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争中创新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货币斗争
山东抗日根据地在坚持对敌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同时,也展开了有声有色的经济斗争,特别是在货币与贸易斗争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山东根据地发行的抗币主要是北海银行币,北海银行成立于1938年,在抗战时期发行的纸币面额有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25元、50元、100元、200元等多种,一开始作为国民政府法币的辅币进行流通。
日军最初允许法币在占领区流通,因其可以收集法币向英、美银行兑换英镑、美元,所以法币的币值比较稳定。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的英、美银行被日本没收,法币不再具有兑换外汇的功能,日军就开始排挤法币,一方面在敌占区大发伪币,一方面把法币驱逐到国民党占领区和抗日根据地。法币的大量流入,造成法币币值猛跌,根据地物资被廉价抢购,必需品输入受挫,同时造成物价飞涨,市场混乱,给经济发展与保障供给带来严重困难。为此,山东根据地于1942年实行法币贬值的政策,用行政手段压低法币对抗币的比价。5月29日,宣布以北海币作为根据地的本位币,自7月1日起,所有军政民间之来往账目,借约契据,一律以北海币计算。然而,由于对货币和物价规律了解不够,这一次的货币斗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法币可以在全国流通,而抗币只能在根据地流通,人民愿意收藏法币,造成黑市上的法币反而对抗币升值。
北海银行工作车间一角
正在这时,原新四军教导总队训练处副处长、经济学家薛暮桥在赴延安途中,于1943年2月到达山东根据地,在根据地领导朱瑞、罗荣桓等挽留下,留在山东根据地从事对敌货币斗争。薛暮桥与财政厅长艾楚南、北海银行行长洒海秋反复讨论,大胆地提出了驱逐法币的办法,为根据地领导接受。1943年6月初,山东根据地宣布,自7月1日起停止使用法币,动员人民把法币兑换成抗币,或到敌占区换回物资。同时加强边境缉私,查禁法币黑市交易,设立经常性的兑换所,商人凭政府出具的证明可兑换法币,以利于正当输出入贸易。消息公布之后,法币币值立即大跌,到年底时与抗币的比值已是6:1。这一措施使根据地换回了大量物资,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还提升了保持抗币币值与物价稳定的能力。
薛暮桥
驱逐法币后不久,由于抗币的流通数量不足,未能完全满足市场流通的需要,物价从稳定趋向下落,加上进入秋冬季节,农民急于出售农产品,物价跌落更甚,使农民和商店、合作社都遭到损失。当时的许多政府干部对此认识不够,把物价下跌视为好事,未加干预。薛暮桥指出物价上升是坏事,大幅下跌也是坏事,于是报告山东分局应当增加抗币发行量,大量收购农产品,制止物价下落。分局采纳了这一建议,指示北海银行增发抗币,并让10月份成立的工商局收购农产品。但因根据地的抗币印刷能力不足,新成立的工商局也力量薄弱,错过了秋冬季节大量收购农产品的时机,年末物价比年中时下降了一半。而1944年春荒时期,政府手里又没有物资来回笼货币,物价又上涨到原来的水平甚至略高。
为了保持物价稳定,山东根据地决定加强工商局的工作能力,使其能够吞吐物资,稳定物价,并决定将银行发行货币的一半交给工商局进行工作。根据物价的涨落,工商局随时吞吐物资,调节货币流通数量,以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由于根据地主要在农村,货币发行具有季节性,秋冬增发抗币,大量收购农产品,春荒时则抛售农产品,回笼抗币。抗币的发行用粮食、棉花、棉布、花生等物资作为准备金,而没有用黄金、白银、外汇作准备金,这是对当时经济理论的一个突破。
由于符合经济规律与现实情况,贸易管理措施得当,在随后的几年里,根据地的币值与物价保持了长期稳定,而法币与伪币则猛烈跌价。1943年5月,1元法币可兑换1元抗币,至1945年5月则只能兑0.05元抗币,同一时期伪币也从兑抗币1.5元跌到0.1元,根据地的货币斗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不但防止了物资外流,而且把几亿元法币、伪币排挤出山东根据地,换回了同等价值的物资,极大地改善了抗日军民的物资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