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总有人私信我,希望能推荐些好的书籍帮他们解惑,其实知乎上这样的提问和优秀的回答并不少,我也并不否认读书是一个获取知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但我并不推崇年轻人以“读书”作为知识获取的主要渠道。

  其实我是一个不怎么看书的人,要说看书,其实有很多书在我的待看书单里,比如《思考,快与慢》,《传习录》,《曾国藩家书》,《禅与摩托车的维修艺术》等都是非常好的书,对待很多年轻人来说,其实我认为往往高估了知识的作用,而低估了能力的磨炼,也就是缺乏知行合一,太多人都是敏于思而钝于行,这是现在年轻人所犯的年轻病中最要命的。

  曾国藩曾经提出“读书不二”的话,也就是,一本书没有看完不要去看另外一本,其实在于我个人来说,虽然不怎么看书,但是我看书精,譬如鬼谷子的《本经阴符七术》,还有一些佛经理论,对于我个人来说是裨益很多的,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些书中的道理好懂,内容不多,但是对于其中道理的领悟,没有个十年八年的人生阅历是很难消化的,尤其像《本经阴符七术》中就一个“养志”篇就值得一个年轻人用20~30岁这10年去仔细琢磨。而佛经我认为其实只要懂3个字“戒、定、慧”一个人就能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我到现在都做不到,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到,因为真的六根不净,实在惭愧。

  连这些对人有根本性帮助的道理我都做不到,实在不好意思再去看别的书了。

  但是行万里路就不一样了,很惭愧,由于自己各种原因,我直到30岁才第一次走出国门,去了一趟泰国游玩,这才真正体会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真正含义。因为在陌生国度,原来熟悉的环境和使用的工具都开始不管用,所以会遇到很多问题,尽管现在社会很发达,可以让我们使用各种工具,但是到了陌生国度,依然还是有语言问题、社交问题、比如第一天去了就掉了一只隐形眼镜,同时开始眼睛发炎难受得很,去找眼科医院就成了一个很麻烦的事,首先打车的司机就不知道我要去哪里,他听不懂英语,我只好用肢体语言比划,沟通了半天他才知道我要去眼科医院,去了医院不知道隐形眼镜的单词怎么说,又是跟医生护士使劲比划,然后才知道原来是我的隐形眼镜掉了一只,然后眼睛发炎。

  在这个沟通过程中,其实让很多事变得更加欢乐,我也学会了很多英文单词的说法,还有一些泰语,更结识了一个美丽的护士妹妹,还跑到楼下专门给她买了一束百合花,说她就像这束花一般美丽。

  其实最后原来我才发现,其实人和人之间的沟通,除了一些必要性的单词,其实肢体语言就可以搞定5成,后来我认为出去旅行,需要熟悉当地环境的人带,所以我第一反应就是去找中国人,后来还真给我找到了,在一个澳门人开的餐厅里遇到一个香港人,在芭提雅卖房子,虽然是香港人,但对中国人的态度还比较友好,64年生人,当天晚上就带我去见了他的荷兰和西班牙朋友,晚上愉快地喝了很多酒,然后去有名的好莱坞酒吧撩了一晚上妹。

  在这个环境中,我联想到的是那些失去双手,但依然能奏出美妙钢琴曲的俄罗斯人;那些失去眼睛,却靠声音也能玩游戏的人;为什么呢?

  因为人是适应环境的动物,当外界的环境改变时,人的需求不会变,有需求,就有问题要解决,而陌生的环境会让原本容易被满足的需求变得更难满足,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能力会被逼出来,原来觉得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在环境的逼迫下人的主观能动性会升级,会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去想很多以前自己不会想的办法,做到原来觉得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所以想想古人为什么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在古代,交通、通讯、语言、食物、医疗、住宿等等方面的问题解决起来更困难,所以迫使这些人不得不在“行万里路”的这个过程中去逼迫自己解决更多问题,人的能力就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锻炼起来,而挑战陌生的勇气和信心也就通过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建立起来了。

  如果能做到一件事,人会很本能地采用更容易的方式,现在这个社会大量工具和手段的产生给人们提供了很多便捷,也把人分为了两类,一种人逐渐在这种便捷中成为弱智和低能,每当想起自己的梦想只能遥望星空。而另一种人却因为这种便捷感到恐慌,因为工具和手段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同时成为一种习惯绑架着我们的生活,成为一座囚笼把我们关起来,让我们在习惯和熟悉这些工具和手段的过程中,失去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永远只做着自己熟悉的事,见自己熟悉的人。

  所以,其实大量的烦恼都是因为,人们走不出自己给自己制造的那座“囚笼”罢了,逃离你的舒适区,给自己一些压力,你的世界会更精彩,你的勇气、信心和智慧也会更多。

  想参加我公开课直播的朋友,欢迎加群:凡事都有解直播群C 57689737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