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千万人正承受60分钟以上的极端通勤,背后的这个定律你要了解

题图 / 图源:网络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发表观点称,一个适合居住和工作的城市,每天的上班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小时。

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超过千万人正承受60分钟以上的极端通勤,这一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了人们对城市通勤的热议,更是引发了很多城市人的共鸣。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2月4日发布了一份《全国主要城市通勤时耗监测报告》,这份报告计算了36个城市的单程平均通勤时耗数据。

报告显示,在36个全国重点城市中,共有超过1000万人正承受60分钟以上的极端通勤之苦,占通勤人口的13%。45分钟以内通勤人口比重均值为76%,远低于90%的目标。

按城市规模来看,4个超大城市(北、上、广、深)45分钟通勤人口比重均值仅为69%,4个超大城市的平均通勤距离为9.3公里,而北京的平均通勤距离则达到11.1公里,北京通勤耗时47分钟,是全国唯一单程平均通勤时耗超过45分钟的城市。

相信不少上海、深圳的朋友应该会说,大城市通勤在1个小时左右都不算远,同城通勤就用了不少的时间,更何况如今有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双城生活或跨省生活(如京冀)的通勤时间则更长。

居住地点与工作地点的动态关系与人们的通勤行为紧密相关,通勤直接反映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生活轨迹及生活品质。

通勤行为、居住地点与工作地点动态关系的背后是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交集,更广泛涉及到城市规划管理、城市交通、商业管理、产业分布等多个领域。

在诸多城市通勤问题的研究中,近年来特别受关注的是“45分钟定律”。那么,什么是“45分钟定律”?

从全球城市治理角度看,需要将通勤时间控制在合理水平,45分钟通勤保障已经是一个城市成为全球大城市的目标共识。

根据《纽约2040 —— 规划一个强大公正的城市》就提出,45分钟以内通勤人口比重为90%,作为城市繁荣、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国内上海、南京等城市也提出45分钟通勤覆盖80%-90%作为城市运营效率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衡量标准与发展目标。

国内研究机构对城市通勤也有研究,2018年11月20日,《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姣娥、黄洁与悉尼大学、香港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几位学者合作的研究文章,这项研究是基于2011年到2017年北京地铁刷卡数据进行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动态关系的研究。

经过长达7年的监测,45分钟的地铁通勤时间(进站点到出站点)可以认为是北京居民可忍受通勤时间的最大值,这就是有趣的“45分钟”定律。

通勤时间小于45分钟,居民倾向于延长通勤时间,进而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或居住环境。通勤时间大于45分钟,即超过了可忍受通勤的阀值,居民就会考虑搬迁居住地点以缩短通勤时间为目标之一。

45分钟定律只是一个参考标准,不同规模的城市可能存在不同的可忍受通勤时间,不少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生活的人们的通勤时间早已超过了45分钟。

通勤问题所反映的是不同城市人们生活和工作居住的动态情况,更与人们的收入、城市生活水平、生活成本支出等多方面直接相关,也可以被视为是生活经济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