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一个会做饭的人

幸福的家,一日三餐离不开一桌美味的饭菜;

幸福的家,三代之内离不开一个会做饭的人。

会做饭的人,热爱生活。

民以食为天,自古皆然。

一个会做饭的人,一般不会坏到哪里去。

因为,他热爱生活,爱自己,也爱他人,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其为人处世必然是热情、善良、慷慨,而且大多光明磊落、落落大方,比较受人喜欢。

1934年,梁实秋回北平,到北大任教,但收入却是微乎其微,经济状况很是一般。

梁实秋与胡适,志趣相投,交往频繁,胡适经常邀请梁实秋到他家中做客,共品美食。

梁实秋第一次去胡适家的时候,胡适的妻子亲自下厨做了个他爱吃的徽菜“一品锅”。

“一个大铁锅,口径二三尺,热腾腾地端上来,里面还在滚沸。
一层鸡、一层鸭、一层肉、一层油豆腐,点缀着一些蛋饺,还有萝卜、青菜,味道好极。”

这顿饭,着实增进了两位食客之间的友谊,让梁实秋赞不绝口,终生难忘。

没成想,多年以后,这件小事,也成了文化届的一桩美谈。

会做饭的人,着实可爱

会做饭的人,生活大多有滋有味。

一把青菜,二两鲜肉,三颗香菇,经他们的手,加工,雕琢,排列,组合,顷刻间,就香气扑鼻,勾人味蕾。

会做饭的人,生活也大多井井有条。

他们从不虚度每一分每一秒,就像做饭时从不浪费每一粒粮食,一丝不苟对待每一样食材,在调拌摆切、烹煮煎炒的过程中,将他们对生活的敬畏和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苏轼一生坎坷多难,曾一度被贬到荒凉的海南岛,但他始终豁达地笑对人生,而且,总能在每一个被贬的地方从当地美食中找到精神慰藉。

苏轼,在他被贬的特殊生涯中,游历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建立了无数功业,同时,也为我们开创了一道道美味佳肴: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

1080年,在经历了“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到黄州,过着极为清苦的生活,买不起当时富人们喜欢吃的羊肉,只好买当时富人不肯吃、穷人不会做、但价钱便宜的猪肉来吃: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在黄州,苏轼都是自己下厨,充分享受烹煮煎炒的乐趣,那首著名的《猪肉颂》就是我们的大文豪苏东坡在厨房做饭之余得来的妙品诗文: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这每一句诗,无一句不流露出他在被贬岁月里的艰难和凄楚,但是,又无一句不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豁达。

林语堂、余秋雨、康震无不对苏东坡仰慕有加,而且,他们一致认为,苏东坡这种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和他人格的可爱之处,是最令人神往的。

会做饭的人,家庭幸福。

我们的味蕾,无不饱含着儿时美味的回忆。

每当我们的长辈——母亲,父亲,抑或祖母、祖父——在案前忙碌张罗饭菜的时候,我们总是围在他们的身旁,眼巴巴地看着每一个流程,生怕错过每一个细节,饭菜出锅的那一刻,就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刻。

这就是家庭的味道,这就是人间最真实的烟火气和生活味。

这儿时的味道记忆和幸福滋味,早已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心底,滋养着我们的身体,慰藉着我们的精神。

早在儿时,我们就深刻地知道:一家人只有把饭吃好了,才会幸福。

长大以后,我们更真切体会到:幸福的家,一日三餐离不开一桌美味的饭菜;幸福的家,三代之内离不开一个会做饭的人。

杨绛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当时,为了让丈夫钱钟书先生安心创作《围城》,她将劈柴、生火、烧饭一一包揽,这种深刻的人生哲理正是她在简单重复的做饭过程中感悟而得的宝贵财富。

杨绛为钱钟书起火做饭的日子,真是在炊烟袅袅中见证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家庭,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好人生。

于是,我们恍然大悟,原来,生活就是升起火来过日子,一屋子热气,才是一个家最美的状态。

其实,会做饭的人,大多有一颗善良的心、一种豁达的性和一份尽责的情。他们,既能沾满烟火气,也能诗意地生活。

往后余生,愿我们与能吃到一起的人并肩而行,把柴米油盐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意趣盎然。

珍惜当下,愿我们与那可爱的做饭人携手共度,把酸甜苦辣的人生,过得挥洒淋漓、畅意无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