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单位的权利距离指数高吗?
年后,两位大学同学来我所在的城市办事,我们约在一起小聚。大家自毕业后就没在见过面,见了自然聊到了各自的工作。同学A任职于一家大型美企,我就职于一家国企,而同学B混迹于机关单位。
一说起工作,B同学就开启了抱怨模式。单位等级制度太森严,领导的话就如圣旨,不接受任何建议,更听不进去解释,还总骂人,干的很压抑,唯一一点大家认为的好处就是稳定,她抱怨到。
听了她的诉说,同学A有点不理解。大家都是平等的,只是职务不同,有事不能好好商量吗?为什么一言不合就骂人呢?她疑惑的问。
A没在国内的单位工作过,不明白这些等级制度和中国文化中的权利优势,这是她所在的美企没有的现象。我说,你呆久了就习惯,也就皮实了,B无奈的笑了笑。
这就是欧美企业与国内单位的最大差异,本质上也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即权力距离指数高低的不同造成的。欧美企业权利距离指数较低,国内的企业权利距离指数较高,尤其是国家机关单位更是权大一级压死人。
中国单位的领导或官员,喜欢用威严来震慑管理下属或民众,更多是强调权威与服从的集体主义,而非民主和人权。
权力距离指数的概念是由荷兰心理学家吉特霍夫斯泰德提出来的,它是指一种特定文化中重视和尊重权威的程度。
权力距离指数高的企业阶级观念很强,普通员工是不敢轻易跟领导提相反意见的,尤其在会议上,几乎没有人敢质疑领导,更不可能反驳领导,领导相对于员工是高不可及的。上下级的收入差距巨大,上层人物享受的特权较多。
在这样的单位,下属跟上司讲话会很谨慎,很含蓄,有所顾忌,有所保留,害怕在领导面前充分表现自己,往往不能准确说出自己对一件事的真实看法,特别是有不同意见的时候。
权力距离指数低的企业的阶级观念较低,基层员工与领导可以没有隔膜的沟通,领导层也会刻意将自己光环去掉,让员工容易接近,提倡畅所欲言。他们强调平等,弱化等级,这使得他们的员工不惧权威,敢于表达。员工对问题也会积极响应,积极思考发表意见,气氛比较融洽,大家都不拘谨。
高权利距离指数的单位,下属在领导面前放松度很低。这种心态导致下属往往因为惧怕权威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慢慢的习惯了这种模式,也就没有表达的意愿了。下属对领导有了一定的依赖性性,甚至偏爱这种依赖,上下级之间的联系固定为上级主动下级接受。
相反,低权利距离指数的单位,下属在领导面前时放松度很高。下属对领导依赖性较小,上下级之间更多用协商的方式处理工作,下属可以轻松自如的与领导探讨问题,适当的时候可以反驳领导的意见。
领导也乐意接受下属的不同意见,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下属多思考,多创新。长此以往,下属也不愿意与领导讨论问题了,更不会反驳领导的意见,下属就越来越懒得思考了,直接等着领导安排,指哪打哪。
因此,一个人从低权利距离指数的单位到高权利距离指数的单位,或是相反,都需适应一段时间,才能融入其中。
记得前年,部门从外企挖来一个产品经理,正好是我的直接上级,听说待遇不菲,是其他同级别经理两倍之多。可是,令我们意外的是两个月不到他就辞职了,原因是适应不了单位的企业文化,详细的缘由我们也不清楚。
但有一件事记忆犹新,一次我组几个人一起去上海参加一个展会。他让我帮他一起订票,把车票给他后,他瞪着眼睛很诧异的问:“怎么不乘飞机要坐火车呢。”
我告知他,单位的差旅费制度规定,经理级以上的人员出差才可以乘坐飞机,其他人员出差只能乘坐火车或汽车。除非有紧急工作,但也必须经总经理签字批准才行,否则不予报销。
听了我的解释,他哦了一声。那次出差回来后不久,他就提出了辞职。大家都猜测他是因为不习惯坐火车出差才走的。但我认为,他可能是不适应这种金字塔式的垂直管理模式,和各种按职务来设定的不平等的标准吧。
当然,单位的制度现在已经重新修订了,乘坐飞机的标准是按照里程来计算而不在按职务了,这也是一种进步吧,让底层员工心里舒服些。
现在,不少单位都明白自己与国际化公司有差距,都积极与知名外企对标学习,努力学习人家的工艺技术、管理方法等,其实降低权力距离指数,才是一个特别需要对标学习的地方,这对一个公司发展有长远的意义。
end
爱读书、爱写字的我,期待与你相遇,共同分享成长中的故事,一起追求梦想。
更多文章,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