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说话,是最难得的家风
过年了,从上班工作开始,春节七天就是一年当中和家人相处最长的假期。
想起上学时一个舍友,每年放假之前,其他同学很早就开始期待了,只有她是一副回家比考试还让人头疼的样子。
她曾倾诉说:“有的家让人想回;有的家让人想逃,不幸我是后者。”
她是在父母的吵闹声里长大的,小到一顿饭做咸了还是做淡了、孩子成绩退步到底是谁的责任,大到房子需不需要装修、有些钱需不需要花,两个人从来没有和风细雨地商量过,一直都是暴风雨似的,大吵一顿,一会儿又平息了。
小时候害怕,躲到自己房间、戴上耳机,后来发现吵架就是他们沟通的方式,怎么吵都不会离婚,她也就麻木了。
所以,高考的时候她顶着全家人的反对,从南方到北方上学,为的就是可以不经常回家。
一个家的氛围,是孩子最重要的性格底色,影响着他的情绪、未来的关系,甚至健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博士、著名中医罗大伦说:“我现在碰到越来越多孩子的问题,实际上都与孩子家里的氛围相关。”
一次,他在河南出差,一个老人带着18岁的孙子找他咨询。
这个孩子每天晚上都出汗,每隔二十几秒,身体就剧烈抽搐一下,看人的眼神发直,表情也很呆板,罗大伦判断:这是抽动秽语综合症。
他告诉奶奶:“这个病的发病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往往有三点:一是父母感情不好,老吵架、打架;二是家里婆媳关系不好,长期的张力会影响孩子;三是父母对孩子要求特别严。”
说完后,奶奶陷入了沉默。
了解后才知道,孩子的父母不在一起住,见面就吵架,但是不离婚,这个孩子从小都没有跟父母一起出去玩过。
两个人吵架之后就会把目光对准孩子,每个人都试图“拉拢”他,摸摸他说:“只有你跟我最亲,一定要争气。”
中医认为,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逆乱,都跟情绪失常相关。
家里长时间的冲突,伤了孩子的心,导致他气血异常,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就算没有特别激化的矛盾,我们也往往把最负面的情绪、最不好听的话,留给最亲密的人。
有人说,“我妈明明想说,天气冷多穿件衣服吧,但她非要说,穿这么点衣服像什么鬼样子,嘚瑟什么;明明想让我爸早点回家,少喝酒,她偏要说,下班就赶紧滚回来,喝死可没人管你。
知道她是刀子嘴豆腐心,可是我和爸爸的心,也确确实实地被刀子伤到了。”
一个家,也许每个人都很投入地经营生活,父母辛苦上班、打理家务,孩子好好读书,努力上进,但是一切的努力,往往毁在那些打击、讽刺、呵斥中。
针锋相对的吵闹也好,不言不语的冷战也罢,受伤害的不仅是父母之间的关系,更让夹在中间的孩子如履薄冰。
战火不断的家庭,往往有两个原因:一是夫妻二人本身在心智上还不成熟,再加上一个不成熟的孩子;二是成年人之间不会沟通。
因此,让一个家的氛围变好,需要从两个方面做出改变,一是父母的心智成长,二是父母的沟通方式。
《不成熟的父母》一书就指出:很多人虽然成了生理上的父母,但心理上依旧是孩子。
比如,一言不合就发脾气、生闷气;
总是说,“我吃的盐比你走过的桥都多,你就得听我的”;
如果家里有多个子女,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偏心;
这些,说明他们在情感上并不成熟。
这本书的作者琳赛·吉布森,是心理学博士,专门研究和解决不成熟父母问题,为拥有不成熟父母的成年人提供心理治疗,他对不成熟父母的破坏性本质和长远影响有深刻洞察。
他在书中提出,不成熟的父母有四种:驱动型、情绪型、消极型和拒绝型。
驱动型父母,总希望用自己的标准和希望来推动孩子的成长。
你只有长成他们希望的样子,才会满足他的心意。
情绪型父母,情绪特别容易崩溃,总需要别人来照顾他们的情绪。
《小欢喜》里的宋倩,是典型的情绪型妈妈。
孩子陪她看电影,她发现孩子已经跟同学看过一遍了,立刻大发雷霆,问孩子为什么要隐瞒她。
孩子活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有一点错误再去惹怒她。
苏大强是典型的消极型父母,总是做甩手掌柜,遇到难题就跑。
每次妻子和孩子发生冲突,他就躲去厕所,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
消极型父母的内心还住着一个小孩,他们不能扛事,需要有人替自己做主。
拒绝型父母的内心,就像有一道大铁门,孩子一靠近,他们就赶紧把门关上。
他们表情严肃,对孩子也没什么笑容。经常挂在嘴上的口头禅是:自己的事自己做,别老是想要求别人。
为了取悦不成熟的父母,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行为模式会严重扭曲。
这种伤害并不会止于童年,而是会延续到成年之后:他们可能会缺乏自信,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与和父母类似的人结婚,对下一代的教养也在无意识重复父母的模式。
如何判断自己或者父母在情感上是否成熟?
如何重建自己和父母、或者自己和孩子之间的情感模式?
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真实案例和实用方法,帮助童年受伤的成年人认清自己生活痛苦的源头,发现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重建自己的性格、关系和生活;也帮助为人父母者,审视自己的教养方法,学做更加成熟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