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医】徐雯:泻白散治疗五心烦热案
徐雯 广东省名中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硕士生导师、儿科主任中医师。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陈某某,男性,3岁4月,2017年7月6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儿1周前始发热,经治疗2天后热退,手足心热,烦躁,遂来诊。
【首诊证候】
主诉:五心烦热5天。
刻诊:手足心热,烦躁,少许流涕,咳嗽,有痰,纳差,大便干结,眠欠安,舌红苔少,指纹紫在风关。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五心烦热。
证属:余热未尽,阴虚内热。
治则:清肺透热,柔肝理脾。
处方:
桑白皮6克、地骨皮3克、小环钗3克、夏枯草6克、丹皮6克、银柴胡6克、知母6克、灯芯草4扎、北杏仁6克、山楂6克、白芍6克、甘草3克,3剂,水煎服,每日1剂。
【随诊过程】
二诊
服药3剂后,患儿手足心热减,烦躁消失,咳嗽减轻,纳增,二便调,眠转安,舌红苔白,指纹紫在风关。效不更方,守上方,去丹皮、知母,易莲子、谷芽各6克,以强健脾之力善其后。
三诊
诸证已消,纳佳、眠安。继以四君子汤调之。
【按语】
五心烦热是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烦热诸方》。多由阴虚火旺、心血不足,或病后虚热不清及火热内郁所致。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将内伤与外感作出区别。其在“辨手心手背”中指出,外感之病,寒热齐作,伴见手背热,手心不热,为邪在表的一个见证。内伤之病,寒热间作,每见手心热,手背不热,为热伤元气的一个见证。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养阴,清肝理脾等法,多选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叶汤、逍遥散、茯苓补心汤等方。
本案患儿发病于外感热病之后,小儿“稚阴未长”,“肺常不足”,外感风热或素体热盛,失治误治,损伤肺阴,肺失濡润,虚热未清,常致久咳不已,手足心热。又因金克木,肺常移热于肝,则烦躁不安、夜睡不宁;小儿脾常不足,脾失健运,饮食不节,致胃阳被郁,不得泄越,则五心烦热。治宜清肺透热,清肝理脾,以泻白散清肺透热。泻白散为清肺热之名方,出自《小儿药证直诀》,方中桑白皮、地骨皮性味甘寒,可清泻肺热,粳米、甘草和中养胃。加入小环钗、银柴胡、知母清退内热,夏枯草、白芍清肝柔肝,灯芯草引火下行,以退虚热,山楂消食导滞,与甘草相合酸甘化阴,以防阴津受损,诸药共奏清透虚热,柔肝理脾之功,能有效治疗小儿五心烦热之证。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计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计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