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五代墓出土开元通宝钱初析
2009年10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洛阳市洛南新区龙盛安置小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座五代时期的墓葬。
这座墓葬除出土有铜印章、铜镜、石砚、白瓷碗、陶罐等文物外,还出土了64枚铜钱,这64枚铜钱全部为开元通宝钱,其中早期18枚,中期27枚,晚期16枚(表一)。这座墓葬出土的铜钱数量较多,版别丰富,这在洛阳以往的考古发掘的唐代和五代时期的墓葬中是不多见的。现将这64枚开元通宝铜钱在以往分期的研究成果①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分型分式的研究分析。
开元通宝钱的分期 |
唐代早期 |
唐代中期 |
唐代晚期 |
总量 |
数量 |
18 |
27 |
19 |
64 |
百分比 |
28% |
42% |
30% |
100% |
表一
1,唐代早期
共计18枚。早期的型制特征是:光背,钱文深峻清晰(尤以A型钱表现最为明显),轮廓十分规整,铜质纯净,铸造精良。面文“开元通宝”四字,为给事中欧阳询制词及书。“开”字笔划虽多,但疏密匀称,“门”内“井”字为升“井”;“元”字首划为一短横,次划长横左挑;“通”字三笔不相连,呈三撇状;甬字头开口较大;“宝”字贝部外框呈圆折或方折,内二横居中且较短,不接两竖笔。这18枚开元通宝可分两A、B两型,占比28%(表一)。
A型,武德开元,17枚。总重58.43g,均重3.43g。钱径基本一致,都在25mm,穿径5-7,郭宽2mm。标本重3.55g,钱径25,穿径7,外郭宽2mm。武德开元在唐代早期的多座纪年墓中都有发现②。
B型,小径开元,1枚。重2.72g。钱径23,穿径7,郭宽2mm。B型钱钱文和A型相近,只是钱径较小,重量较轻,钱文不如A型清晰,制作也没A型精良。此型钱在纪年墓中也多有发现,徐殿魁先生认为其可能为高宗武则天时期的民间私铸钱③。
此墓中唐代早期开元通宝共18枚,其中官铸的A型武德开元17枚,占比93.4%之多;私铸的B型小径开元钱仅1枚,占比6.6%。这说明唐代早期流通钱以官铸钱为主,私铸钱相对较少。
2,唐代中期
共计27枚。此期开元通宝总体特点:官铸钱做工精良,铜质优秀;面文初期欧阳询之书风也在发生变化。开元通宝四字笔画逐渐变得疏朗,字体由早期的八分及隶体向隶含楷书之书体逐渐转变。“开”字门内“井”部居中,且“井”两竖笔与内郭紧密相连;“元”字首画加长,次画直,有左挑、右挑;“甬”字头部由开口较大向平口演变,“走”部由顿折状向连续拐折状变化;“宝”字“贝”内两横加长逐渐与左右两竖笔相接,“尔”下的三竖笔也变得越来越长。这种书法风格的演变表现在开元通宝这四个字钱文上的变化则是一个由局部变化到最后定型的过程。这一点从同是中期的开元通宝钱的钱文上一些细微的不同我们不难发现。本期的私铸钱的钱文多仿官铸钱。这27枚开元通宝钱可分A、B、C、D、E、F、G七型,占总数的百分比为42%(表一)。
A型月痕开元,14枚。可分三式。Ⅰ式和Ⅱ式为背上仰月,共13枚;Ⅲ式背下斜俯月1枚。都有内、外郭,“元”字左挑。占唐代中期开元的比例为51.8%。
A型Ⅰ式、Ⅱ式背上月,13枚。总重47.29g,均重3.64g,占比为48%。从钱径大小来看又可分出钱径25.5和25mm两种;其中钱径25.5mm的钱七枚,25mm的钱六枚;穿径基本都在6-7mm这个范围内。AⅠ式,6枚,占比22.2%。标本重4.18g。钱径25,穿径7,郭宽2mm。AⅡ式,7枚,占比25.8%。标本重3.61g。钱径25,穿径7,郭径2mm。AⅠ式和AⅡ式同为中期A型开元钱,但是在字型特征上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如“通”的“走”之部AⅠ式的“走”之部呈似连非连的拐折状,而AⅡ式则呈完全相连的拐折状;“宝”之贝部AⅠ式的两横相比AⅡ式较短且和两竖笔有些部分不相连接,而AⅡ式的两横笔和两竖笔则完全连接。从字型特征来看:AⅠ式受武德开元影响还在,而AⅡ式则基本上完全脱离了武德开元钱的欧阳询字体的风格,形成自己的特点。因此分析:同为唐代中期的AⅠ式应比AⅡ式稍早。这两型月痕开元在唐代纪年墓中出土较多④。
A型Ⅲ式背下斜月,1枚。月在内郭下部,斜俯月。重4.15g,占比3.7%。钱径25,穿径7,郭宽2mm。
B型光背开元,5枚。总重17.65g,均重3.53g,此5枚钱币大小形制一致,占比18.5%。标本重3.58g,钱径25,穿径7,郭宽2mm。“元”字左挑,背部光素。
C型小径开元,2枚。可分两式。C型Ⅰ式,重2.46g,占比3.7%。背月,月在内郭上为仰月,“元”字左挑。这种铜钱重量较轻,钱径轻小,该型钱仿A型背有月痕开元钱的特征。钱径23,穿径7,郭宽2 mm。C型Ⅱ式,1枚,重1.96g。占比3.7%。钱径22,穿径7.5,郭宽1.5mm。面文和Ⅰ式一样只是背部光素无月痕。钱径较小,重量较轻,钱文也较清晰。该型钱仿B型光背开元钱的特征。这两枚开元钱都应为唐代中期私铸钱。
D型仿光背开元,1枚。重2.78g,占比3.7%。钱径24,穿径7,郭宽2mm。“元”字左挑,背部素面。和B型钱差别就是钱径稍小(比C型小径开元又稍大,故没有归入小径开元之列,单独列为一型),重量较轻,也应为私铸钱。
F型星月开元,1枚。占比3.7%。背一星一月,重3.98g。钱径25,穿径7,郭宽2mm。有内、外郭;背上一星一月,月在内郭上面为仰月,星在内郭的左面。该铜钱铜质较好,制作也比较规整。
G型右挑“元”,1枚。占比3.7%。“元”字第二笔右挑。重3.49g。钱径2.45,穿径6,郭宽2mm。
E型星纹开元,3枚。占比11.1%。可分三式。Ⅰ式面四星,Ⅱ式面一星,Ⅲ式背一星。
E型Ⅰ式,面四星,1枚。占比3.7%,重2.96g。钱径23,穿径7mm。正面郭宽2,背面内、外郭都较宽、最宽达3mm。该钱铜质较差,制作也不十分规整,重量也较轻。应为私铸钱。
E型Ⅱ式,面一星,1枚。占比3.7%。重3.95g。钱径25,穿径6.5,郭宽2mm。一星在通、元两字之间钱面的右下方。
E型Ⅲ式,背一星,1枚。占比3.7%。重4.02g。钱径24.5,穿径6,郭宽2mm。从钱的重量和铜质来看此钱仍应为官铸钱,只是有一点错范现象。
唐代中期以流行A型月痕开元为主,其所占中期开元的比例达51.8%,达一半以上。次之是B型光背开元,其占比也达18.5%之多。这两种型制的开元钱是唐代中期开元钱的主流,其它的类型的开元钱占比不到百分之三十。通过对钱径、钱文、钱质,做工等几个方面的综合分析:中期官铸钱为A型、B型、E型Ⅱ式、E型Ⅲ式、F型、G型,总数为23枚,占比达85%;中期私铸钱4枚,占比接近15%。唐代早期私铸钱占唐代早期钱的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七,而到了唐代中期其比例高达百分之十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唐代中期私铸钱的比例已经是早期一倍之多。这说明中央官府对民间铸钱的控制能力慢慢地减弱,同时也说明中央集权的唐代政府也在一步一步走向衰败。还有一点必须在这里说明这座墓葬出土的占唐代中期钱第二多的B型光背开元在《唐代开元通宝的主要品类和分期》⑤这篇文章和《洛阳泉志》⑥这部书中都没有提到。但是,在《唐东都西苑遗址区开元通宝钱窖藏清理简报》⑦出土有905枚B型无记号钱和此型开元钱一致。通过对唐代中期开元钱的数量对比研究,我们知道:唐代中期B型光背开元无疑是唐代中期开元钱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类型。
3,唐代晚期
共19枚。这期钱文特征多模仿早期、中期的钱文特点。但文字浮浅漫漶,仅少数钱文较清晰。铸工相对都比较差,钱径较小,重量较轻。内、外郭不明显,有的甚至光背。背部光素的较多,有的铸有月纹。错范,砂眼较多。总之,这座墓葬的晚期开元钱的质量低劣保存状况不是很好,从而不难看出私铸钱越来越多的趋势。这19枚开元通宝钱可分A、B型,占比30%(表一)。
A型背月开元,3枚。可分两式,总重9.80,均重3.26。A型Ⅰ式对月开元,2枚。两月相对、铸于内郭之上下,上为仰月,下为俯月。标本重3.46g。钱径23,穿径7,郭宽1mm。钱文较模糊,做工较差。A型Ⅱ式背俯月开元,1枚。月纹铸于内郭下面,为下俯月。重3.02g。钱径23,穿径7,郭宽1mm。钱文模糊,锈蚀严重。
B型小径开元,16枚。该型开元钱多断裂、锈蚀,磨损不能反映其本的的重量特征,这里不再计其总重量和均重。B型Ⅰ式,标本重2.31g。钱径22.5,穿径5.5,郭宽1mm。背内、外郭较平,有错范现象。B型Ⅱ式,标本重3.31g。钱径22.5,穿径6.5,正面外郭比较模糊、宽约1mm。背光素,该钱钱文模糊不清,做工较差。
这座墓葬的唐代晚期钱不见会昌开元而以小径开元为主这与洛阳地区会昌开元钱的铸行时间较短应有关系。
五代时期的墓葬一般多承袭隋唐以来的葬俗,随葬铜钱的数量较少,但这座墓葬是一个例外;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铸造的钱币数量较少,甚至有的朝代就没有自己的年号钱。因此在以往的洛阳的考古发掘及发表的资料中很少见到五代时期的钱币就不难理解。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五代时期仍以唐代铸造的开元通宝钱作为其主要的流通货币。这座墓出土了包含有唐代早、中、晚三期的开元钱,通过早、中、晚三期官铸和私铸铜钱数量比例我们不难看出:到五代时期流通的开元通宝最多的是唐代中期的开元钱,其次是晚唐期的开元钱,最后是初唐期的开元钱。通过对早、中两期的官私铸钱数量的对比可以看出:官铸货币的钱文模式在唐代的早、中期应一直都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私铸钱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它反映了唐朝中央政权的逐渐衰弱的过程。唐代晚期钱由于官私铸钱的区别不是很大,其比例无法搞清,但是私铸钱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应是一个必然的现象。通过对这座五代墓葬的开元通宝钱的型式分析:我们知道这座墓葬出土的开元通宝钱的型式是非常丰富的,早期分两型、中期分七型八式、晚期分两型四式。占唐代中期开元钱第二多的B型光背开元在以往的的墓葬材料中发现较少,但在唐代开元通宝的窖藏坑中发现的数量不少。唐代中期B型光背开元和D型仿光背开元钱的发现无疑丰富了在墓葬中出土的开元通宝钱版别类型。
(附记:本文的写作得到了霍宏伟博士、程永建教授的指导和帮助,拓片则由杨爱荣等同志完成。在此顺表谢意。)
注释:
①⑤徐殿魁:《唐代开元通宝的主要品类和分期》,《中国钱币》1992年3期。
②孝感地区博物馆、安陆县博物馆:《安陆王子山唐吴王妃杨氏墓》,《文物》1985年2期。此墓为太宗贞观十一年墓出土此型6枚开元通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杏园村唐墓》,科学出版社,2001年。此书中的埋葬于武则天长寿三年的李守一墓出土此型开元通宝10枚:神龙二年的宋祯墓出土10枚,宋祜墓出土9枚。出土此此型开元的纪年墓还有高宗麟德元年陕西乾县郑仁泰墓;中宗神龙二年陕西圪县永泰公主墓等等不一一列举。
③徐殿魁:《试论唐开元通宝的分期》,《考古》1991年6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郊区隋唐墓》,科学出版社,1966年;此书中的景龙二年郭恒墓出土6枚。
④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唐代张九龄墓发掘简报》,《文物》1961年6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杏园村唐墓》,科学出版社,2001年。此书中的玄宗天宝四年的崔悦墓出土10枚;天宝十三年的郑夫人墓出土一枚;代宗大历十三年的郑询墓出土7枚。
⑥ 范振安、霍宏伟著:《洛阳泉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⑦俞凉亘:《唐东都西苑遗址区开元通宝钱窖藏清理简报》,《中国钱币》2001年1期。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