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禄堂真传内家拳各阶段之表现
首先可以摸摸腿背臂肩头,看是否做到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看看四正八柱怎么样,只有这些都做好了才可以说入门,然而这只是幼儿园水平。
明劲,能做到腰胯合一,五张弓要拉满,所谓弓拉满月出似箭、落似风,是小学水平。
暗劲,同样用明劲方法打,自己知道力已经出去了,但是旁观者反而觉得没有力,这时大小周天已通,打拳很少出汗,如拉千斤之车上坡,属于筋长力大,这是中学水平。
一路走去,脚行错综八字,身体要放松,不能有预示动作,动作一旦做出来,要突然、要尽性。是抢他重心夺地位。打人时往那里走?往对手重心所处的位置上走。在这个地方发力。整劲就是用在此时此处。要足、手、重心同时到达对手重心位置,三者同步到达在这一点上。用自己的重心夺对方的重心位置。
夺位时步要直进,前脚要直,要踏过对手重心位置后0到3寸处,少则不及,整劲空发。过之,则危险大,易被对手所乘。两手连打不空回。
运用整劲要以打为守,进也打,退也打,功守无别,都是逼住对手的重心,连续抢他地位,勿使他走脱,去要迎着对方的拳脚去,小臂挫着对方的拳脚去。回则钩着对方的拳脚回,都是同一时间的发力打,两胯带动两手有如老式火车轮子的曲杆快速往复连发,起落钻翻如机轮。直进踩趟鸡腿力。进身要趟踏,落步要踩实。此中趟踏的含义,并非是用脚底在地上蹭。而是用后腿的蹬劲将自己身体重心连同架式平着送出,如同跨大步过宽沟一般。
1靠姿势正确,周身姿势都要力求正确。
2靠大节放松,松是在姿势基本正确的基础上放松。而且也不是全身都放松,主要放松肩根、胯根、胸腹和臀肌。姿势不正确,无论你怎么放松也整不了。
3是靠动作协同,要点是手、足、身体重心同时同步到达作用位置。做到上述这三点基本就能弄明白什么是整。能够在极短的瞬间做到上面这三点,惊炸劲或说爆炸劲就出来了,能够恰倒好处地在接触对手身体一瞬间由放松状态突然完成上述三点,透劲就有了。以后能够纯熟运用这个劲了,这个劲就活了。到了这个地步才好谈实战中的应用。形意的劲是整透,要想在实战中应用,就要配合与之相应的打法。
一旦功夫到了动静合一的境界,则当动则动,当静则静,行止坐卧动静皆然。人一碰他一摸一撞都如巨熊大虎扑人,此自然整。一个人练出了整劲,其在身体上必有所体现,首先关节的连接力必异于常人,否则不可能将身体各部分整合成一个整体,其次其神经反应力必异于常人。随时都能用上,方称整劲, 不是打时有, 平时没有,练出整劲, 举手投足都是整劲, 目光含住对方, 只差打与不打, 练到高处,有不闻而知之能。
有时一个单操式发出后,能震的自己头晕眼花。练时无人似有人,原意是在习练中假想有强敌始终在面前,与自己拆招对手,自己也与其拆招对手,以增加真实性,培养临阵对敌时的心理、心态。以至于对敌时不心颤手摇,眼花气短。还有一层意思,即防止练习者在练习中憋住力(并非憋住气,憋住了气又是一回事),不自己打自己。
大凡单操震头,都是因为憋住了力,自己的力没有真正发出去,力憋在了自己身上,自己的力打在了自己身上和头上。这是个大问题,功越深,越受害,力越大,打自己越严重。极其凶险。丹田内息不够,强硬发劲,追求那种刚猛、这样就震头,不仅练不出功,反而伤了身体,会使人变得呆傻。
纠正的方法是,在练习中一定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按要领练习,以免再生出别的”病“来。真正做到眼前无人似有人,将神、意、气、力发出去,发到眼前的“敌”身上,要领由老师细心督促、指导。在练习者面前悬挂一极轻之物,手绢、细绳、气球等,单操时对准悬挂物操打,真实的打,将神、意、气、力全部发在悬挂物上,发力用意要深远,每次都将其高高打起。
初练拳术时若无老师常在身旁指导,需要办两件事,一是要有个镜子,对着镜子练。二是要明白拳理,知道怎么找。练拳先要找出这根轴来,对着镜子找出这根轴,很快就明白什么叫以形调息,什么叫呼吸以踵。找出这根轴来,就要练到身知。
轴练出来,下一步就要找出面来。面练出来,离球就不远了。单凭一脚要负责全身重量,又要周身要求合格,难度很大,要领全都做到了,足根坐满了,在这个要求下练出的松才是真松,才能真的节节灌通,由下而上,中轴同时都有了,各样奇怪的自身感觉都引出来了,越练越有味道。
如果让人用力晃动你的前臂甚至挂在你的前臂上,你能前臂不费力且纹丝不动,或者即使被人以任何方法打出去,你的身体状态、身架四肢的相对位置始终纹丝不变。如此则可以说初步做到周身一家。
练行意拳和八卦掌,初学要慢,熟练后一定要快,要猛。当然是协调的快和灵活的猛。能多快就多快。同时也要经常象练正楷那样慢练基本功,一板一眼地走趟泥步,一板一眼地打五行拳。若以实战功夫为目地,则宜由形意实中起练,较易悟入。孙门形意亦主暗劲慢练,慢练之目的,在于善养气练气,重养气于内,已无刚爆之气。
孙禄堂前辈所说的骨如铜球、筋如钢丝球、内气如气球,实战中外形无须动作,可使犯者立仆;
孙门功夫重在自然合道,故不主凶猛,主胜人自然。较重无形之柔韧劲、轻灵劲,以省力自然胜人为指导观念,故将较猛烈之抖震劲,转化成无形之沾粘颤,此劲得自孙先生所传下之形意拳。雷声之说,功夫到了,发力就会有声,能助其力。发声时腹中之气下冲丹田,能实其腹。声从口出,能慑敌胆,气沉丹田实其腹也会助肩臂肘手的力量。
朱氏三兄弟与孙存周相比有很大差距,在身体的感应、节奏的把握和劲性上,都相差甚远,孙存周认为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出在对基本功的掌握,后来经过3个来月对三体式和劈拳的深化练习,使朱氏三兄弟的实战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孙存周讲龙形就有练轻功之效,并表演龙形的轻身效果,孙存周跳龙形时,腾身而起,置于空中片刻,随即缓缓下落,观者无不惊诧。多参研孙先生五部著作,其动作照片之神韵,能悟即得。剑云师八十八岁女子身轻如猫,发密如茂,此神足之像也,存周得其髓,剑云得其神。
事情闹到派出所,经公安人员调解,支燮堂再在每人头上摸一下,使他们复正。孙剑云曾告诉他脖子上的这个部位,并摸给我示范,确实一触摸这个部位头就要歪。在这个部位用不了多大力,就可以把头摸歪。但是实战中出手要准,分量要合适。否则是要出人命的。
童旭东---孙存周琐闻摘录
1978年我在南京上学,当时很喜欢美声,但是高音总是发紧,共鸣不佳。一位同学告诉我他家的一位邻居虽然80多岁了,但是发声非常好。于是介绍我认识了这位老人,老人叫刘子明,他告诉我他的发声方法是从练拳得来的。要我抱着椅子,用类似于骑马蹲裆式的样子练发声。老人很健谈又很热心。我本来就喜欢收集武林典故,所以很快就跟老人谈到一起去了。老人出身于杭州,曾当过李景林的私人秘书,并在民国政府担任过职务,与民国时期的许多武术家都有来往,对孙存周先生更是非常熟识。本文所谈孙存周先生事迹的内容就是源自当年刘先生的讲述。文中的评述则是笔者添加的。
这画上又没有标明作画的地点。难道北方就没有这种松吗?”存周先生说:“北方当然有这种松。但是这画上的松鼠是南方的。画上的这只松鼠,毛稀体瘦,尾巴也小些。而北方的松鼠毛密体肥,尾巴也大。”一件小事,反映出存周先生观察事物的细致。并不是象有些人传说的,是个粗鲁的人。
后来刘先生从那位熟人那里借来那本书,原来是本介绍武术名家的书,上面称赞存周先生的技艺如何卓绝。于是,刘先生翻到该页拿去给存周先生看,以为存周先生会高兴的。哪知存周先生还是看也不看,把书一合还给了刘先生,见刘先生不解,存周先生解释说:“这都是些无聊闲语。我年少时也喜欢比较高低。以争天下第一的名誉为荣。后来常受先严训诫,才知道求艺者莫求名。只有艺近于道,其他皆是虚幻。”
气就是重心。你把拳论上所有谈气的运动都当作重心的运动,很快就能入门了。”后来据刘先生讲,他按此去练拳,果然很有成效。当年笔者听刘先生这样讲时,认为老人家一定是词不达意。始终也不愿意相信气就是重心。只是到了近年,才体会出此言不虚。存周先生的这个比喻真是点睛之笔。
当年存周先生在上海坐在椅子上,两手搭在椅子两侧的扶手上,周身不动,而使无法握住存周先生的手臂。这时的状态,气就不是重心。
于是,孙存周就陪他去看某教拳。当某又拿这位朋友发来打去时,孙存周走过去对某讲:“Y叔您也来发发我吧。”某见孙存周的神色,心中一惊,连连拱手说:“老弟玩笑,我哪儿发得了你?!我也就是给他说说手而已。”随之便认真给孙存周的这位朋友讲手、喂手。后来这位朋友讲:孙家的拳艺最实用,就是太吃功夫。一般人练不了。某家太极拳适合于一般人练习,更能使一般文人感兴趣。所以从学者也多。
孙存周先生自己很谦虚,从来都是低调。但是如果谁在他面前犯狂,孙存周先生也绝不会给他面子。不知趣者,孙存周必然要让他当众献丑,自取其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