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印刷史典故之四十七 ​ 最早(现存)的雕版实物——北宋淹城雕版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张树栋   李  英  张耀崑

编辑:赵志忠

 中华印刷史典故之四十七 

 最早(现存)的雕版实物——北宋淹城雕版 
编者按:征得旅居北京的献县淮镇籍老乡张树栋老先生的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起,全文刊发老先生的《中华印刷史典故》(又称《中国印刷之最》)一书。本书荣获五项殊荣:1、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入选项目。2、国家科技部:2015 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3、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4、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5、第四届文汇彭心潮优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出版项目。此书是在1992年初出版的《中国印刷之最》和《中华印刷通史》基础上,增补近年印刷史研究上的新成果,将这些堪称印刷之最的史实与典故,连同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以及当代印刷新出现的典型事例汇集起来,择其要者,以时间先后为序,分列起源、古代、近代、当代四篇,作简要与通俗地记述。以期扬我中华文化,鼓我民族士气,还一个文明昌盛的中国于世界民族之林,张树栋先生如是说。这本书将故事性与科学普及融为一体,向国外人士宣传中华的印刷文化。这也是诗眼看世界为老先生刊发的第二本书,张老先生少年求学离乡,在中国印刷史学多有建树,著作等身,令人钦佩!作为乡贤,他时刻关注家乡的发展,数次献书于家乡献县。从本期开始,请大家和我一起共同走进淮镇人眼中的中国印刷史史学中,走进淮镇人的印刷世界。同时,也诚邀旅外的、本土的淮镇人及在淮镇工作过、学习过的社会各届人士为构建中国·淮镇贡献一位力量,诗眼看世界,现以种下梧桐树,诚待凤凰来。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李英:研究馆员,中国印刷博物馆社会服务部主任,中国印刷史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印刷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作为展览策展人,其策划的“中华印刷之光”展览足迹已踏至亚、非、欧、美四大洲20个国家。作为科普作家,参与编写《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印刷史词条。其专著《中国彩印二千年》获得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参评项目,于2019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立项,版权输出,由设计媒体出版(英国)有限公司出版英文版。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中华印刷史典故之四十七 

  最早(现存)的雕版实物——北宋淹城雕版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印版,几乎都是在平整的木板上雕刻而成的,因木材易朽,故遗存到现在的很少见。
现存最早的雕版,是公元1108年黄河改道时被淹没在地下的淹城遗址“巨鹿”的遗物,仅有三件。一件现存美国纽约市立图书馆,两件为现在的国家博物馆所收藏。那么,这三件北宋时期的雕版遗物是如何埋于地下,又是如何重见天日、辗转进入美国纽约市立图书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呢?综合现有文献和各家著述,简介如下:
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黄河决口,将黄河北岸的刑州巨鹿县城淹没,继而殃及邻近的信都(今河北冀县)和南宫。由于水势凶猛,致使城内居民来不及逃脱便被淹没在汪洋大水之中。水过之后,黄河水中夹杂的大量泥沙得以沉积,深达七尺,致使整座巨鹿县城因掩埋地下而变成一马平川。
大约过了七年,人们开始在这荒无人烟的淹城旧址上重建新城。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水淹城这件事留给人们的恐惧心理逐渐消失,这样一直过了八百多年。
到了1918年,当地居民劳作时,偶然从地里挖出数十件瓷器,因是宋瓷,价格不菲,获利颇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第二年,适逢北方大旱,一些知道曾经有人从地下挖出宋代瓷器获利颇丰的居民,便试着挖掘,且皆有所获。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挖掘的人是越来越多,很快便轰动了古玩界。北京的古玩商不仅前去购买,有的还参与挖掘。由于当年淹没巨鹿是突发事件,所以出土文物种类繁多。后来,当时的历史博物馆于购得部分文物后,便派人前去调查,并在巨鹿县农会公地的三明寺故址自行挖掘,挖出了两套完整的住宅。出土物件证明这两家一家姓董,一家姓王。其中一家的室内有一木桌,桌上完整地摆放着箸、匙、碟、碗等餐具。说明洪水到时一家人正在用餐,饭没吃完便被突来的洪水淹没了。现存美国纽约市立图书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三件木雕版,虽不一定是历史博物馆直接挖掘出来的,但它出自淹城巨鹿,为宋朝遗物是可以肯定的。其中:美国纽约市立图书馆收藏的一件,版面残存43.1厘米,宽12.5厘米,四边镶有木框。出土后由冯如玠先生所收藏。冯如玠先生定其为北宋雕版,并写有题识。原文是: 隋时已有雕版,世无传本。惟敦煌石窟所存宋时刻经,有翻雕隋版印记。复有木雕经版,亦同发见于世。其制有柄。此版出巨鹿,字体与石窟所存之版相似,尚无宋书版气味,当是北宋时刻。宋椠书世传尚多,宋雕版则绝无仅有矣。往岁在余斋,今归受乙残斋,  自为题识。乙丑秋,志秋冯如玠书于玺斋。
后来,这块北宋雕版辗转传至美国,由纽约市立图书馆所收藏,至今尚存。
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两块淹城雕版,版面图纹都是佛像,有一块是两面雕刻的。两面雕刻既可节省板材,又减少了存放空间和便于保管、降低成本。说明那时已经重视降低成本了。不少专家考证认定这两块雕版同出于淹城巨鹿一家书坊之中,都是淹城巨鹿县之遗物和现存最早的木雕版。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