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之张载——存理灭欲(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
人的气质之性善恶不定,因此需要通过学习修养来对其进行改造,而“大其心”就是修养的具体要求。
“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末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之心,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这里就引出了认识论的内容:张载将人的认识分为两种——见识之知和德性之知。见识之知由耳目口鼻等感觉器官所获得,这种对事物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如果只停留于对事物表面的认识,就会使心变得狭隘,丧失认识的主动性,人也会变得狭隘而愚钝。
但是见闻之知又是认识的必经阶段。它虽然不能让人对事物有透彻的认识,却是对本质认识的前提和关键。但从见闻之知到达认识事物本质的德性之知,只有不被见闻之知所禁锢,通过德性的涵养来把握自己的先天本然之心,才能达到“穷神知化”的境界,认识到万物的本性,才能对天理和人性进行深刻的把握。
这又回到了张载的“大心”。”常人之心,只能停留于对事物表象的认识,“止于见闻之狭”。而圣人之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无我而后大,大成性而后圣”。
他的“大心”在认识论中实际是主体如何把握与客体的关系,能够在认识中达到主客统一即是“大其心”,即:人能够在认识中体验到外物与本我是一体的,体外物之理即是体心中之理,人和世界的本质达到和谐统一,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天地之道,才能充分发挥心的能动作用,不被见闻之识所蒙蔽。充分发挥德性之识的作用,就能认识到人的本然之性,达到和天道的统一,从而剔除掉人的气质之性中恶的部分,完成圣人之性;反之,如果认为物我为二,将自己与世界割裂,就只能是“小其心”,而止于庸庸碌碌的普通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