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卷七——阳明阳虚证

伤寒悬解卷七

阳明经下篇三十三章

阳明虚证阳明入太阴去路

  阳明从燥金化气,是为燥土,太阴以湿土主令,是为湿土。脾胃以膜相连,《素问》语。感应最捷,胃家实则燥土司气,而湿土以化燥,胃中虚则湿土主令,而燥土亦化湿。燥则阳明之证也,湿则太阴之证也,而化气之燥,究不敌主令之湿,杂证湿居其九,而燥不得一。盖胃家之阳实,非风寒郁为内热,则不病也。惟伤寒有胃家实证,乃胃家之实者,未能强半,而胃中之虚者,不止十三。实则始终于阳明,所谓阳明中土,无所复传,承气之证也。虚则病在阳明而阳衰气退,太阴脾脏将起而代秉其权,是名为阳明而实则太阴。自此而传变无穷,四逆、真武之证,悉伏于此矣。

阳明为阳盛之经,犹且虚实之相半,况乎太阳为三阳之终,少阳为三阳之始。此将盛方长之气,则动入三阴,未可屈指也。

盖脾阴胃阳胜负之机,在乎中气,临病而不知中气,见阳明之经热,昧阳明之府冷,汗、下、烧针,孟浪错缪,中气一败,祸生不测。虽胃家之实,攻泻之早,犹且阳去而入阴,矧胃中之虚,汗下一误,有不亡神失国,而登鬼录者哉!《老子》有言:治人事天莫若啬。医家宝啬中气,不肯孟浪轻泻,则燥湿移易,虚实贸迁,金书玉诀,尽在此矣。

1 上篇为阳明阳实,下篇为阳明阳虚。化气之燥究不敌主令之湿,此句为伤寒经典,也就是阳明之燥永不敌太阴之湿,同火神派经典之论。足阳明胃腑从手阳明大肠化燥,足太阴主令之湿,手太阴肺气从化。湿盛之极,则胃从湿化,大肠也从湿化。

2 胃家之阳实,非风寒外感郁为内热,则不病实。惟(太阳)伤寒外感有胃家之实证。重申;胃家病阳实,惟外感有之,余下皆病虚。

3 厥阴之经,阴极阳生,从少阳之始生,至阳明则阳最旺,太阳则为三阳之终。到厥阴经时能用到。阳明为阳之最旺,犹且虚实之相半,况呼太少之二经(阳)。

黄元御医学研究

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59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提纲一章

  饮食者,胃家之能事也。胃气右降,上脘清虚,而善容受,是以能食。阳莫盛于阳明,阳盛而土燥,则胃降而善纳,阳虚而土湿,则胃逆而不食。不能食者,是胃土湿而肾水寒也。土克水,土性湿而水寒,阳盛则土燥而克水,阴盛则水寒而侮土。以肾家之寒,移于土位,则病中寒。中寒者,水胜而土负,胃败而气逆,故不能食。胃主受盛,脾主消克,食谷不化者,脾家之弱,绝粒不食者,胃家之虚。凡病一见不食,则责阳明而不责太阴,以其受盛之失职也。

1 黄师最后一段有一个“凡”字,此为重点。

阳明五十一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胃实则当能食。若能食者,名为中风,是风中于表也,不能食者,名为中寒,是寒生于里也。阳明承气之证,来自中风者多。能食者,腑中阳旺,乃异日胃家燥热之根,不能食者,是阳虚而中寒,胃阳已不用事,脾阴将司其权,不得与实家之中风并论也。

下篇胃家虚冷与上篇胃家阳实也,虚实相对。实者,阳明之始基,虚者,太阴之初气也。

1 阳明之为病,是阳明腑病,而非阳明经病。阳明病,若能食者,是名中风,此为阳明病阳实,不能食者,是名中寒,此为阳明病阳虚。阳明篇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阳明病腑实,下篇为阳明病阳虚,虚者太阴之初气,也就是太阴病之初始。

2 若能食,名中风也;此发于表阳,营郁血热,阳明阳旺,表郁腑实,太阳中风之来路。

不能食,名中寒也;此发于里阴,里虚内寒,寒移土位,阳明阳虚,少阴内寒之来路。

中皆读四声,非中气之中。《金匮》卷十七腹满中寒,也为四声。

3 名中风伤寒者,是知病之来路,中外感阳郁之风与中里虚本气之寒,区别病之来路;

  能食不能食者,是知阳明阳实与阳明阳虚之别。故下篇胃中虚冷与上篇胃家阳实,阳明病虚实相对也,故中风者外寒,中寒者本虚。

  中风者,为阳明腑热,腑中阳旺,故为能食;中寒者,为阳明阳虚,胃腑虚寒,胃气不降,故不能食。此不能食者,不是不能吃,是吃的不多,包括纳呆,食欲不振,恶心,食少无胃口,也并非一口不能食之义。

4 太阳经论中风伤寒者,发于阳为中风,发于阴为伤寒,此皆是论表。中风能传阳明,伤寒也能传阳明。但在阳明经论阳明病中风中寒者,是外感阳郁风与里气虚寒之区别也,也就是外寒病阳明阳实,内寒病阳明阳虚之义。阳明阳实,是能食,阳明阳虚,是不能食。也就是阳明阳实,惟太阳伤寒有之,余下阳明阳虚,皆为少阴内寒。风中于表,也是太阳伤寒之义。阳明中风,阳明阳实之义,区别阳明中寒,阳明阳虚。太阳风寒,皆从表论。阳明风寒者,中风从表论,中寒从里论。当知理论区别与定义。

阳明五十二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 阳明病,若中寒,胃寒气逆,则不能食,湿盛木郁,则小便不利,手足阳泄而濈然汗出者,此寒气凝结,欲作痼瘕,大便必初硬后溏,所以然者,阳明阳虚,胃中虚冷,不能蒸化水谷,水谷不别,俱入二肠,而成泄利因也。

  阳明病虚者,中少阴之寒,本气之湿盛,而病湿寒,湿寒胃逆,故不能食也。土湿木郁,不能疏泄,故小便不利;土湿必小便不利,此是一定之理。四肢与脾胃互秉,脾胃失秉,阳泄四肢,则手足汗出(此也同虚劳手足汗出,病不同而已)。此欲作痼瘕,瘕者,因湿寒而气积结块也,此积多在肠间,大便必初硬后溏也。所以然者,胃中湿寒,水谷不别故也。

“凡”水寒土湿,阴气凝结,瘕块坚硬,多病溏泄。服暖水燥土之剂,阳回泄止,寒消块化,续从大便而出,滑白黏联,状如痰涕,是即固瘕之泮解而后行者也。五十七难所谓大瘕泄者,即此。

2 五十七难;大瘕泄者,水土之郁陷也,水寒土湿,阴气凝结,瘕块累生。603页,湿寒积聚,必作固瘕。痼瘕者,瘕块坚固,石硬不软,成块而下者,即瘕之未固而后行者也。

  胃肠为腑,阳之最旺,胃肠虚寒,则阴滞气积而结块也,痼者,阴寒结滞久不去也。

(0)

相关推荐

  • 【中医】伤寒悬解【二】

    特别提示 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篇名>伤寒悬解 书名:伤寒悬解 作者:黄元御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 ...

  • 太阳变证—(一)概论

    ​ 1.表证兼里实,先汗后下. 2.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 3.表里同治:大.小青龙汤,五苓散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 ...

  • 谵语门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也,大承气汤.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也,同方.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但发热谵语者,同方. ...

  • 卷四182,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外出,胃中干燥,大便必硬,久则讝语,宜以小承气     汤主之,若一服利,讝语止,慎不可更服也.    集注 张璐曰:多汗讝语,下证急矣.以其人汗出既多,津     液外耗,故不宜大下.但当略 ...

  • 《伤寒悬解》阳明阳虚——四逆汤

    阳明五十三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1 脉浮而迟,浮迟并见,则知里寒.浮为表阳之外格,迟为少阴之内格,内寒格阳,胃气上逆,阳不内交而外浮,浮则表热 ...

  • 《伤寒悬解》阳明阳虚证(脾胃虚寒)

    阳明五十二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 阳明病,若中寒,胃寒气逆,则不能食,湿盛木郁,则小便不利,手足阳泄而濈然汗 ...

  • 《伤寒悬解》阳明篇——阳明经病

    伤寒悬解卷六 阳明经上篇五十章 胃 阳明实证 阳明以戊土而化气于燥金,阳明者,胃之经,胃者,阳明之腑.阳明病,有经有腑,经主传输而腑主受盛.病在太阳之经,若胃阳非旺,则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六日经尽汗解 ...

  • 《伤寒悬解》阳明篇——阳明病来路

    阳明七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濈然微汗出也. 1 伤寒,脉浮而缓,太阳表闭之浮,太阴 ...

  • 《伤寒悬解》阳明总纲——阳明经病

    阳明经病腑病汗下总纲一章 阳明十二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发汗宜桂枝汤. 1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 ...

  •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阳明腑病二十七章 阳明病,自经传腑,腑病宜下,其经证未罢,犹见恶寒,则宜先汗而后下.经证已解,恶寒不作,而潮热汗出,全是腑证,当相其缓急而用下法也. 1 此处黄师又一次提示,经证未罢,犹见恶寒,则宜先 ...

  • 《伤寒悬解》阳明胃腑——承气汤证

    阳明二十九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此但初头硬,后必溏,攻之必胀 ...

  • 《伤寒悬解》阳明篇——三阳合病

    阳明四十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1  阳明与少阳合病,必见下利,此太阳表病不解,木贼克土,胃腑不容而下利也 ...

  • 《伤寒悬解》阳明虚寒——胃寒吴茱萸汤,湿盛五苓散

    阳明六十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 1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胃寒气逆,则欲呕吐.胃为阳腑,寒则不降,故属阳明.吴茱萸汤,温胃寒以降气逆也.得汤反剧者,此为上焦之痞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