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风热药——蝉蜕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明目退翳,解痉。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惊风抽搐,破伤风。
来源
本品为蝉科昆虫黑蚱Cryptotym panapustulata Fabricius的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夏、秋二季收集,除去泥沙,晒干。
 

性状
本品略呈椭圆形而弯曲,长约3.5cm,宽约2cm。表面黄棕色,半透明,有光泽。头部有丝状触角1对,多已断落,复眼突出。额部先端突出,口吻发达,上唇宽短,下唇伸长成管状。胸部背面呈十字形裂开,裂口向内卷曲,脊背两旁具小翅2对;腹面有足3对,被黄棕色细毛。腹部钝圆,共9节。体轻,中空,易碎。气微,味淡。
备注
(1)用于外感风热、发热恶寒、咳嗽,以及风疹、皮肤瘙痒等症。蝉蜕有疏散风热作用,用于风热表症常配合薄荷等同用;对风疹瘙痒也有祛风止痒的功能。
(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蝉蜕透发而有清热作用,因其主要为疏风热,故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者居多,常与牛蒡子、薄荷同用;但如热盛疹出不畅,又可配紫草、连翘等应用。
(3)用于咽喉肿痛以及音哑等症。蝉蜕所治咽喉肿痛一般以外感风热引起者为宜,因其有疏风热、利咽喉作用,多与薄荷、牛蒡子、连翘、桔梗、甘草配合应用。至于治音哑,则以风邪郁肺、肺气失宣所引起者为宜,取其宣肺开音之功,常合桔梗、玉蝴蝶、胖大海等同用。
(4)用于目赤肿、翳膜遮睛。本品对风热引起的目赤、翳障,及麻疹后目生翳膜,有明目退翳作用,可配菊花、谷精草、白蒺藜等应用。
(5)用于破伤风、小儿惊风、夜啼等症。蝉蜕既能祛外风,又能息内风而定惊解痉,对破伤风出现四肢抽搐,可配全蝎等同用;对惊风、小儿夜啼出现惊痫不安,可配钩藤等同用。
复方
①治风温初起,风热新感,冬温袭肺,咳嗽:薄荷一钱五分,蝉退一钱(去足、翅),前胡一钱五分,淡豆豉四钱,瓜娄壳二钱,牛蒡子一钱五分。煎服。(《时病沦》辛凉解表法)
②治咳嗽,肺气壅滞不利:蝉壳(去土,微炒)、人参(去芦)、五味子各一两,陈皮、甘草(炙)各半两。共为细末。每服半钱,生姜汤下,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蝉壳汤)
③治感冒、咳嗽失音:蝉衣一钱,牛蒡子三钱,甘草一钱,桔梗一钱五分。煎汤服。(《现代实用中药》)
④治痘疮出不快:紫草、蝉蜕、木通、芍药、甘草(炙)各等分。每服二钱,水煎服。(《小儿痘疹方论》快透散)
⑤治风气客皮肤瘙痒不已:蝉蜕、薄荷叶等分。为末。酒调一钱匕,日三服。(《姚僧坦集验方》)
⑥治痘后发热发痒抓破:蝉退、地骨皮各一两。为末。每服二,三匙,白酒服二、三次。(《赤水玄珠》蝉花散)
⑦治惊痫热盛发搐:蝉壳(去土,炒)半两,人参(去芦)半两,黄芩一分,茯神一分,升麻一分,以上细末;牛黄一分(另研),天竺黄一钱(研),牡蛎一分(研)。上同匀细,每用半钱,煎荆芥、薄荷汤调服,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蝉壳散)
⑧治小儿天吊,头目仰视,痰塞内热:金牛儿,以浆水煮一日,晒干为末,每服一字,冷水调下。(《卫生易简方》)
⑨治小儿噤风,初生口噤不乳:蝉蜕二七枚,全蝎二七枚。为末,入轻粉末少许,乳汁调灌。(《全幼心鉴》)
⑩治小儿夜啼:蝉退二七枚,辰砂少许。为末,炼蜜丸,令儿吮。(《赤水玄珠》蝉退膏)或用蝉蜕四十九个,去前截,以后截研为末,分四次服,钩藤汤调下。
⑾治破伤风:蝉蜕(去土)不以多少。为细末。掺在疮口上,毒气自散。(《杨氏家藏方》追风散)
⑿治癍疮入眼或病后生翳障:蝉蜕(洗净,去土)、白菊花各等分。每服二钱,水一盏,入蜜少许煎,乳食后,量儿大小与之。(《小儿痘疹方论》蝉菊散)
⒀治内障:龙退(即蛇皮)、蝉退、凤凰退(鸟花鸡卵壳),人退、佛蜕(即蚕纸)。上等分,不以多少,一处同烧作灰,研为细末。每服一钱,热猪肝吃,不拘时侯,日进三服。(《眼科龙木论》五退散)
⒁治疔疮:蝉退壳、白僵蚕各等分。上为末,醋调涂四围,留疮口,俟根出稍长,然后拔根出,再用药涂疮。一方不用醋,用油调涂。(《圣惠方》蝉蜕散)或用蝉蜕炒为末,蜜水调服一钱,另以唾液调末,涂搽患处。
⒂治瘰疬:胡桃打开,掏出一半瓤,装满蝉蜕,外以黄土泥封妥,铁丝扎紧,置慢火上焙干,泥自脱落,再将胡桃研细面,用黄酒为引,开水冲服,每日早空心服一个,连服一百日。(《河北中医药集锦》)
⒃治聤耳出脓:蝉蜕半两(烧存性),麝香半钱(炒)。上为末,绵裹塞之,追出恶物。(《海上方》)
⒄治小儿阴肿:蝉蜕半两,煎水洗;仍服五苓散,即肿消痛止。(《世医得效方》)(多因坐地风袭,或为虫蚁所伤)
⒅小儿初生、口噤不乳。用蝉蜕十数枚、全蝎(去毒)十数枚,共研为末,加轻粉末少许,乳汁调匀灌下。
⒆破伤风病(发热)。用蝉蜕炒过,研为末,酒送服一钱,极效。又方:有得意蜕研为末,加葱涎调匀,涂破处,流出恶水,立效。此方名'追风散'。
⒇胃热吐食,用蝉蜕五十个(去泥)、滑石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碗,加蜜调服,此方名'清膈散'
文献摘录
1.《玉揪药解》
味辛,气平,入手太阴肺经。发表驱风,退瞖消肿。
蝉蜕轻浮发散,专治皮毛,退瞖膜,消肿毒。治大人失音,小儿夜啼,取其昼鸣夜息之意。
庸工以治大人头风眩晕,小儿痘疮痒塌,则不通矣。眩晕不缘风邪,痒塌全因卫陷,此岂蝉蜕所能治也!又治惊痫噤风,亦殊未然。
2.《药性切用》
即蝉衣。性味甘寒,轻扬善祛风热。发痘疹,下胞胎,出声音。蚱蝉∶治小儿惊痫夜杀疳去热。俱去翅、足用。
3.《药鉴》
气寒,味甘咸,无毒。主治小儿惊痫夜啼,大人眼目赤肿。同荆芥能除风热,入姜蚕又却风痰。用于发散药中,能清肌表之热。用于解毒药中,能除脏腑之火。痈疽外肿者,同麻黄以散之。痘疮未实者,同麻黄以疏之。
4.《汤液本草》
治小儿浑身壮热惊痫,兼能止渴。又云∶其蜕壳,头上有一角,如冠状,谓之蝉花,最佳。味甘,寒。无毒。主小儿天吊,惊痫螈 ,夜啼,心悸。
5.《雷公炮制药性解》
味咸甘,性寒无毒,不载经络,主催生下胎衣,通乳汁,止夜啼惊痫,逐邪热,杀疳蛊,亦能止渴。
按∶蝉有五种,陈藏器辨之悉,今以形极大而声极高,一鸣而无所停断者,入药最良。
西川有一种蝉花,乃蝉在壳中不出,而化为花,自顶中生出,功用略同。故不另载。
6.《得配本草》
咸,寒。入手太阴经。除风热,发痘疹,下胞胎,通乳汁,杀疳虫,治瘾疹。得朱砂,止小儿夜啼。配薄荷,治风热痒。调葱涎,涂破伤风。入羊肝,治痘后目翳。入寒药,直达肺经,解热止渴。
洗净,去翅、足,浆水煮,晒干用。入脏腑经络,用身。多服泄元气。
7.《本经逢原》
咸甘寒无毒。去翅足用。
发明   蝉蜕去翳膜,取其蜕义也;治皮肤疮疡、风热破伤风者,炒研一钱,酒服神效。
痘后目翳,羊肝汤服三钱,则翳渐退。更主痘疮发痒。若气虚发痒,又当禁服。小儿夜啼,取蝉蜕四十九枚,去前截,用后截为末,分四服,钩藤汤服之即止,惊啼加朱砂二字,若用上截即复啼也。小儿惊痫夜啼,痫病寒热,并用蝉腹,取其利窍通声,去风豁痰之义,较蜕更捷。
8.《本草摘要纲目》
【气味】
咸甘寒无毒.
【主治】
小儿惊痫夜啼.寒热惊悸.妇人乳难.胞衣不出.杀疳虫.去壮热.治肠中幽幽作声.疮疹出不快利.治风热痘疹作痒.头风眩晕.破伤风及疔肿毒疮.除目昏障翳.盖蝉乃土木余气所化.饮风吸露.其气清虚.故其所主皆疗一切风热之症.古人用身.后人用蜕.大抵治脏腑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各从其类也.又主哑病夜啼者.取其昼鸣而夜息也.
9.《本草易读》
浆水煮过,晒干用,去翅足。
咸,甘,寒,无毒。除风热,发痘疹,退目翳,治哑病。解小儿肺热惊痫,噤风天吊,夜啼肤痒头眩,久痢消渴。
蝉,性同。坠胎落胞,通乳杀虫。治小儿惊痫壮热,痫喑不言。
小儿阴茎头肿,用半两,水煎洗之,仍服五苓散即消。(验方第一。)
痘疮作痒,同炙草煎服。(第二。)
皮肤风痒,同薄荷叶为末,酒下,日三。(第三。)
小儿天吊,头目仰视,痰塞内热。洗净为末,冷水下。(第四。)
小儿惊啼,二七个为末,入辰砂末,蜜调与吮之。(第五。)
头风旋晕,一两为末,酒下,白汤亦可。(第六。)
痘后目翳,为末,每一钱,猪肝汤下。(第七。)
10.《本草新编》
蝉蜕,去目内翳膜、并侵睛 肉。小儿痘疮,用之以护目,断不可少之药也。
或问蝉蜕护目,去目内翳膜,有之乎?曰∶有。但宜知所以用之。蝉蜕护目者,护痘疮未出之目,非护痘疮已坏之目也。凡痘疮现头面甚多者,须护其目。先用蝉蜕入于发表之中,则双目断无出痘之理。若已见点于目中,又何能救之使消哉。
或问蝉蜕消翳于目中,宜乎目中之翳无不消之矣,而谓止能护目,使翳之不生,不能消已成之翳。是蝉蜕非消翳之品乎?曰∶蝉蜕消翳,古人盛称之,岂无所验而云然。古人谓消翳者,消凡目之翳,非消痘疮之翳也。凡目之翳,可少用之以成功,痘疮之翳,虽多用之亦无益也。
11.《本草求真》
(化生)轻虚入肝散风
蝉蜕(专入肝。兼入皮肤)。止一虫壳。味甘气寒。如何主治甚多。盖蝉本木余气所化。饮风露而不食。其言能治肝经风热者。因体气轻虚而味甘寒之意也。其言能治妇人生子不下。及退翳膜侵睛 肉满 者。因其性有善脱之意也。其言能治皮肤疮疥瘾疹者。以其所取在壳之意也。(皮以治皮意。时珍曰。治皮疮疡风热。当用蝉蜕。治脏腑经络。当用蝉身。各从其类也。)其言能治中风不语者。以其蝉声清响之意也。(声以通声。)其言能治小儿夜啼者。以其昼鸣夜息之意也。古人立药治病。何在不有义存。惟在人细自审用耳!色黑而大者良。入药洗去泥土翅足。浆水煮。晒干用。(攻毒全用。)
12.《本草分经》
甘寒轻清,散风热发痘疹,退目翳,治皮肤疮疹及小儿夜啼。蚱蝉去热,治小儿惊痫夜啼,又能下胞胎。
13.《本草摘要》
味辛气平.入手太阴经.功专发散.除风热.发痘疹.退目翳.中风失音.催生下胎.得朱砂治小儿夜啼.得薄荷治皮肤风痒.以羊肝汤送蝉蜕末一钱.治痘后目翳.洗净去翅足.浆水煮晒干.
14.《本草从新》
轻、散风热.
土木余气所化.吸风饮露.其气清虚.而味甘寒.故除风热.其体轻浮.故发痘疹.其性善蜕.故退目翳.催生下胞.其蜕为壳.故治皮肤疮疡瘾疹.(与薄荷等分、为末、酒调服.)
其声清亮.故治中风失音.又昼鸣夜息.故止小儿夜啼.蚱蝉、治小儿惊痫夜啼.杀疳去热.出胎下胞.(时珍曰∶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治脏腑经络、当用蝉身、各从其类也.)蝉类甚多.惟大而色黑者入药.洗去泥土翅足.浆水煮.晒干.(痘后目翳、羊肝汤、下蜕末一钱.)
15.《本草崇原》
气味咸甘寒,无毒。主治小儿惊痫,妇人生子不下。烧灰水服,治久痢。(《别录》附。)
(李时珍曰∶凡用蜕壳,沸汤洗去泥土、翅足,浆水洗过晒干用。)
古人用身,后人用蜕。蜕者,褪脱之义。故眼膜翳障,痘 不起,皮肤隐疹,一切风热之证,取而用之。学人知蝉性之本原,则知蝉蜕之治疗矣。
16.《本草备要》
轻,散风热
蝉乃土木余气所化,饮风露而不食。其气清虚而味甘寒,故除风热;其体轻浮,故发痘疹;其性善蜕,故退目翳,催生下胞;其蜕为壳,故治皮肤疮疡瘾疹(与薄荷等分,为末,酒调服);其声清响,故治中风失音;又昼鸣夜息,故止小儿夜啼,蝉类甚多,惟大而色黑者入药,洗去泥土、翅、足,浆水煮,晒干用(攻毒生用)。
蚱蝉,治小儿惊痫夜啼,杀疳去热,出胎下胞(时珍曰∶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治脏腑经络,当用蝉身。各从其类也)。
摘录《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
(0)

相关推荐

  • 蝉蜕治疗失眠作者:丁瑞丛       蝉...

    蝉蜕治疗失眠 作者:丁瑞丛        蝉蜕治疗小儿夜啼为人所熟知,而其治疗失眠则知之者甚少.蝉蜕治疗小儿夜啼,因其具有镇惊安神之效.失眠又名不寐,属于心系病,心系病多有惊恐不安症状,所以蝉蜕可以用 ...

  • 价格1000元的蝉花,见过吗?用于惊痫、小儿夜啼、久翳不退

    蝉花 野生的更贵,高达千元以上. 来源产地 为麦角菌科真菌蝉棒束孢菌的孢梗束.大蝉草的子座及共所寄生的虫体. 6-8月间,自土中挖出,去掉泥土,晒干. 生于蝉幼虫上.分布于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四川 ...

  • 发散风热药——薄荷

    性味归经 辛,凉.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后下),0.8-2钱: ...

  • 发散风热药——牛蒡子

    性味归经 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散剂. 外用: ...

  • 发散风热药——桑叶

    性味归经 甘.苦,寒.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 性能特点 备注(1)桑叶善于散风热而泄肺热,对外感风热.头痛.咳嗽等,常与菊花 ...

  • 发散风热药——蔓荆子

    性味归经 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多泪,目暗不明,头晕目眩. 用于感受风热引起的头痛,临床常与防风.菊花.石膏等配伍应用:对于头 ...

  • 发散风热药——柴胡

    性味归经 辛.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功能主治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 (1)治疗感冒常与葛根.羌活等同用.柴胡有较佳的退热作用 ...

  • 发散风热药——木贼

    性味归经 甘.苦,平.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用于风热目赤,迎风流泪,目生云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 来源 本品为木贼科植物木贼Equise ...

  • 发散风热药——谷精草

    性味归经 辛.甘,平.归肝.肺经.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用于风热目赤,肿痛羞明,眼生翳膜,风热头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4钱:或入丸.散.外用:烧存性研末撒. 来源 本品为谷精草科 ...

  • 发散风热的中药——升麻  发散风热药“升...

    发散风热的中药--升麻 发散风热药"升麻"为毛茛科升麻属植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的干燥根茎.别名龙眼根.窟窿牙根等.其味辛.微甘,性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 ...

  • 发散风热药的简单归纳

    [薄 荷] <新修本草> 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 揉搓后有特殊清凉香气,味辛凉.以叶多.色绿.气味浓者为佳. 生用. [药性]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