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最浓的是搡年糕

腊月十一,除夕已不到20天,年味渐浓。改革开放以来,我在不少地方过过春节,亲历了各地的过年习俗,品尝到各种年味。让我说这年味,北方没有南方浓,城市没有农村讲究。其实,不用等到腊八,一脚踏进腊月,农村里就开始“杀鸡杀鸭杀白狗,搡糕裹粽做老酒”。其中,氛围热闹,年味浓郁的就是搡年糕。

记得搡年糕的工序:晚谷轧米后,先得用水浸泡至少三至一周,后凉干将米轧成粉待搡,根据自己的口味在晚米里要掺入糯米,一般以10:1。搡年糕以生产队为单位,队里的一户紧接着一户搡,而且搡年糕算出工,有工分的。搡年糕是个集体活,更是个技术活。技术性最强的是“打糕花”与“摞堆头”。

“打糕花”,即把米粉倒入蒸桶里蒸,这蒸桶是无底无盖的,底部有个十字,用竹垫底,蒲草垫垫上面将米粉倒入,这诀巧在水份的多少,什么时候出蒸,全凭打糕花者把控。糕花打湿了,年糕容易太软,又不好搡;糕花打干了,年糕会夹生又太硬,也不好搡。能将粉与水的拌和恰到好处,那就是打糕花者的本事。我三队年年的“上甑师傅”都是和林。

“摞堆头”专指,当蒸熟的糕花倒进一个石捣臼中后,先由一人用一个小捣杵使劲捶上一气,待糕花已碾成整体后就有两人或三人一起握住大捣杵使劲地搡,这捣杵落下,熟粉团凹进一个深深的坑,捣杵提起时,“摞堆头”师傅手沾凉水把石捣臼内的米糕翻面(米糕此时烫手、粘手)以免捣杵黏粉,又顺势把散开的粉团摞拢来,待到粉团成圆球,这捣杵搡在年糕上不见“起坑”时,说明年糕已搡好。这要求“摞堆头”师傅必须胆大心细,眼明手快,动作迅捷准确。

除此两项技术性特强的活我未曾上过手,其余的活我都做过。

将搡好的糕团置于长板桌子上,先有男人拼命地揉揑,搓成长条,再摘成一个一个糕团,然后才有排在长板桌两边的女人把糕团搓成糕条,再用年糕板压成年糕。这时,谁家的年糕,谁家的主人(常规是女主人)会迅速地把年糕整齐地排在一块块竹扁上,并不时地翻动,不然要粘牢的。最后,把逐渐变凉的年糕横四条竖四条的垒好,放进箩担中。在糕团出来时,有本事的人将糕团做成各种小物件,最多的是元宝,寿桃,猪头,小鸡,小狗等这时有小朋友,蘸上洋红的筷头在小物件上点上红的!

噢,还有轮到那家,谁家都会准备一碗咸菜和一汤碗白糖,供大家裹在糕团里吃!

如今,就是农村也见不到腊月初十后的搡年糕场景。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不论过年的景象如何变化,年味,永远不会变。这就是刻在国人骨子里的信仰,是关于团圆,关于幸福,关于新年的期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