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溯源——周易第十五卦谦卦——温良恭俭让
今天连载,继续谈周易的第十五卦,谦卦。
谦卦
谦卦的谦,与现代的谦基本同义,这一卦强调了谦的好处以及用法。
谦卦与下一卦豫卦对应,呈现象的点对称特征。
后世儒家总结出来的温良恭俭让,可以说是谦的具体表现或者说用法。有些事情即然作为人文重要的事情特殊提出来,那么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通常这会出现常见的错误,做到并不容易。
克己复礼,即然需要克制,说明随性所为往往是错误的结果。在这一点上,老庄思路与儒家思路是不同的。
谦卦
(地山谦)坤上艮下
谦:亨。君子有终。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六二,鸣谦,贞吉。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六四,无不利,撝谦。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谦:亨。君子有终。
谦卦被定位在亨这个阶段,但目的很明确,是为了利这个阶段的顺利。
周易的图示表达
古文提到一种极限状态的时候,我们通常要考虑反向的极限状态,这也就是所谓的阴阳一体的兼容表达思维方式。这里提到有终,那么自然要考虑有始。
君子是古人塑造的一个理想化状态的完人形象,那么君子无论做人做事需有始有终。有始,前面的十几卦提到的元、亨的注意事项,都是有始需要注意的。而这里的谦卦,特意提到了要有终。
有始,实际相对容易一些,但是能做到虎头不蛇尾,这需毅力、坚持、忍耐、克制等等诸多因素,才能够有终。
君子才有终,是否为君子呢?能做到直到人生终点的时候依然象君子一样吗?这才是难题。
这里的君子是理想状态的人文标杆,等同于后世的圣人;而后世的君子,则被通俗化、简化了。人文的成功者就被简单描述为君子,这实际是降低了君子的标准。而真正周易标准的君子,后世只能再度拔高为圣人。圣人很难做到了,而君子被普及了,才有了后世讽刺伪君子的《君子国》。
而周易说的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谦谦,叠字,通常被翻译为一种什么样的样子,君子的样子就是谦谦。谦谦什么样子,想想孔子的温良恭俭让的样子。
前文提到过利涉大川,这里是用涉大川。
利涉大川,是亨这个阶段的所为对利这个阶段产生的积极影响。
谦被定义在亨这个发展阶段,而谦这种状态,在利这个阶段是要依然保持的,这也就是用。在利这个阶段依然保持谦这种状态,那么,吉。否则,不吉。
文王在解释卦爻的爻辞的时候,有时候强调吉的状态,有时候强调不吉的状态,重点并不在这吉凶两字,而在于需要注意的关注事宜。
如果这样,会怎么样;如果不这样,会怎么样。
这是基于周文王思考的一种判断。至于后世将其概念化、唯一化,从而演变为算卦的一种形式,这种概念化的简单定义被改来改去,都是基于改动者自身的人文思考。而周文王这种同时考虑事物发展两个侧面的思维方式,是很成熟的一种人文思考方式。
至于没有表达出来的反面内容,读者需要自己补充。
六二,鸣谦,贞吉。
该卦爻出现两次鸣谦,不同点在于鸣谦的时机不同,目的不同。
鸣,甲骨文本意就是鸟叫,这里引申为引起注意。翻译成现代的词就是宣扬。
不仅仅自己做到谦,还要宣扬谦,以克制在六二爻这种亨的状态下的贞的回馈力量,从而顺利。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谦谦君子,这里变成劳谦,说明了做到谦这种状态,不仅劳心还劳力。后世这句话变成了人间正道是沧桑。
有终,吉;没终,这事还不一定。
六四,无不利,撝谦。
撝,这字现在很少用了。可以理解为徐志摩的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这种挥手。
发展到第四爻,已经进入谦卦亨这个阶段里面的利的阶段。通常第四爻、第五爻都是相对顺利的,麻烦少一些。
这个时候,要坚持谦,但是无需鸣谦了。六二爻阶段,要宣扬谦,目的是为了广泛的理解。而这一爻,基于广泛的理解,就没必要炒作谦了,纳言敏行就可以了。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断句: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有利的形势进一步发展,这在当时的环境情况下,就会出现攻城掠地的欲望。
不富以其邻,不以其邻富。不能靠攻城掠地造富,自力更生,这才有利于发展。
用侵伐,就是用谦侵伐,这不仅是兼并、合作、联盟的方法,也是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侵伐当时都是考虑谁武力更凶悍,但文王却提出来,侵伐不仅仅是武力的问题,要用谦。一个君子国,自然会四方来仪。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断句: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孟子》的《尽心章句下》评价:春秋无义战。这也是周文王担心的事情。
在利这个阶段,用鸣谦这种方式,广泛宣扬谦。
这种思想在后来被演化为出师有名。这个出师的名义要正当,正当的原则就是鸣谦。广泛的宣扬谦,影响到需要征伐的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