始出现简单的刻划花纹。刻花和划花是在半干的坯体表面分别以竹、木、铁质的刀具或锥子、篦子,雕刻或浅划出图案花纹,然后再施釉装烧。就装饰效果而言,刻花常见一侧深一侧浅的刀锋,立体感较强;划花线条纤细,婉转流畅。刻花与划花常结合使用,以刻花表现图案轮廓,再用划花描绘细部,称刻划花。

此罐纹饰简练明快,是定窑刻划花装饰发展初期的代表。

定窑白釉刻“官”字款水丞,五代,高6.4cm,口径5cm,足径3.5cm

故宫博物院藏

水丞敛口,器身圆鼓,圈足,外底刻行书“官”字款,胎体轻薄,细腻坚致,通体内外施白釉。

“官”字款为刻划款,书体有行、楷、草数种,以行书为多,主要见于晚唐至北宋时的白瓷上。此类器越窑、耀州窑、邢窑和定窑遗址均有出土。瓷器上的“官”应是“官样”之意,即是一种押记,表明是官府订烧之意。

定窑白釉出戟水丞,五代,高5.4cm,口径2.1cm,足径2.8cm

故宫博物院藏

水丞敛口,直腹,腹下斜收,小圈足。腹部有四道出戟棱柱。通体施白釉,圈足处无釉。水丞内附小勺一柄。

水丞,又名水盂、水中丞,是用来盛水的文房用具。用内附的小勺将清水舀入砚上,再来研磨习字。明代屠隆撰《考槃余事》记载,宋代定窑、官窑、哥窑、龙泉窑等均烧造水丞,盛行一时。

定窑白釉碗,五代,高5.8cm,口径18cm,足径6cm

故宫博物院藏

碗敞口,斜壁内收,圈足。里外施白釉,釉色洁白,底无釉。

五代是定窑瓷业的快速发展时期,制瓷工艺比唐代更为精细,碗、盘类器采用匣钵装烧,器口朝上摆放,因此口沿满釉,而底足多无釉,此碗即是代表。

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盘,宋,高3.1cm,口径26.7cm,足径18.1cm

故宫博物院藏

盘折沿,浅腹,浅圈足。通体施白釉,器口无釉,镶铜口。近口沿处刻划卷草纹一周,内底刻划缠枝牡丹纹,其上结两朵牡丹花,花心相对。

此件作品所刻主题花卉枝干矫健,花朵丰满,配在温润晶莹的白色釉面上典雅优美,是定窑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窑烧造白瓷始于唐代,虽然唐代以邢窑白瓷最负盛名,但定窑白瓷精品堪与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们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窑白瓷之所以能够取代邢窑白瓷显赫于天下,一方面是由于它在色调上属于暖白色,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微闪黄,给人以温润恬静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窑白瓷上运用了印花、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将白瓷从素白装饰推向一个新阶段。元代刘祁在《归潜志》一书中曾有”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赞誉。

定窑瓷器的烧造主要采用覆烧法,就是将器皿反扣着焙烧,因此口沿无釉,露出瓷胎,这种现象谓之“芒口”。采用覆烧法可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瓷器烧成后,为避免芒口这种缺陷,有时使用金、银、铜等镶嵌器口。

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宋,高22cm,口径5.5cm,足径6.4cm

故宫博物院藏

瓶平口外折,颈细长,圆腹,高圈足外撇。腹部刻螭龙穿花纹饰。

此瓶造型优美,胎体洁白,螭龙纹刻划得矫健生动,刀工遒劲有力,线条自然清晰,为定窑的上乘佳作。

定窑白釉荷叶式盏托,北宋,高2.6cm,口径13.9cm,足径5.5cm

故宫博物院藏

盏托呈卷曲的嫩荷叶式。口边五曲凹进,浅腹,边沿宽大,圈足。通体里外施白釉。

瓷盏托在宋代很常见,汝窑、定窑、钧窑、耀州窑、当阳峪窑、景德镇窑等均有烧造,品种有白釉、酱釉、青釉、汝釉、官釉、钧釉、青白釉等。

定窑白釉印花菊凤纹盘,宋,高4.3cm,口径19.2cm,足径12.7cm

故宫博物院藏

盘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无釉处镶铜口。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显见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时留下的“泪痕”状垂釉。器里口沿模印回纹一周,内壁模印荷花纹饰,盘心模印双凤菊花图案。外底镌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题诗一首。诗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质韫珠光堪作鉴,纹镂花鸟具传神。

  擎来掌上掬明月,题向诗中证旧因。

  盛得朱樱千万颗,满盘琥珀为生辉。

  后署“孟春御题”。钤“比德”、“朗润”两方章。

此件定窑白瓷盘上刚劲有力的图案线条、层次分明的构图以及以缂丝图案为摹本的凤穿花纹样,均在暖白色釉层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盘在传世宋代定窑器物中虽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杂质,修足也不甚规矩,但从乾隆皇帝题诗之举也足以证明当年定窑器物在宫中受宠的情形。此盘曾一度流出宫外,20世纪50年代由国家文物局购回并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时是商贾云集的商业重镇,这里不但生产瓷器也铸造金银器,同时还是丝织物的集散地。在这种大环境下,定窑工匠们自然会将金银器的模造技法和丝织物的图案与白瓷的烧造技术结合在一起。所以定窑白瓷上的印花装饰,一开始就显得比较成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定窑划花缠枝莲纹葵瓣口碗,宋,高6.8cm,口径19.2cm,足径5.7cm

故宫博物院藏

碗口呈葵瓣式,镶铜扣,深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外壁釉流形成泪痕。碗内刻划缠枝莲花纹和茨菇纹。外壁光素。胎体轻薄,胎面洁净。

刻划花是定窑特有的装饰风格,所刻线条流畅,飘逸潇洒。此件器物刻划的缠枝莲花在白色釉的衬托下若隐若现,反映出宋代陶瓷手工艺的高超水平。

定窑孩儿枕(残),宋, 长15.2cm,9cm,高11cm

故宫博物院藏

此枕长方形托座,上饰一枕臂侧卧的熟睡小童,小童双眼微合,面带微笑,腰侧为枕面,枕面残缺,只余一小部分,可见釉下印有婴戏莲花纹。托座底中空,涩胎,无釉,上有墨书“元佑元年八月廿七日置太□刘谨记此。”此枕通体施白釉,釉色温润,纹饰清晰,线条飘逸,具有北宋定窑白釉器的显著特征。“元佑”为宋哲宗年号,元佑元年为公元1086年。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我国北方著名窑场,历经唐、宋、金、元,大约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以宋代最为兴盛。定窑瓷器以白釉为代表,其精美的造型,乳白、牙白的釉色与流畅的刻花、印花、 划花装饰为宋代白瓷之魁。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收藏的孩儿枕,堪称北宋定瓷的代表作品,但器物未写款识。北宋有明确纪年款的瓷枕极少,此件孩儿枕造型逼真,形象生动,制作精美,纹饰清晰,而且带有明确的纪年款,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一件写有北宋元佑元年款识的瓷枕,其为宋代瓷枕的分期和断代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唾盂,宋,高7.4cm,口径17.8cm,足径4.6cm

故宫博物院藏

唾盂上部形状如盘,口内敛,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圆盒底部,浅圈足。通体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无釉。器盘部位刻划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细腻坚硬,釉质,细润光滑,是定窑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见唾盂多为宋代品种,当时南北方各窑普遍烧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致,釉色纯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窑白瓷精品。

定窑白釉盏托,宋,高6.5cm,口径8.6cm,足径8.2cm

故宫博物院藏

盏托上呈杯形,口沿无釉,托镶铜口,圈足外撇。里外施白釉,杯口与托口沿各饰回纹一周。

此盏托造型规整,釉色温润,纹饰简洁,具有美观而实用的特点。

定窑白釉刻花折腰碗,高5.5cm,口径16.8cm,足径9.4cm

故宫博物院藏

碗敞口,浅式,斜腹,近底处内折。通体白釉,口部镶铜。碗内、外壁及里心划刻莲花、莲叶纹。

此碗白釉纯净,所饰莲花线条自然流畅。碗之内、外壁均有刻划纹者较为罕见,此碗是定窑瓷器的精美之作。

定窑白釉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纹盘,宋,高5.4cm,口径30.4cm,足径13.6cm

故宫博物院藏

盘侈口,浅腹,圈足。里口凸起弦纹2道。盘以印花为饰,以回纹将盘内壁与内底界开,内底饰莲花、荷叶纹各5组,内壁饰缠枝牡丹2周,两层牡丹上下相错,排列有序。盘内外施白釉,口沿因覆烧无釉而镶铜口,外壁可见旋痕及因釉水下流而产生的泪痕。近足处有多处露胎,是为定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白瓷为主,细润光滑的釉面,白中微微闪黄。装饰以印花、刻花、划花与剔花为代表,尤以印花技法为世人所称道。这件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器型大而规整,印花繁缛,层次分明,线条流畅,纹饰清晰,充分显示出定窑印花品种的制作水平之高,是清宫旧藏的定窑器之珍品。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宋,高37.1cm,口径4.7cm,足径7.8cm

故宫博物院藏

瓶小口折沿,短颈,丰肩,肩下渐收敛,圈足,俗称“梅瓶”。通体施白釉,釉色柔和洁净,白中闪黄。肩部刻划菊瓣纹一周,腹部刻缠枝莲纹,胫部刻上仰蕉叶纹。

此瓶造型挺拔,是宋代定窑梅瓶的标准式样,使用时应配有木座。釉质滋润,刻花清晰婉转,深浅不一,特别是所刻莲花,简洁典雅,线条流畅,显示出定窑刻花技术的娴熟。

刻花、划花是定窑常见的装饰方法,常用于瓶、钵、碗、盘上。纹饰有云龙、莲瓣、荷叶、萱草、游鱼、游鸭纹等。

定窑白釉剔花莲花纹腰圆枕,金,高15cm,长27cm,宽19cm

故宫博物院藏

枕呈腰圆形,枕面前高后低。通体剔划花装饰。枕面为两朵莲花,花朵之间及枕侧均剔划卷枝纹。从制作工艺上看,系先在胎上施化妆土,然后勾勒出花纹轮廓,再在花纹内刻划叶脉,最后剔去花纹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浅褐色花纹。素底无釉。

定窑印花螭龙纹盘,宋,高4.7cm,口径23cm,足径10.8cm

故宫博物院藏

盘敞口,口沿无釉(俗称芒口),浅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外壁釉垂流形成泪痕。碗内模印螭龙纹。胎体轻薄,胎色洁白。

印花装饰是宋代定窑所采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发明了覆烧工艺,“芒口”是这种工艺所留下的特征,覆烧可以充分利用窑的容积,大大提高产量。

定窑白釉刻花芙蓉纹蔗段花口洗,北宋,高3cm,口径15.8cm,足径12.4cm

故宫博物院藏

洗口呈五瓣葵花形,外壁凸起弦纹两道,浅圈足。里外施白釉,釉色雅洁,口沿无釉。里心刻划芙蓉花一枝,环以三花叶,构图简练大方,纹饰线条清晰自然,富于装饰性。

定窑白釉刻花萱草纹盘,北宋,高3.4cm,口径16.9cm,足径5.6cm

故宫博物院藏

盘撇口,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口镶铜釦。盘内划花装饰,满饰缠枝萱草纹,外壁光素无纹。

此盘采用覆烧工艺,即将口部朝下倒扣装烧。覆烧时,为防止盘口沿与支圈粘连,口沿不能施釉,以致露出骨胎,形成毛涩的“芒口”。所以宋人有定瓷“有芒不堪用”的说法。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人们遂在芒口处镶一圈金、银、铜等,被称作“釦”。据《吴越备史》记载:“九月十一日,王进朝,谢于崇敬殿,复上金装定器二千事。”此处之“金装定器”,即指这类镶有金口的定窑瓷器。这种工艺在唐、五代定窑瓷器上已有所见,当时镶金属釦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使器物显得奢华尊贵。定窑覆烧法流行后,镶金属釦不仅具有装饰功能,而且还能遮掩“芒口”的缺陷,因而更加普及。

定窑白釉刻划花荷莲纹花口盘,北宋,高3.9cm,口径20.5cm,足径6.1cm

故宫博物院藏

盘口呈六瓣葵花式,口沿涩胎镶铜口,浅壁,圈足。里外满釉,釉面莹润洁白。盘里刻划花装饰,盘心饰相对怒放的缠枝莲花两组,辅以莲蓬一枝,内壁饰缠枝莲纹。

此盘胎体轻薄,纹饰构图简练明快,刻划线条清晰流畅,颇具图案装饰的美感。

定窑白釉刻乾隆御制诗印花蟠螭缠枝花卉纹洗,北宋,高4.3cm,口径18.4cm,足径11.1cm

故宫博物院藏

洗敞口,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釉色温润,局部形成泪痕状垂流。口沿无釉,镶有铜釦。外壁光素无纹,内印花装饰,内底印双螭纹,内壁印回纹、缠枝花纹各一周。盘外底錾刻乾隆御题《咏定窑盘子》诗:“越器出庐奴,七言曾咏苏。巧轮今冶矣,朴副古多夫。哆口铜平锁,圆形月就模。云中见龙爪,如有复如无。”句后署“乾隆乙未仲春御题”,钤“比德”、“朗润”印章款。

定窑白釉印花折枝花卉纹碗,北宋,高9.3cm,口径26.6cm,足径8.7cm

故宫博物院藏

碗口微撇,深弧腹,圈足。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微泛牙黄。口镶铜釦。碗外壁光素,内壁模印折枝花卉纹。

此碗形体较大,制作工整,印花生动,反映出宋代定窑印花白瓷的烧造水平。

定窑白釉刻划花内海水双鱼外莲瓣纹温碗,北宋,高16.4cm,口径32.5cm,足径15.6cm

故宫博物院藏

温碗口微敛,深弧腹,圈足。口沿无釉。外壁近口沿处刻划弦纹一道,下刻莲瓣纹;内壁刻划鱼藻纹。原本应有与之配套使用的温壶,用于温酒。

鱼是宋代瓷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因“鱼”与“余”同音,故鱼寓意“富贵有余”、“连年有余”。

定窑白釉内外刻花萱草纹温碗,北宋,高13.3cm,口径26cm,足径14.5cm

故宫博物院藏

温碗敞口,深弧壁,圈足。通体内外施白釉,口镶铜釦。内外皆刻萱草纹,纹饰线条清晰流畅,刀法简洁大方。原本应有与之配套使用的温壶,用于温酒。

萱草,按《毛诗注疏》的解释,一名“宜男”,一名“忘忧草”,自古即是一种带有多重吉祥寓意的植物,宋代瓷器装饰中经常使用。

定窑白釉刻划花鱼藻纹碗,北宋,高5.4cm,口径11.5cm,足径3.3cm

故宫博物院藏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口沿一周无釉,外壁釉面有垂流痕。足边不甚齐整,有粘沙痕迹。外壁光素,碗内近口沿刻划弦纹一道,内壁刻划双鱼水波纹,图案线条流畅。

北宋定窑瓷器一般都胎体轻薄,形体线条柔中见刚。

定窑白釉刻划花内荷莲外莲瓣纹盘,北宋,高3.5cm,口径17.5cm,足径5.5cm

故宫博物院藏

盘敞口,斜直壁,圈足。通体内外施白釉,口沿无釉。外壁浅浮雕三层莲瓣纹,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碗内刻划荷莲纹,纹饰线条简洁流畅,在白釉的衬托下,纹饰若隐若现。

覆烧方法是定窑在北宋晚期,为增加窑炉的装烧数量,而大量采用的一种装烧工艺,但采用这种装烧工艺会造成器物口沿一周无釉,形成所谓的“芒口”。这件器物就反映了这种装烧工艺。

定窑白釉葵口碗,北宋,高6cm,口径16.3cm,足径5.9cm

故宫博物院藏

碗口呈五瓣葵花式,口沿外有宽约1cm左右的涩边,深弧腹,圈足。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黄,外壁有垂釉痕。

北宋定窑装烧方法与以前相比有所变化,此碗采用支圈挂烧法, 或称支圈正烧法。即把碗、盘口沿架于支圈上, 若干个按一定间隔放在一起置于匣钵中烧造, 其产品特征是口沿外撇,胎体普遍较薄, 内壁施满釉, 外壁在口沿处因与支圈接触形成一周约1cm宽的无釉涩胎痕。

定窑白釉刻划花折枝芙蓉纹花口碗,北宋,高8.1cm,口径20.4cm,足径6.4cm

故宫博物院藏

碗口呈六瓣葵花式,斜直壁,圈足。口沿无釉,镶铜釦。通体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微泛黄。内壁图案与口沿处的葵瓣相对应,分为六组,每组刻划芙蓉花一枝,内底亦刻芙蓉花纹。图案清晰,刻划线条流畅。

定窑白釉碗,北宋,高9.3cm,口径21.8cm,足径6.6cm

故宫博物院藏

碗敞口,深弧腹,圈足,口镶铜釦。通体施釉,釉色灰白,局部可见泪痕状积釉。

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载:“古定器……外有泪痕者是真”。“泪痕”是瓷器在烧窑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现象,透明釉在高温熔融状态下因重力垂流,积釉处形成蜡泪或玻璃珠状凸起,犹如“泪痕”,是定窑白瓷的典型特征之一。

定窑白釉描金折沿盘,北宋,高1.9cm,口径18.7cm,足径14cm

故宫博物院藏

盘折沿,浅腹,圈足,胎体坚硬,里外施白釉,釉色洁白光润,上施金彩,均已脱落。

南宋人周密撰《癸辛杂识》曰:“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再入窑烧之,永不复脱。”以描金技法装饰的定窑瓷器传世甚少,海内外仅存10余件,其金彩均有不同程度的脱落,可见“永不复脱”不足为信。

定窑工匠所以用大蒜汁调金粉,是因为瓷器表面光洁,要使金粉附着其上,必须使用具有粘性的调和剂。大蒜汁既有黏性,又易于就地取材,是一种理想的天然调和料。

定窑白釉印花缠枝海石榴纹笠式碗,北宋,高5.7cm,口径20.3cm,足径4.4cm

故宫博物院藏

碗呈斗笠式,圈足。内外施白釉,口镶铜釦。碗内印花装饰,近口沿处印一周回纹,内壁印缠枝石榴花纹。

石榴因多子而满足了人们祈求多子多孙的愿望,故被赋予吉祥寓意,被大量用作各种工艺美术品的装饰题材。此碗所印缠枝石榴花异常清晰,反映了定窑印花瓷器高超的制作水平。

定窑白釉印花缠枝菊纹笠式碗,北宋,高4.6cm,口径16.6cm,足径3.6cm

故宫博物院藏

碗呈斗笠式,圈足。内外施白釉,口镶铜釦。外壁光素,碗内印花装饰,内壁模印缠枝菊纹,近口沿处印回纹一周。

定窑白釉印花鸳鸯鹭莲纹碗,北宋,高7.5cm,口径20.7cm,足径6.6cm

故宫博物院藏

碗敞口,深弧腹,圈足。里外施白釉,口沿处无釉,镶铜釦。碗内印花装饰,内底为鸳鸯、鹭鸶、莲花纹,近口沿处有一道回纹。印花布局严谨,纹饰清晰。碗外壁光素。

此类碗形为宋代定窑典型风格,对同时期的宿州窑、泗州窑、景德镇窑等均有较大影响。

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盘,北宋,高5.2cm,口径23.3cm,足径10.2cm

故宫博物院藏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通体内外施白釉,釉色白中闪牙黄,口沿无釉。盘内印花装饰。内壁印祥云纹,内底印一矫健行龙。

定窑瓷器上常见龙凤纹装饰,说明定窑瓷业生产与宫廷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定窑白釉印花孔雀牡丹纹盘,北宋,高5.5cm,口径31cm,足径12.5cm

故宫博物院藏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通体施釉,釉色白中泛牙黄,外壁可见泪痕状流釉,口镶铜釦。盘内印花装饰。内壁印四只孔雀穿牡丹花,内底印双雁穿花,纹饰之间以一周回纹相隔。

印花装饰是定窑白瓷最具代表性和最富表现力的装饰技法之一。这一工艺成熟于北宋中后期,金代更为普及。其做法是将半干的坯体扣在雕刻有图案的模具上,用手拍打,使花纹印到器物上,然后施釉入窑烧成。虽然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已见印花技法,但其纹样是以小块模具重复拍印而成,而定窑瓷器则用整块模具将纹饰一次拍印完成,操作简便,易于批量生产。

定窑白釉印花荷莲双鱼纹盘,北宋,高6.2cm,口径30.1cm,足径12.3cm

故宫博物院藏

盘敞口,弧壁,圈足。通体内外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牙黄,口镶铜釦。内底模印荷莲双鱼纹,双鱼在荷莲中穿行,形态悠然自得。内壁模印缠枝荷莲纹,花叶疏密有致。两层纹饰间以一周绳纹相隔。

此盘造型规整,纹饰布局严谨,层次清晰,给人以较强的立体感,堪称定窑白瓷中印花装饰的精品。

定窑白釉刻花蟠螭纹洗,北宋,高5.5cm,口径15.7cm,底径13.7cm

故宫博物院藏

洗口微敞,斜直壁,平底。通体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微泛黄。口沿无釉。内底中心刻划团状蟠螭纹,外围回纹。近口沿处内外均刻划回纹。

此种在盘、碗、洗等口沿内外装饰回纹的做法,常见于宋、金时期的定窑瓷器上。这种圆洗是宋代瓷器中的常见造型,除定窑白瓷以外,尚见有官窑粉青釉圆洗、汝窑天青釉圆洗等,时代特征鲜明。

定窑白釉刻花蟠螭纹洗,北宋,高2.6cm,口径13cm,底径9cm

故宫博物院藏

洗敞口,浅弧壁,平底内凹。里外施白釉,釉面温润,口沿无釉,镶铜釦,外壁有垂釉痕。内壁口沿下印回纹一周,内底刻划蟠螭纹。

定窑白釉刻花萱草纹折腰碗,北宋,高4.8cm,口径20.5cm,足径6.8cm

故宫博物院藏

碗敞口,折腰,圈足。通体内外施白釉,釉色白中略泛牙黄,口镶铜釦。外壁光素无纹。内壁刻划折枝萱草纹,花朵饱满,花叶舒展。此碗的图案布局堪称定窑碗类装饰的一个突破,因为定窑碗内装饰一般仅在内底或内壁,而此碗的内部装饰图案由内底延伸至内壁,效果更显潇洒自然。

定窑白釉刻花菊瓣纹笠式碗,北宋,高3.3cm,口径13cm,足径2.5cm

故宫博物院藏

碗呈斗笠式,敞口,瘦底,圈足。通体内外施白釉,口镶铜釦。外壁光素,内壁刻30个菊花瓣。仔细观察可以看出,菊花瓣的宽窄不一,说明刻花工匠并不刻意追求整齐划一,而是力求体现花卉的自然形态。

定窑白釉刻划花石榴纹碗,北宋,高8.9cm,口径18.6cm,足径7.8cm

故宫博物院藏

碗口微撇,深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口镶铜釦。碗内光素无纹,外刻缠枝石榴纹。一侧为花朵,一侧为绽开的榴实,缠绕的枝叶将花与榴实连为一体。釉色白中略泛牙黄,局部有泪痕。

定窑白釉弦纹三足樽,北宋,高10.2cm,口径15.9cm,足距14.4cm

故宫博物院藏

樽直口,口沿无釉,筒腹,外壁凸起三组共六道弦纹,平底下承以三足。里外施白釉,釉质滋润,釉色白中闪黄。

定窑白瓷的工艺水平很高,原料加工筛选精细,烧成后胎体洁白细腻,釉色莹润匀净。北宋早期白釉常白中闪青,之后则白中微泛黄,呈象牙般柔和质感。这是由于以煤取代薪柴作为烧窑燃料、窑炉气氛由还原转向氧化所致,它是北方地区制瓷业的重要技术革新。

此器造型仿造汉铜樽,端庄古朴,是定窑瓷器的精美作品。

定窑白釉双系罐,北宋,高18.1cm,口径10.9cm,足径8.2cm

故宫博物院藏

罐直口,短颈,丰肩,肩部两侧对称置圆环系,鼓腹,腹下部渐收敛,圈足。通体内外施白釉。

定窑白釉花口碟,北宋,高1.9cm,口径11.3cm,底径7.2cm

故宫博物院藏

碟口呈六瓣葵花形,浅腹,斜壁,平底。内壁有六条凸线纹与花口相应。口沿无釉,釉面匀净,胎体坚致、轻薄。造型仿唐代金银器,此类花口碟越窑瓷器中也有所见。

定窑白釉花口盘,北宋,高2.4cm,口径13.8cm,足径8.2cm

故宫博物院藏

盘口呈六瓣葵花式,口沿无釉,斜壁内收,平底。通体施白釉,釉色纯正,外光素无纹。

定窑白釉印花蟠螭花卉莲瓣纹洗,北宋,高4.6cm,口径17.4cm,底径10.7cm

故宫博物院藏

洗口微撇,浅弧壁,平底。通体施白釉,口镶铜釦。洗内近口沿处印一周回纹,内壁刻划蕉叶纹,内底模印折枝花及蟠螭纹。

此洗综合运用印花、刻花装饰技法,印花纹样清晰,刻花刀工有力,为宋代定窑瓷器中颇富代表性的器物。

定窑白釉印花凤衔花纹笠式碗,北宋,高5.2cm,口径17.8cm,足径3.5cm

故宫博物院藏

碗呈斗笠式,圈足。内外施白釉,口镶铜釦。外壁光素,内印花装饰,主要纹饰为凤衔花纹,近口沿处印一周回纹。

定窑白釉印花蟠螭缠枝花卉纹洗,北宋,高4.6cm,口径17.4cm,足径11.2cm

故宫博物院藏

洗敞口,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口沿无釉,镶有铜釦。外底漏釉处可见灰白色胎体,胎质细腻。外壁光素,洗内印花装饰,内壁印缠枝花卉纹,上下有回纹边饰,内底印蟠螭纹。

定窑白釉印花缠枝芙蓉纹花口碗,北宋,高6.4cm,口径19.8cm,底径6.3cm

故宫博物院藏

碗口呈六瓣葵花形,斜直壁,圈足。通体施牙白釉,釉面有黑色细小杂质颗粒,外壁可见泪痕状流釉。口镶铜釦,近足处及足底露胎。内壁模印缠枝芙蓉花纹。

定窑白釉刻花荷莲纹梅瓶,北宋,高45.3cm,口径4.9cm,足径10.8cm

故宫博物院藏

瓶唇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近足处外撇,圈足。瓶身修长。通体施白釉,釉面滋润。釉下刻划缠枝莲纹 ,纹饰线条遒劲奔放。

梅瓶是中国古陶瓷中的传统瓶式,自唐代正式出现,本为盛装酒水的日常用器,带有瓶盖。后来逐渐演变为纯粹的陈设器,亦可用来插花。

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折沿盘,北宋,高3cm,口径27.4cm,足径18.8cm

故宫博物院藏

盘折沿,浅腹,圈足。口镶铜釦。盘心刻划折枝牡丹纹,上结两朵牡丹花,折沿上划卷草纹一周。

牡丹为花中之王,美丽富贵。自唐代以来,牡丹被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为各种工艺品的装饰。此盘保存完好,造型美观实用,刻花奔放自然,是定窑白瓷的上乘之作。

定窑白釉八方四系瓶,北宋,高12.7cm,口径3.4cm,底径3.5cm

故宫博物院藏

瓶通体呈八方形,直口,短颈,鼓腹,平底涩胎内凹。颈、肩相接处置四个花形系,系上有小圆孔,应为系绳之用,盖已遗失。外壁施白釉,釉质纯净洁白。

这种八棱形的瓶式在越窑青瓷中也有烧制,但在定窑器中比较少见。此器造型棱角线条齐整规矩,反映了定窑高超的成型工艺水平。

定窑白釉刻花内蟠螭外莲瓣纹盘,北宋,高3.3cm,口径16.2cm,足径5.2cm

故宫博物院藏

盘撇口,弧壁,圈足。通体内外施白釉,口镶铜釦。外壁浅浮雕三重莲瓣纹,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盘内刻划团状蟠螭纹,在白釉的映衬下,蟠螭若隐若现,栩栩如生。

螭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属蛟龙类。《说文·虫部》曰:“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其形盘曲而伏者,称蟠螭。螭纹最早见于商周青铜器上。受复古风气影响,宋代瓷器装饰中大量出现螭纹。宋代定窑瓷器工匠常以印花、刻划花技法在盘、碗、瓶等器物上装饰螭纹。

定窑白釉刻划花荷莲鸭纹花口盘,北宋,高3.7cm,口径20cm,足径6.3cm

故宫博物院藏

盘口呈六瓣葵花式,弧腹,圈足,口镶铜釦。胎质洁白,里外施釉,釉色莹润。盘身里外分别凸起凹进六条直线纹,将盘分为六等份。内壁刻划三组莲鸭纹,内底刻一折枝牡丹。

定窑瓷器上的荷莲鸭纹题材富于装饰性,布局多为二、四成双的鸭子首尾相接,间以荷莲水草,少数为三鸭与荷莲相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