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

可能大多数人看到今天的标题和内容,都会觉得不可思议。正如同我第一次见到《解决》有台版时一样,可以用“大开眼界”来形容。前几天我说后续的推送聊到飞碟和可登交集,总算是把这个坑给填上了。老规矩,今天还是“考据型”的风格。
《解决》是崔健的第……还是算他第二张专辑吧!如果是网络时代才开始听崔健的年轻人(比如我),对这个说法不会有什么疑问。毕竟各大主流音乐App对崔健音乐作品的梳理,都是从《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开始的。这样看来,《解决》确实是第二张,且崔健本人似乎也更认可这种说法。实际上在新之前,崔健已经录制过许多磁带,有他自己的创作、也不可免俗唱过扒带歌,最著名的莫过于“七合板”乐队的那些早期录音。早期水平参差不齐的作品,《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的出现给了崔健在音乐上的重新定义。
《解决》专辑是崔健在90年代打响的第一枪。1991年2月首次在大陆地区发行磁带版。3月份由飞碟唱片可登唱片联手在台湾地区推出了专辑的台湾版CD,还有百代唱片在香港推出的香港版。这些不同的版本也为乐迷们提供了多种的收藏选择,当然,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肯定要照单全收……崔健能够和张雨生、王杰、郑智化用过同一种Logo,这是一种“过来人”才能理解到的欣慰。
《解决》是采用同期录音的方式完成的,前后耗时两个月左右。说到这里,还是有必要要给大家普及一下同期录音的概念。我们听到的大部分流行音乐,都是分声部录音,即乐手们各自完成自己的部分,最终由制作人将多个音轨合成为一首歌,然后歌手再根据“做”好的伴奏配唱。崔健也曾在公开场合说过一句“摇滚不是卡拉OK”,所以用现场同期录音的方式更能够体现一种摇滚的态度。
帮崔健录制《解决》的乐手由ADO乐队变为了崔健新组织的一批合作伙伴,至于为什么幕后阵容大换血,坊间也有过崔健当时和ADO发生矛盾的传言。不过外界能够清晰看到的故事线是:ADO和崔健都在那段时间交出了各自的作品,ADO有那张《我不能随便说》,崔健则有《解决》。如果你听了这两张风格大相径庭的专辑,就不会对他们临时拆伙有什么疑问了。《解决》里面崔健尽可能的开发出了自己没有尝试过的风格,比如朋克、说唱、雷鬼等等,这当中有些曲风是崔健后来偏爱的、有些则是当做“试验品”存在的。总之,《解决》是崔健所有专辑中(当然是从新长征开始算)概念最模糊的一张专辑,正如封面左下角“色香味”俱全的五角星一样,多种味道,总有一款适合你。

好像崔健比较偏爱外籍的吉他手一样,《解决》的录音吉他手是日本来的甘利匡辅。据说甘利匡辅是当年从日本来华留学的学生,本身不是职业乐手,《解决》也是玩儿票性质参与的。可能他自己也没想到,自己留学时期玩儿票的作品,竟然载入了中国摇滚史册。《解决》的credits名单中,大家更熟悉的应该是打击乐手刘效松和贝斯手刘君利,前者可以在各种大型演唱会看到、后者则为田震写出了名曲《野花》。键盘手兼古筝手王勇、鼓手马禾,在《解决》专辑之后都和崔健分道扬镳,坊间也有过他们与崔健发生利益纠葛的传闻,比如那首著名的《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儿野》的署名问题。后来从某部访谈纪录片中对王勇的采访,大概能够看出他对崔健的态度。

《解决》当中令人意外的是竟然还收录了经典老歌《南泥湾》。在专辑整体氛围没有那么“旋律化”的框架之下,这样一首歌真的就像一个“灰色中的红点”,格外的显眼。有趣的是,崔健的首本名曲,被徐小凤翻唱成了粤语版《真爱又如何》;徐小凤也唱过《南泥湾》的粤语版,《重逢》。当时还没有所谓的“中国风摇滚”这一说法,摇滚不应仅限于形式,更多时候反而是一种精神。中国摇滚《像一把刀子》一样,牢牢地扎根在这片土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