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杂记,益博社会工作志||益见
立秋杂记,益博社会工作志||益见
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王玉
2021年8月7日,晴,星期六
今日立秋。人们总是盼望着生长,而终将到来的结果与收获,到蕴含在过往的岁月里了。昨晚睡的早,而醒来天阴郁郁的,只有一片绚丽而沉闷在白河湾。窗外的蝉鸣乐此不疲,似乎更躁一些,一叶落而知秋来。梧桐籽结满,梧桐叶落下,就像是天然的预报员,说着天气的变化。古人的智慧是天地人一体,相互影响,又相互融化。一个落叶停留在道牙边水泥地上。看大门的老王在院子里锻炼。
十六楼在中医院上班的邻居一个楼梯下来去医院上班,往往是五天半工作制度。坐上26路车,看着庆祝南阳师院建校70年南阳校友群,听着广播上关于郑州六院的报道,其中有一个老六挺住,老五来了,想起大学时寝室的排序来,我是老六,老五彦彬,老四桂波,老三敬明,老二赵昊,老大志远。不觉得已经二十多年。时光啊,如何设置着岁月的刀痕。耳朵边响起一个又一个站牌,车上人不多,周六本来是个休息的日子,原本周六去一趟刘振河,看来又落空了。
顺着孔明路一路S的蜿蜒,我在想浮现在眼前的东西多少是真实不虚的,大概都是虚晃的东西,我们不过是在用自己的内心的坚持拨动心弦一下而已。有时也会混混沌沌的睡上几站,这二十二里路。范蠡路口下车,一个年轻人牵着一只土柴狗,只不过这是只日本柴狗而已,看起来毛色发liang亮,土黄色,个头很小,在草坪上撒尿。一个老人戴着耳机,穿着一身骑行的装扮,戴着墨镜沿着滨河路北去。
一楼的大堂里不过有十来块版面,上面写着最近的大事庆祝建党百年、防汛救灾捐款、疫情防控措施,还有党员学习心得。签到完,烧上水,尚哥也过来,洲哥说局里还有不少事要处理,去一趟局里。报灾系统没有显示有新的灾情,不过前一段大风冰雹确实也有不少受灾的地方。问李立要一份灾情报表,刚哥坐在项目部值班,说哪里也不想去,就在这里坐一下就行。
秋天的味道似乎就是一阵凉风。忽然想起韩丽华老师要去大理,布展峥嵘岁月的作品。不过看朋友圈,八一接到通知,受疫情影响影会延期到9月27日,到那时看情况届时出发。本来的打算是要自驾去大理,这本身就是一个关于时间和人的生命历程。滨河路上120的警报声响起,跟尚哥讨论着洪涝灾害后如何开展项目,不仅是破损家园的重建,更重要的是心理的重建,还有社会的关爱,形成一个点线面体多维度的救助视角,一个是全面,一个是深入,这就是所谓的高质量。
给小妹打电话说中午做点捞面条。出大门遇到开会的永哥,几个好友一起吃饭。聊起最近会多事多,昨天市委朱书记在会上说,关键是不落实,谁想开会,谁想坐到哪里一天,啥事落实了就不用开会。上午局里在开殡葬工作会,说的也是火化率,现在殡葬条例没有修改,说明现在还有不同的声音。如何做好这个婚丧嫁娶的习俗改革是一个难题。很多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东西,改变确实需要一个过程,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不可以冒尖,冒尖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落后就会被约谈批评。看事要看大局看大势,必须稳中求进才好。
说着立秋,也说着小酌几杯的雅兴。人生就是这样,相约不如偶遇。偶遇还能聊起多年前的老味道。也说起现在的事,有的人进步快,但是没有经过不同岗位的历练,也会慌乱不堪。说着话,推杯换盏也喝了不少酒。下午睡到办公室两点半才开门。知了烦躁的叫着,一天下午就莫名其妙的在晕天雾地里过去。朋友圈里都在说,其实喝不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并不重要,但你一定要知道再不努力挣钱的话,冬天的第一口西北风一定能喝上。
晚上值班到八点,坐在办公室除了接一个电话,大多数时间就若无其事的坐着,什么也没干。看着微信群,几个社工老师在说着壹基金灾后重建项目申报,长期项目已经报完,现在还有十个项目。问起南阳是否可报,说只要受灾都可以报,看情况审核以后就可以。八点锁门,在公交站牌等最后一趟车,我坐在道牙边,看着车来车往,霓虹闪烁的白河,忽然觉得有一丝凉意,没有暑天的那份狂躁,一切都变得捋顺起来。
23路车只有三四个人。晃晃悠悠在汉冶路遇到一个提着鸟笼的顾客,好像笼子里养着什么东西。后来下车的时候说家里有几只猫,两三个月了,问养不养,若是养了可以送一只。我说看原来养的蓝猫石榴突然死了,但是确定不是猫瘟。我在纳闷,坐在公交车上,看到我的身上带着猫味。不过确实,上次在一个朋友家也是养了猫,去的时候就对我特别的友好,估计是猫身上也自带着密码。
下公交车,在站牌边三轮上卖荆芥的老人说一小捆荆芥一块钱,看起来新鲜,买了一捆。掐几片叶子在嘴里嚼,味道不错。孩子还在轮滑,要的钱在外面吃螺蛳粉。喝着茶,看着壹基金灾后重建项目的资料。偶然看到白河边万湾林场附近因为汛期大雨发现了象牙,初步判断是纳玛象牙化石。南阳博物馆馆长王晓杰说,南阳市博物馆曾在镇平县征集一根纳玛象牙,象牙长约3.6米,最大直径0.25米。当然,在内乡唐河南召也发现过。镇平的象牙就是在八九十年代,应该是我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在老家村子东面我们叫东河的地方发现的,在当时曾轰动一时。
访古寻踪群里总能给人不一样的觉悟。比如说讨论起南阳的本土剧种。乔老师说,汉剧,相对于豫剧曲剧越调宛梆,反而是南阳的本土戏种。唐河,保留了汉剧唯一的血脉。柳钰哥说,小时候听说的是好挷子,害越调,二璜戏是胡闹。李中群老师说,在民国时期,唐河二簧倒是很兴盛,成为民间大戏。从清末到民初,湖北汉剧艺人随河运船只来至唐河,在桐河、方庄、源潭、北张湾等地开办二簧班,收徒传艺。民国末年,源潭同庆二簧戏班名噪一时,解放后转为唐河县汉剧团。现在唐河县仍有北张湾汉剧团,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河南省唯一的一个汉剧团。三言两语说出南阳人精神生活的流变。
一场秋雨一场凉,一阵秋风一层霜。立罢秋,万事休,立了秋,挂锄钩,立秋三天遍地红。这些农谚俗语里蕴含着人们一年生活的时令和应该的样子。人们会聊起几大难题,持锅(铲锅底灰),发锯,驴叫唤,桃树(高粱)颗里喊乱弹。有时候就是一说高粱就有说不完的话题。李中群老师把高粱写的有滋有味。比如起脱粒后的高粱穗是扎刷子的好材料,农户人家的厨房、磨坊都要用。还有一种穗子比较松散的高粱叫“饭䄻黍”,梃子很长,穗茅也很长。梃子可以做锅拍子,蒸馍用的锅盖等,每家每户都有几个大小不等、用高粱梃子做的拍子,春节包饺子、刚掀出锅的蒸馍都放在上面。现在不管城镇、农村还都在用着。这种长茅的高粱穗,可以扎扫帚,是农户必不可少的家什。用处最大的是高粱杆了,那时候农村住房都是草房和小瓦屋,高粱杆(俗称䄻杆)是盖房子做衬里子的好材料。冈柴和麻杆做衬里虽好,但大部分人家是买不起的。除此之外,高粱杆还可以织箔、烧锅做饭,篾子可以编席、编凉帽等,有些手头巧的人会找些红桃杆刮成红色篾子,编织成呈红格花纹状的图案。鉴于高粱对农家有这么多的用途,种植量自然也就会大了。还有一种叫“甜到梢”的高粱,杆子长高以后吃着很甜,虽然没有甘蔗甜,但在那个水果奇缺的年代里,能偷着弄根甜高粱杆吃吃,也是只能是一种奢望。赵震宇老师说,咱们都经历过刷䄻杆叶、砍䄻秫、删䄻秫穗、垛䄻杆攒、吃䄻秫面和䄻杆箔晒棉花、晒红薯干等等与䄻秫太多的经历啊!
想起这,五大给我打电话,今天初一了。初六明明家添个闺女,咱们那里规矩要待客,到时候定住了再通知我。给小奶打电话,说家里还算好,小爷也去福建了。嘱托要照顾好自己,反而睡不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