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江湖拳师

江湖拳师专指那些以走江湖卖艺为生的拳师,又称“扁利子”或“边爪子”。江湖拳师又分两类:一类只凭卖艺挣钱,叫“清挂子”;另一类除打拳卖艺之外,还兼带卖膏药、卖大力丸,人称“挑将汉”。

江湖拳师在武林中地位较低,远不如镖师、护院那样受人尊重。他们大多漂泊四方,凭武功和嘴巴混饭吃,同各级官僚豪门大户没有什么来往,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没后台。他们背井离乡,常受当地官府和地痞恶棍的欺侮,收人微薄且不固定。他们卖艺糊口,但他们的武艺中有不少是“腥挂子”,中看不中用,只能蒙骗外行人,这是他们常被武林中人轻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武林中常把那些华而不实的拳路称为“江湖拳师的玩意儿”,其实江湖拳师中练过“尖挂子”(真功夫)的也不少几手绝活儿。在民国时期,北京天桥张玉山的弹弓、和尚马万宝的飞钹,天津三不管地界的高凤山的弹弓、高大楞的单刀和七节鞭,开封相国寺沈少三的跤、马华亭的弹弓等等都名噪一时。他们大多兼行医、买药(膏药,大力丸),但武功却一点也不含糊。

江湖拳师来去自由,无牵无挂,不像镖师、护院那样受雇于人,所以江湖拳师可以说是武林中的自由职业者。他们中有少数人兼开诊所、药铺,小有资产,平时就在铺前空地上卖艺,兼有作广告的性质。像北京张玉山的二儿子张宝忠就开有一家药铺,叫“金鉴堂”,以弹弓为记,药铺北边就是他的“圈子”(卖艺场)。张宝忠的弹弓是祖传,他的拳、鞭、大刀、摔跤也都有一定水准。马华亭也在开封相国寺内开有药铺,铺前就是他的卖艺场。马华亭练少林功夫,世代习武。这些人是江湖拳师中的佼佼者,他们略有资产,生活稳定,不必长年在外奔波,免受风霜雨雪之苦。他们多年定居一处,只要在地方上维持住人缘,就可以免去不少麻烦。他们是江湖拳师中比较幸运的一群,但在江湖拳师中所占比例很小,绝大多数江湖拳师还是以漂泊为生。

干江湖拳师这一行,除了会拳脚刀枪以外,还有两个特点:一是体态魁伟,相貌威武,这样一上场就能“真压点儿”(镇得住人),即便武艺不怎么样,光凭这副长相就能唬人几分;二是能说会道,会使“嘴把式”,江湖上叫“钢口”。江湖拳师光有武艺和相貌还不行,还必须熟谙卖艺的“钢口”,只有这样才能赚来钱。

江湖拳师卖艺赚钱的过程大体如下。

预先“打地”(租场子)。从前各地市场上都有一种“摆地人”,他们将地皮租好,准备些桌凳。卖艺的再从摆地人手里租来场子、桌凳,每天挣来的钱同摆地人“二八下账”,即艺人得八,摆地人得二。打地一定要找热闹的地方,这里来往人多,容易赚钱。如果租不到好场子,再卖力气也是枉然。所以江湖人常说:“生意不得地,当时就受气。”

打好地以后,就是“圆粘子”(吸引观众)。卖艺人租妥场子,拣游人最多的时候,师徒几个扛着刀枪把子来到场内,支好刀枪架儿,先大嚷大叫一阵,吸引人围过来看,然后演练几路“小套子活儿”(简单拳路),引住观众不走。等到观众围得多了,他们才练出空手夺刀、单刀进枪一类比较精彩热闹的功夫。凡是会“尖挂子”的,这时也都要表演几手真功夫。

接着就该使“拴马桩儿”(用话将观众稳住不走)、耍“钢口”(嘴把式)了。当观众看得正起劲的时候,卖艺人突然停下来,说要表演一手特别功夫,把观众的胃口吊得更高,引得观众更舍不得走,这就叫使“拴马桩儿”。像从前北京天桥的张玉山打弹弓,他先在场内竖根竹竿,上面悬一面小铜锣,他手持弹弓,无论横打、竖打、正打、反打、蹲着打、趴着打、仰面朝天躺着打,都能把弹丸射在小铜锣上。人们听见小铜锣当当直响,都围过来看热闹。他瞧着场子上人围严了,就往案子上放把瓷茶壶,壶嘴上平放一枚铜钱,铜钱上放个泥弹丸,然后一弹弓打去,把壶嘴上的弹丸击飞,而铜钱不动,壶嘴无损。这一手功夫当然能吸引不少人。然后他就开始耍“钢口”,向观众说:“我今天练回弹打弹。什么叫弹打弹呢?众位瞧着,我用弹弓往天空上打出个弹儿,不等它回落,我跟着再打出个弹儿,能追上先出去的弹儿让后出的弹儿打碎前出的弹儿。我要打好了,大家给我喝个好儿。说练就练,净练这手不算功夫,我还练……”说到这里,他却不练了,招惹得大家等着瞧他练这“弹打弹”。他把人稳住了,就开始卖药。等把钱挣得差不多了,张玉山也不食言,最后总要真的来一次弹打弹,而且总是百发百中,所以他的生意一直不错。

不过,也确有不少江湖拳师使了“拴马桩儿”,耍足了“钢口”,但他所说的什么“特别功夫”始终不见他练,他只要看钱挣得差不多了就收场,让观众白等半天。这种情况叫“扣腥”。倘若天天“扣腥”,观众就不信了,一到要钱的时候呼啦一下就走散了。清末民初时,河北武邑人孟继永在北京天桥卖艺,擅使“甩头一子”(绳镖)。他是镖师出身,他“圆粘子”的办法是先喊镖趟子,“合吾”、“合吾”地喊上一阵。把人引来以后,他边说边练,有板有眼,然后就使“拴马桩儿”,兜售膏药。等到膏药卖得差不多了,他也就收摊了,回回都是“扣腥”。江湖拳师卖艺,十有七八是以“扣腥”收场的。

江湖拳师在兜售膏药、大力丸时,总是把其效用吹得神乎其神,几乎是包治百病,其实都是“神仙口儿”(夸大其词),不过是治不了病,也坏不了事儿。其中也有能治病的,据说张宝忠家卖的药就有“回头点儿”(买过后再来买),可见并非都是骗人。

清挂子(只靠卖艺挣钱的江湖拳师)们要钱也有规矩。师徒几个把功夫练完,观众叫一声“好”,拳师们就把刀枪往场内一横,说道:“我们要钱了!”有些观众就往场里扔钱,这叫“头道杵”(“杵”即钱)。接着又叫个小孩拿着小笸箩或大茶碗,沿着场子向观众要钱,这叫“托边杵”。有时,拳师把一个小孩的四肢别在一根木棍上,再踏上一只脚,趁着观众可怜孩子时再要上一回钱,这叫“绝后杵”。等要完这回钱,观众也都差不多走完了。其实那孩子预先受过“夹磨”(训练),故意做出种种可怜的样子,好让观众掏腰包。这种连续要钱的,江湖上叫做“逼杵”,全看卖艺者的“钢口”如何。

江湖拳师演练的功夫中,“尖挂子”(真功失)也有,但毕竟是“腥挂子”(假功夫)居多,一些成名的江湖拳师往往是尖、腥两样都会,所以江湖上流传着“腥加尖,赛神仙”的行话。由此可见,从武功的总体水平上衡量,江湖拳师这一行要低于镖师和护院,他们的武功路数大多具有表演倾向和观赏价值,而实战功能稍差。

在中国的武术发展史上,江湖拳师产生过一定影响。他们走南闯北,活动范围极广,又是靠卖艺吃饭,所以在下层社会影响较大,对于武术的传播曾产生过较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职业的原因,江湖拳师最重视的是武术的观赏价值,使武术的发展趋于商品化和表演化,所以江湖拳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武术固有的技击功能,这种影响直到今天还存在着。

最好的鼓励就是点下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