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章上的造币与造币厂(下)

相比大英帝国的皇家造币厂,在1328年由匈牙利国王卡罗尔·罗伯特(即查理一世)设立的克雷姆尼察(Kremnica)造币厂,虽然号称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制造钱币造币厂之一,它的纪念章就显得比较低调内敛。这枚由克雷姆尼察造币厂战后新生代雕刻家拉迪斯拉夫·波帝(Ladislav Bódi 1944 -)为庆祝设厂造币650周年制作的纪念铜章,其设计的主线还是克雷姆尼察小城的建筑景观,辅以造币图例,厂铭厂标,太阳图腾和盾形城徽,突出了克雷姆尼察就是一个造币之城的历史。

而下面这枚章同样出自捷克斯洛伐克亚克雷姆尼察造币厂。从表面上看不出任何与造币相关的元素,章上的图案似乎反映的只是一个欧洲乡下小镇。但是对斯洛伐克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克雷姆尼察这个小镇在世界造币史上的地位,而也正是造币成就了克雷姆尼察小镇的发展史。

如果您有机会去克雷姆尼察参观,不妨延续行程驱车西进约三小时去造访另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造币厂,这就是奥地利维也纳国家造币厂。尽管奥地利的造币史可以追溯至八百年前,造币厂也经历了多次搬迁,但最有影响力也是连续稳定的还是始建于1834年的维也纳国家造币厂(Hauptmünzamt Wien)。铜章的正面展示的就是该造币厂当年的主建筑,也是迄今仍在使用的奥地利造币厂(Münze Österreich)的总部。铜章的反面反映的是一名操作女工在压印硬币的场景。整个铜章精雕细刻,着实展现了雕刻师理查德·普拉赫特(Richard Placht 1880-1962)的扎实功力。根据笔者从维也纳造币厂直接查询的回复,这枚铜章是1920年代开始设计制造的,但到1990年才停止生产,而章面上的压印机一直到1970年代后期还在使用。其实中国现代银币的收藏研究者们对于理查德·普拉赫特应该不会太陌生,他与中国的机制币还是有些渊源的,出自普拉赫特之手且有案可查的便有民国十六年孙中山像陵墓壹圆银样币和民国十八年奥地利版孙中山像背三帆壹圆银样币。

荷兰皇家造币厂(Koninklijke Nederlandse Munt)并不设在首都阿姆斯特丹,而是设在古城乌得勒支。作为自1807年以来荷兰王国唯一的造币机构,虽经不同统治者治下的改名与搬迁,荷兰的国家造币厂从1911年迁入新建落成的乌得勒支造币大楼后就一直在原址至今。这栋大楼也就成为了荷兰皇家造币厂的标志性建筑。这枚由G. Agterberg雕刻的单面六边形铜章就是1936年为纪念这一新造币大楼落成25周年而铸制发行的。铜章的正面是坐落在古运河边的造币大楼的全景,楼后正在冒烟的烟囱显示造币生产正在进行之中。楼上正中是荷兰王国的狮子盾徽,左右两侧分别注明1911和1936. 大楼的下方是该纪念章的主题文字描述,两边分别有金属精炼熔炉和坯饼冲压设备。值得特别提出的是,2011年是这座造币大楼落成开业100周年的庆典。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荷兰皇家造币厂发行了一套金银币,其中的5欧元银币因创造性的使用了二维码设计而荣获2013年克劳斯世界硬币大奖赛“最佳硬币”年度大奖及年度“最佳创意币奖”。

德国汉堡造币厂(Hamburgische Münze)是德国的五个国有造币厂中资历最老的造币厂,其首枚币的生产可以追溯至834年。但是,为何这枚百年庆典纪念小章把汉堡造币厂的建厂日定为1875年呢?自从1842年一把大火把原有的造币厂夷为平地后,一直到1875年新厂落成汉堡城才重新开始造币生产。这个造币厂就成为当时的德国王朝属下的第九个造币厂,也因如此,其造币厂标也是古德语字母中的第九个字母J来标识。从1875年,所有出自汉堡造币厂的硬币就都打上J符以表明与其他造币厂的区别。这枚章也是如此,正反两面都注有J符。但是,无论是章面上的文字表述还是图案设计,几乎显示不出任何这个百年造币厂的历史痕迹,更谈不上对其成就的纪念和褒扬。这或许也反映了德国人正视与反思历史的一种态度。

位于德国慕尼黑的巴伐利亚造币厂(Bayerisches Hauptmünzamt)设立于1158年,也是一间有着悠久兴衰历史的造币老厂。由于造币初期银币的成色不足,以次充好,最后激起公愤,结果在十三世纪末期造币厂被抗议民众损毁,连厂长都赔上了性命。后来又几度迁移,复经战火,但如今的巴伐利亚造币厂显然没有为历史包袱所累,其造币工艺与币品质量都已在同行业的前列。其现有的造币大楼是于1983年10月2日奠基开建的,一年以后的10月18日大楼封顶,至1986年7月16日正式剪彩开业。这枚纪念章就是为该造币大楼的封顶庆典而发行的。章的正面是接近完工的造币大楼,上有巴伐利亚造币厂德文字样,下有封顶庆典日期。 章的背面则是双狮扶盾的巴伐利亚造币厂符标。

德国斯图加特造币厂为纪念600周年的造币史,制作了一枚小铜章。铜章的正面是带有符腾堡伯爵家族盾形纹章的骑马武士,背面则是反映造币厂初期制币的锤打工艺。

位于华沙的波兰国家造币厂已有250年的历史,而波兰人对币章的收藏也是有历史传统的。波兰联邦的最后一任国王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波尼亚托夫斯基(Stanisław August Poniatowski 1732-1798)就是一位狂热的艺术品包括币章的收藏者,特别在王宫内辟有币章收藏室。正是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可惜的是在奥古斯特二世国王死后,波兰被瓜分,他的一万六千多枚币章也流落异乡。而波兰王宫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毁于战火。重建后并于1981年开放的波兰王宫也各方收集藏品重建了币章藏品室(Gabinet Numizmatyczny)。下面这枚铜章就是为纪念波兰王宫币章藏品室的重建并正式对公众开放而由波兰国家造币厂于1985年铸制发行的。这枚铜章是由雕塑家Hanna Roszkiewicz设计,正面标明纪念主题文字并由波兰古币图案环绕,反面则有波兰的末代国王也是国家造币厂的创始人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波尼亚托夫斯基的王冠和姓名缩写及不同时期的国王图像。该枚铜章共发行3000枚。

上文提到波兰的末代国王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波尼亚托夫斯基死后,他的币章藏品流落异乡。这异乡就包括离华沙并不太远的基辅。事实上,这些币章中的大部分都重新在乌克兰的国家历史博物馆安家落户了。不同于其它国家,乌克兰的自身印钞造币史相当短暂,是在前苏联解体之后经过一段时间过度准备后才开始独立进行的。乌克兰国家银行是1991年按照国家议会通过的决议依法成立的,而属于国家银行的印钞造币厂(The Bank-note and Mint Court of National Bank of Ukraine)是在1994年3月开始运作的,但是其造币生产则是到1998年4月才开始进行的。下图这枚铜章就是其造币厂为了纪念开工生产硬币十周年而铸制发行的,发行量为2000枚。章的正面是乌克兰的国土全图,其中包含有当时尚未分离出去的克里米亚及乌东部地区,还有乌国家银行的符标。周边一圈乌克兰文的大意是“国家的特征之一就是拥有印钞造币的权利”。章的反面是乌克兰流通硬币从一戈比到一格里夫纳不同面值的叠币图案,并有造币厂10 年的字样。章的边沿还有滚字(ЬАНКНОТНО - МОНЕТНИИ АВІР НЬУ),注明为乌克兰国家银行印钞造币厂。

前苏联为庆祝列宁格勒造币厂,也就是圣彼得堡造币厂设立250周年也发行了纪念铜章。章的正面是造币厂的大楼,背面展示了造币厂历年来生产的币章选样。有趣的是,图案中的章竟比币还要多,不仅有形态各异的纪念章,而且有勋章。事实上,世界上几乎各大造币厂除造币外,都有造章包括勋章的职能。值得一提的是,圣彼得堡造币厂制作的第一枚章是1725年为纪念彼得大帝逝世发行的银章。

日本的造币,同其它东亚及东南亚各国一样,在历史上一直是师从中国的浇铸成型工艺的。这种情形直到十九世纪中叶受明治维新、脱亚入欧的影响,日本人接受了西方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才得以改变。1871年4月4日大阪造币厂的开业就标志着日本开启了运用西方机械设施铸制金属硬币的时代。下图日本造币局制作的礼品章,其正面图案是以大阪造币厂为中心的城市俯瞰全景,背面图案则采用了1975年大阪造币厂为首届东京国际钱币节所制作的纪念章的叠币图。有趣的是,除了币章制造,大阪造币厂还广为人知的是作为每年春天日本绝佳的赏樱之地。

中国的机制币史当是始于1889年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1837 – 1909)督建的广东钱局。尽管此后各省见有利可图,纷纷仿效,以至于造币厂局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只有1898年投产位于沈阳的原奉天机器局和1933年开铸位于上海的原中央造币厂尚能完成机制铸币工艺的全套流程。这两个造币厂也就成了中国当代造币的主力。上海造币厂是民国九年(1920年)经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开始筹建的,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更名。1954年,该厂改由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管理局直属领导,成为生产人民币流通硬币的国营614厂。图30这枚由罗永辉,余敏设计雕刻的建厂三十周年铜章正面是上海造币厂的标志门面,背面是纪念币和流通币的叠币图。这枚章的正反两面对币章收藏者来说都有可探究之处。正面纪念主题表明1984年是建厂三十周年,正是相对于1954年开始生产人民币流通硬币而言。而随后于1990年又发行有建厂七十周年和2000年建厂八十周年的纪念铜章等,则是相对于造币厂的筹办日期而言。这就是为什么同一造币厂,却有了两个不同的相差达34年的建厂生日的缘由。该章的背面叠币图最为人乐道的是其中少见的多枚样币和疑似样币的图案。上海造币厂开铸七十周年纪念铜章也很有特色。正面展示了一台生产原模的缩刻机,背面则是开铸生产的上三鸟银币的套章及图案。

上海造币厂为第三系列钱币珍品章而发行的纪念铜章,正面是机,背面是币,恰如其分地展示了中国近代机制币的工艺特点与珍品范例。

泰国皇家造币厂为造币厂一百五十周年庆生制作发行的纪念章,与此前那枚出自捷克斯洛伐克克雷姆尼察(Kremnica)造币厂一样,从图案上似乎看不出与造币或造币厂相关的元素。但是该章所展示正是一百五十年来皇家造币厂多次搬迁不断发展的历史,包括从1860年草创于皇宫内的造币厂到2003年落成的现代化造币大楼。

位于墨西哥城的造币厂是由首任新西班牙总督安東尼奧·德·曼多撒(Antonio de Mendoza)于1535年设立的,也是美洲大陆上设立的首家造币厂。墨西哥国家造币厂为庆祝该厂生产硬币400周年(1536年 – 1936年)发行了一枚小银章。银章的一面是一台螺旋压力机,另一面则是一部蒸汽压力机。两种不同时期的压力机同时出现在一枚章上,还不多见。

墨西哥国家造币厂1985年为庆祝造币厂成立450周年,又发行了一枚铜钢双金属纪念章。章的正面是仿制的1536年首次生产的墨西哥双柱银币,并加盖1985年有西哥南部独立运动领导人天主教司铎何塞玛丽亚莫雷洛斯(José María Morelos)头像的一比索不锈钢币图案。章的背面则是墨西哥城造币厂历年来生产的硬币叠币图案以及造币厂的符标。

葡萄牙的造币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纪末期,其位于里斯本的造币厂(Casa da Moeda)其间也经过了多次搬迁。十六世纪中叶,它搬到了离里贝拉皇宫不太远的Calcetaria街。至1720它迁到了圣保罗街,在这里这个造币厂连续生产了二百多年,有一部分产出的银元也是从这里在清末民初年间流入到了中国。直到1941年,里斯本造币厂迁入位于安东尼奥·若泽·德·阿尔美达大街(Av. António José de Almeida)的现址, 也就是现今的葡萄牙国家印钞造币厂(Imprensa Nacional Casa da Moeda)即INCM的所在地。这枚由葡萄牙造币厂的著名币章雕刻师Marcelino Norte de Almeida(1906-1995)设计的铜章就是为纪念造币厂迁入现址35周年而铸制发行的。章的正面就是浮云之下新造币厂大楼的正面全图,底部标明“CASA DA MOEDA”. 章的反面上部有葡萄牙1910年第一共和国成立后次年所采用并沿用至今的盾徽,底部有象征和平的橄榄枝。据来自葡萄牙造币厂的反馈信息,此章原本作为礼物赠送给来访的贵宾,亦有意作为奖章颁发给资深的员工。章背面的留白处是为了镌刻获赠者的姓名而预留的。整枚铜章的设计简洁庄重,雕刻层次分明。值得一提的是,1952年6月澳门铸币首次面市流通,面额为5元和1元、5角、1角和5分等五种,其设计者也是Marcelino Norte de Almeida。

说起以色列的造币,恐怕不能不提以色列币章公司(Israel Coins and Medals Corporation), 即ICMC。这是一家成立于1958年的国有企业,专营非流通纪念币章和贵金属投资产品,在2008,该公司被化公为私,但仍保留以色列银行(Bank of Israel)也是以色列的中央银行代表国家所发行的纪念币章的经销权。下图这款铜章就是一例ICMC为纪念以色列贴现银行成立五十周年而发行的官方铜章。铜章的正面是该银行的创办人Leon Recanati (1890-1945)正面半身肖像,反面则有耶路撒冷,特拉维夫和纽约的城市标志楼群,以及该银行过去五十年间(1935至1985)曾流通过的硬币图样,辅以该银行的行标及英文和希伯来文的行名。铜章的边沿打有IGCMC字样及序号。该铜章由以色列著名的雕塑艺术家Eliezer Weishof (1938 - ?)设计,为位于特拉维夫的摩西·赫克特造币厂生产,共铸10968枚。不过需要指出,以色列所发行的官方币章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其它国家完成生产的。

早期造币厂的设立多多少少都与金矿银矿的发现与开采有些关联。南非1886年在约翰内斯堡附近的Witwatersrand发现金矿之后,当时的南非共和国总统保罗·克鲁格决定在比勒陀利亚(又名茨瓦内、茨瓦尼或茨瓦納)设立国家造币厂并发行本国的流通币。该造币厂于1892年开工,克鲁格总统为此埋下的奠基石至今尚在位于大教堂广场西北角的原址。1900年英国人占领比勒陀利亚之后,英币取代了本土币,造币厂也就停工歇业了。直到1923年,该造币厂变成了英国皇家造币厂的一个分支机构,重新生产英币。1941年南非政府接管造币厂并将之更名为南非造币厂(South African Mint)之后,才逐步逐步退出英币的生产与流通。1978年11月22日,南非造币厂在原址扩建的新楼竣工,为此特别发行一枚铜章以示志庆。铜章的正面是由A. L. Sutherland设计雕刻,展示的是造币厂的大楼,大楼的底部左侧有签名缩写ALS,大楼的下方注有南非文及英文的厂名。铜章的背面是由Lourens de Lange设计雕刻的,左侧为一图腾立柱,右侧注明有造币大楼的完工开业日期,底部有造币厂的符标,符标的下方是设计师的签名缩写LDL。不过,南非造币厂于1992年又搬了一次家,到了位于三图里恩(Gateway, Centurion)的现址。

巴西造币厂(Casa da Moeda do Brasil – CMB)的设立似乎也与金矿的发现与开采相关。探险家们于1693年在米纳斯吉拉斯州(Minas Gerais)发现大金矿后,当时在位的葡萄牙国王佩德罗二世(Dom Pedro II 1648 – 1706)就决定在巴伊亚州(Bahia)的首府萨尔瓦多(Salvador)设立造币厂,并于次年(1694)开工生产金币。后来造币厂几经搬迁,最终落户在了里约热内卢。尽管近期有传言称巴西政府有意出售包括造币厂在内的国有资产以缓解财政压力,长期以来巴西造币厂都是在巴西财政部的直接管辖之下的。1946年为了纪念巴西当时的财政部长Pedro Luís Correia e Castro (1881–1953)在上任之初造访巴西造币厂而铸制了一枚铜章。其正面是巴西造币厂的大楼侧影,下书葡文巴西联邦共和国造币厂。铜章的背面镌刻有该铜章的发行主题文字记述,“纪念财政部长Pedro Luís Correia e Castro到访造币厂”并表明年号1946,文字的两侧有橄榄枝图案. 尽管该铜章的设计雕刻者还不得而知,需要指出的是同年为巴西总统Eurico Gaspar Dutra将军(1883-1974)访问而发行的纪念铜章采用的是完全相同的正面图案,只是背面的文字和图案做了修正。

秘鲁中央储备银行下属的利马国家造币厂(Casa Nacional de Moneda)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造币厂,其设立可追溯至西班牙殖民时期。经过秘鲁总督多年的陈情,当时的西班牙菲利普二世国王于1565年8月21日恩准设立利马造币厂。这一天也就成了利马造币厂的诞生纪念日,尽管厂子开工造币的日子是在数年之后。2015年利马造币厂发行一套金银和白铜各一枚的纪念币,庆祝该厂诞生450周年,便是依此为据。自开铸之初,利马造币厂就几经波折,时开时停直到1683年才开始进入稳定的造币生产时期。而其后生产的十字双柱,地球双柱及人像双柱银币也有相当一部分流入了海上贸易活跃的中国沿海地区。下图所示这枚为纪念利马造币厂设立425周年庆典而发行的铜章正面所展示的就是该厂1683年迁入现址恢复生产时的标志性造币大楼。铜章的背面展示的是当时造币所用的螺旋压币机,并有西班牙文“425周年纪念”主题文字。另外,国人熟知的1921年秘鲁建国百年纪念章,正面图案有秘鲁太阳盾形国徽和中国(北洋政府)龙凤国徽,也是由旅秘华人出资利马造币厂铸制的。

结束语

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部分,造币工艺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得以进一步创新发展。不过,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跟随货币电子化、数字化甚至虚拟化的趋势,实物流通货币包括纸币和硬币都有可能在将来退出历史舞台,造币作为一个行业也有可能不复存在。但是,金属币章作为实物将世代永存,而本文所介绍的那些镌刻在币章上造币史也将世代永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币章收藏活动,实际上更多的是为了明天看不见的历史进行收藏和保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