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大事者不念旧情,妇人之仁的领导很要命
原创 敖让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2020-09-04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安皇帝 延光四年 公元125年
初,程等入章台门,苗光独不入。诏书录功臣,令王康疏名,康诈疏光入章台门。
光未受符策,心不自安,诣黄门令自告。有司奏康、光欺诈主上;诏书勿问。
【译文】起初,孙程等人进入章台门,唯独苗光没有进去。诏书命王康承报功臣,王康谎报苗光进入了章台门。
后因苗光迟迟未收到封赏的符策,内心惶恐不安,便向黄门令自首。于是,有关部门弹劾王康、苗光欺蒙皇上;皇帝下诏书不必追究。
【解析】有功于前,不为亏法;有过于后,不为损刑。一开始,王康和苗光两人,都参与了十一月初四的政变,但苗光没有和其他人一道进入章台门。
苗光临场退缩,但政变并没有失败,说明没有泄密,苗光还是自己人,这是有功的。王康和大家一起进入了章台门,诛杀了控制尚书台的宦官,劫持李闰,更是大功,事见:顺帝刘保登基,洛阳皇城兵变全过程分析。
但功是功,过是过,事后王康为苗光谎报功劳,这是欺君。顺帝上位,封了十九个有功的宦官,苗光王康的罪过没有被追究,依然名列其中,这很不合理。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鼓励骑墙派的问题
苗光明明没有进入章台门,却和其他提着脑袋进入章台门搞政变的功臣一同封侯,这显然就不公平了。像苗光这种骑墙派,如果不区别对待,无法表彰真正的骨鲠之臣,这岂不是鼓励下属遇事骑墙?
谁才是组织的根本力量,这一点不搞清楚,永远无法做大组织。是骑墙派吗?不是的,是真正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社稷之臣。
赏罚制度具有引导作用,目的是惩恶扬善,若是这样赏罚不明,天长日久只能培养出骑墙型下属,遇事就先思考自身退路。
如果组织内的下属都是这种人,遇事没有担当,却可以和社稷之臣混得一样好,那组织就没什么生命力了,所以说向苗光这种骑墙派,是绝对不能鼓励的。
二、知而不罪的问题
历史上领导最怕功臣干嘛?最怕功臣骄纵。王康、苗光的欺君行为,是铁的事实,如果不处理,就会进一步形成骄纵的功臣集团。
为什么?因为包括王康、苗光在内,功臣们都在看着。一旦因为王康、苗光有功而宽恕他们的罪过,给别人的印象就是这个皇帝心慈手软。
如果不知道他们的罪过倒也罢了,知道却不严肃处理,这是大忌,会导致领导的底线崩坏,下属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既然王康和苗光能享受这个待遇,那我孙程可不可以?
这样下去,手底下的人都会变成骄兵悍将,若一个个都忍了,组织秩序就乱了,这队伍就没法带了;若厚此薄彼,则日久生怨,同样有损于组织的凝聚力和领导的个人威望。
顺帝朝宦官的失控,和刘保这种心慈手软的态度是分不开的,刘保的心慈手软,一步步让下属的胆量变肥,只要是功臣,欺君之罪都可以不追究,那其他功臣还有什么不敢干的?
刘保继位之初,王康和苗光欺君的事情,若是一个有为之君,若是一个政治意识强的领导,绝对应该严肃处理的。像顺帝这样嬉皮笑脸的宽容下属,只会鼓励下属不逊,只会让队伍越来越难带。
像刘保这样妇人之仁的领导,是根本没能力让组织变强的,表面上看,这领导不错,而实际上,刘保的妇人之仁,赏罚不明,葬送了人心向上的力量,组织内部没有这股锐气在,就会逐渐的向下滑,最终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