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卷《风情沧州》,让我了解了不一样的沧州,同时也认识了此书的作者吴思妤女士,她笔下城市我都去过,也非常熟悉。今日读之,却倍感陌生,后思之,如人取景,视角不同。征求吴思妤女士同意,自今日起《风情沧州》一书全文将在诗眼看世界刊发,请大家和我一起体感不一样的文化沧州。
吴思妤:沧州广播电台记者,河北散文学会会员,沧州作协副秘书长。作品散见《沧州日报》《小小说选刊》《散文风》等报纸和杂志,作品《酒碗》曾获得首届王蒙文学院全国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蒹葭宛在 瀛洲生香》获河北省散文学会第10届河北省散文名作二等奖,沧州市“金恩杯”散文随笔二等奖,“金恩杯”纪念沧州建州1500周年散文随笔作品大赛三等奖等等,著作有散文集《风情沧州》。
作者语:我是一个典型的家乡控,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爱到 骨子里。走出沧州,我会不留余力地宣传沧州的美好,维护沧州 的方方面面,不允许人们说自己家乡一点不好;走出河北,我也 会不留余力地宣传河北的美好,像维护沧州一样维护河北,因为,这里有我的家乡。走过沧州的每一块土地,都会情不自禁地激动,都会情不自禁地 想拥抱它。当深情无法宣泄的时候,我只能选择用文字来表达。我爱我的家乡,唯因爱,所以一往情深。
秋游
吴思妤
一直想去秋游,想和朋友们在五彩斑斓、孕育着成熟的世界里放飞心情。可大家总是凑不齐,都是那么繁忙,而我一个人,又好像提不起心境,眼看着秋一天一天离我们远去,感觉今年的秋游也在一天天离我远去。没想到,在我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机会来了。周日,要去沧县的舅舅家,为即将结婚的表妹送礼金。不经意间,我走进了乡野之中,玉米、棉花大部分已经收割完毕。有的田里,细嫩的、绿油油的麦芽开始悄悄地探头看着这个世界。有的田里,黑色的土地仍裸露着,由着种田人慢悠悠的,不疾不徐地在上面精雕细琢。那种繁忙的,收获的景象似乎已经远去了。连在路边游荡的狗,啄食的鸡都是那么的悠闲。走进那个熟悉的小院,我才发现,原来真正的忙碌在这里。满地的金黄,台阶上的雪白,铺陈四周的枣红,以及插在缝隙之中的灰黑,阳光匀匀地洒在上面,一副不偏不倚的样子,惹得坐在阳光下搓玉米的姥姥,笑得脸上每一棵皱纹都舒展开来了。笑得我忍不住凑过去,拿起玉米也搓了起来。金黄的玉米粒很快从我手中流泻出来,融入已经金灿灿的大簸箩里。偶尔有几粒溅到地上,立刻会招来在一旁踱来踱去的大公鸡抢食,这个时候,姥姥总是挥挥手,不甚在意“去、去……”地喊着,眼底却满是纵容。阳光渐渐倾斜,村子也渐渐沸腾起来。收红枣的、收棉花的、收梨的、收苹果的各种叫卖声在村子里争先恐后地响起,常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引得村子里的人们走出家门,加入这沸腾之中,和他们讨价还价,看成色,称重量,直到把满院的色彩装进包袱里、麻袋内。终于,夕阳把最后的金黄铺到院子里,整个村子才逐渐安静下来。而这个时候,我已经和姥姥坐在灶台前,抱来一捆干透的棉柴,边在灶膛里点起红红的火焰,边在棉柴上剥着遗漏的棉桃。火,越烧越旺,灶台上,一瓣瓣雪白的棉花也越积越多。姥姥顺手扔进火里一个红薯,很快空气中便弥漫着甜丝丝的香气,把秋天为夜晚带来的一缕寒气严严实实地挡在了门外。第二天,我坐在回城的早班车上,看着车窗外淡淡的白纱笼罩着碧绿的白菜,润湿着油黑的土地,亲吻着以及开始苏醒的村子,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把目光调回车里,看着坐在身边的两个侄女,他们是要去城里上班,尽管他们只有17岁。“唉”,我轻轻地叹了口气,有些莫名其妙,好像是突然之间窗外的浓雾缠上了我。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