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活】哲学离我们有多远——读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
前几日,在出差途中,也算是因缘凑巧,买到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的全新修订版,相对于原版,全新修订版的内容增添了不少,显得更充实了。我一向喜欢有思想性的作品,因而,对于哲学还是有着特殊的兴趣。但是过于艰涩的哲学作品又读不下去。这一本《哲学与人生》应该属于普及性的读物,思想性与通俗性兼具,值得阅览。
正如这本书的扉页上的一句话:“没有哲学,人生是盲目的;脱离人生,哲学是空洞的。”哲学的原意是“爱好智慧”,主体是人,对象是智慧,人热爱智慧,这是天性。所以,傅佩荣先生在序言中写道:“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正如哲学先贤苏格拉底所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我们的困惑,连同我们的焦虑,都在于我们的追问:“人生有何意义”?
我读过一些西方的哲学史,也读中国的哲学史,作为历史,都是一些介绍性的文字,人物生平,时代背景,主要观点,思想脉络,一以贯之,方成历史。因而,这样的作品往往缺乏哲学与人生的链接,缺乏哲学对人生的关照与人自身对生命的体悟。《哲学与人生》却不同,是将哲学与人生结合了起来,将哲学的思考与反省与人生的追问与体察结合了起来。
书中的序言同样写道:“一套高明的哲学必须兼顾三点: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这听起来好像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实则并非如此。就像我我们的《民法典》,是我们生活的法典,他要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但就一条法律规则,都需要经过“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才能与我们的生活相适应,才能够建立起有秩序的生活。
还比如,我们平时聊天,都要表明自己的“意思”,这不就是澄清概念吗?这样在沟通中才能减少误会,改善沟通的效果,否则牛头不对马嘴,自说自话,就很糟糕。而且,对话的过程,正是通过思辨而澄清概念的过程。例如《理想国》里的对话,不断澄清什么是知识,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什么是美德。还比如《论语》不也是通过学生与老师的对话而澄清概念吗?
第二步是设定判准,更是若隐若现与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几乎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一种判断,判断的前提就是标准,例如法律规范就是一种标准,定分之争,判断是非。还比如我们说这个人很漂亮,在我们说这个话的时候我们心中对“漂亮”是设定了标准的。一个人不必争取天下人的认同,但至少要了解自己在说什么以及为何这么说。
至于第三步建构系统,其实每一个人都会以自我为中心建立自己的人生系统,我们对于我们遭遇的人与事都会有我们最基本的判断,我们对自己的生活也会有最基本的安排。我们忠于理想,面对现实,这都会带给我们不同的人生体验与思考,都会为我们的人生系统注入新的东西,完成对于我们人生系统的更新与完善。
其实,读过这一本《哲学与人生》,对于我所从事的律师职业,更具有指导意义。对于以法律为业的自己来说——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这应该也是工作之需,更是成就自己律师事业不可或缺的训练。如何与客户沟通,如何分析案件,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涵盖到哲学的三步曲中,方法适当了,思路清晰了,沟通有效了,如此良性循环,风格自然也就形成了。
哲学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个人都会是或隐或现、或大或小的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