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卷15卫灵公篇诗解2义礼逊信但求诸己群而不党不欲勿施
《论语》卷15卫灵公篇诗解2义礼逊信但求诸己群而不党不欲勿施
题文诗:
颜渊也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
,服周之冕,乐则韶舞.禁放郑声,远侫之人.
郑声也淫,侫人也殆.孔子之曰: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子曰已矣,吾未之见,其好德如,
好色者也.孔子乃曰:臧文仲其,窃位者欤,
知柳下惠,虽遭三黜,不去故国,虽荣三公,
不易其介,其至贤而,不与立也.孔子是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子曰不曰,
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群居终日,
言不及义,好行小慧,子曰难教.子曰君子,
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
真君子哉.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
不己知也.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君子也者,但求诸己,小人也者,只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真君子不,
以言举人,以人废言.子贡问曰:有一言而,
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孔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
如有所誉,其有所试.诚哉斯民,三代所以,
直道而行.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也.
曰众恶之,吾必察焉;而众好之,亦必察焉.
【原文】
15.11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侫人。郑声淫,侫人殆。”
【注释】
1夏之时:夏代的历法,便于农业生产。
2殷之辂:辂,音lù,天子所乘的车。殷代的车是木制成,比较朴实。
3周之冕:周代的帽子。4韶舞:是舜时的舞乐,孔子认为是尽善尽美的。
5放:禁绝、排斥、抛弃的意思。6郑声:郑国的乐曲,孔子认为是淫声。
7远:远离。8殆:危险。
【译文】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韶》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能言善辩的人,郑国的乐曲浮靡不正派,侫人太危险。”
【评析】
这里仍讲为人处世的道理。夏代的历法有利于农业生产,殷代的车子朴实适用,周代的礼帽华美,《韶》乐优美动听,这是孔子理想的生活方式。涉及到礼的问题,他还是主张“复礼”,当然不是越古越好,而是有所选择。此外,还要禁绝靡靡之音,疏远侫人。
【原文】
15.1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原文】
15.1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完了,我从来没有见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原文】
15.14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注释】
1窃位:身居官位而不称职。
2柳下惠:春秋中期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又名禽,他受封的地名是柳下,惠是他的私谥,所以,人称其为柳下惠。虽遭三黜,不去故国;虽荣三公,不易其介。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窃居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举荐他一起做官。”
【原文】
15.1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评析】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事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们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
【原文】
15.16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1如之何:怎么办的意思。2末:这里指没有办法。
【译文】
孔子说:“从来遇事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原文】
15.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
孔子说:“整天聚在一块,说的都达不到义的标准,专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原文】
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原文】
15.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原文】
15.20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注释】
没世:死亡之后。
【译文】
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原文】
15.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原文】
15.2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注释】
矜:音jīn,庄重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原文】
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评析】
从18章到23章,这6章基本上全都是讲君子的所作所为以及与小人的不同。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他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传名于后世;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原文】
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评析】
“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原文】
15.25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译文】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的,必须是曾经考验过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原文】
15.26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注释】
1阙文:史官记史,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便缺而不记,这叫做阙文。
2有马者借人乘之:有人认为此句系错出,另有一种解释为: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而靠别人训练。本书依从后者。
【译文】
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先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没有了罢。”
【原文】
15.27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评析】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的确,这句话包含有智慧的因素,尤其对于那些有志于修养大丈夫人格的人来说,此句话是至关重要的。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原文】
15.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评析】
这一段讲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孔子决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以众人之是非标准决定自己的是非判断,而要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经过自己理性的判断,然后再作出结论。二是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们心目中,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孔子必定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