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谈北欧、日式!这才是中国人骨子里认可的极简美学

ⓒ 受访:侯正光

ⓒ 采访:铁佳、郑中央、王浥宸

ⓒ 摄像:张文化

侯正光,家具圈都叫他老侯哥。

12年前,他创立了「多少」,中国最早的原创中式家具品牌之一。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大家常挂在嘴边。

早在2000多年前,老子就已在《道德经》写下:少则得,多则惑。

这也为「多少」,注入了一种品格。

如今,他把30家门店,开遍全国。多年过去,老侯哥见证着新中式的发展。

他是一位父亲,有四个孩子,最大的爱好,便是陪他们玩。

他是生意人,可借此实现良多,达则兼济,穷则独善。

也是策展人,为了让大家认知红木的稀缺,不断发动设计师们介入红木家具领域,用当代设计来延续传统工艺并保护珍稀木种。

老侯哥更是设计师,曾辗转多个专业,汽车设计、平面设计…

最终,找到热爱,在英国钻研家具设计。

2003年,他回国创业,开创一家设计公司,回忆起那段经历,他自嘲当年的自己像一个“骗子”。

没真正做过一件事,认知无法达到三维。

“当设计师还不了解制造、生产线、销售、市场、客户,没有摸爬滚打10年以上,就说要做设计公司

我觉得都是骗子,也许不自知

后来我们决定骗自己一下,便做了品牌”

他一直坚信,设计师要做闭环,这样才算完整。

一个产品,当从头到尾你自己说了算,便会开始在意每一点的投入、瑕疵和小小增长。

角色转变,认知也跟着天翻地覆,这是最有价值的地方。

“当我们在做多少的时候,相当于真的开始怀孕了,生娃了。我才对怎么生娃养娃,有发言权。”

以下为侯正光自述

  多 少

 为什么做中式家具? 

我们是一家小公司。如果让投资人看报表,对方也许笑笑,转身离去。

然而我们无比热爱这件事情,没有被逼,并不痛苦,从不质疑。

没倒退过,哪怕进步很慢。

刚开始的时候,懵懵懂懂地只是在不断探索更个性的表达方式。甚至刻意回避传统。

后来发现,中式在市场的占比,实在太小了。

这个状态是不正常的,扭曲的,自卑的。

行业里的主体款型,还是偏美式的,需求量大到吓人。

那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我们从不排斥。

然而中国有厚重的历史。

当物质条件具备,精神文化复苏。

我们太需要把中国优秀的东西,重新加工展示给同伴们。

所以我们要大声说,我们是中国人,在做中国文化相关的产品设计。

历经12年,慢慢得到现在的结果。

作为中国原创家具及传统文化最早的推动者之一,我们觉得极其幸运。

因为所有的信号都在传达,我们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

不管来自时代、国家、市场、客户,我们获得的认可越来越多。

 家具是时间 

我很反对把家具归为时尚产物。

时尚,意味着注定过时,你要不停更换。

我们认为家具是时间,越慢越好,长久使用。

永不时尚,也就永不过时。

我经常会问,为什么要设计一把新椅子?

世界上有成千上万把椅子,我还真不信,就缺你这一把。

我们在生产的有五六把椅子,存在的理由,还做不到唯一性。

但这是对设计师的终极拷问,为什么要做新东西?以前的都不能用了吗?

每次做新家具都会追问一下,有没有必要。

当了解到有真实需求,才会动手去做。

近5年,大家都爱喝茶,要在家里做茶室。

我们做茶具虽然很早,但到目前也只出了三四套。

设计的意义就是解决需求。

如何能让空间真正成为家人的沟通纽带,停留更长时间,是我们真正在意的。

新中式

 新中式是硬的 

近几年,新中式是个高频词。

新中式家具真的很硬。我相信没几个人喜欢硬的东西。

但我们可以做个对比。

你有一把硬木椅子,一个小时就坐不住了,会起来活动一下。

好像小时候一堂课45分钟,总要下课休息。

再拿来一把舒适的办公椅,柔软可调节。坐上8个小时,你都不觉得累。

这两把椅子哪个更健康?我认为它们的存在都合理。

只不过那把符合人体工学的椅子,容易让你产生极端惰性,导致不健康。

而这把硬木椅子,让你没有机会不健康。

当然,硬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还要照顾到当代人的生理和心理习惯。

400年前的明式家具,没法照应到我们现在。这必须要靠年轻的设计师动脑筋。

 设计基因是宋式、明式 

生物有基因,设计也一样。设计的基因,就是文化,国家的文脉。

这个基因一定会在某一天发芽,长出来,影响你的行动。

年轻的时候,不显性,很自我,要坚持不一样。

慢慢长大后,基因起作用。

你会不由自主重新认识它。

除了文化复兴,强大的基因也让大家殊途同归,不仅是家具,几乎所有门类,都会主动创造一些变化。

所有的新中式,都可以溯源到古时某几件产品上去。

从400年前,回到现在。

我们做家具,基因来自宋式和明式家具,那是非常明确的DNA。

明式家具,是公认的顶峰。

几百年前,就把极简做到极致。

材料上选择最硬的木头,极坚韧,用材极小,体量极细。

偏执的中国人,为了让硬木家具的使用更持久、更自然,还会不断研究榫卯。

魂魄是硬木,骨架是榫卯。

抛去虚的,就看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足够让人震撼。

传 承

 珍贵的红木 

三年前,我参与组织了一个设计展,REd展。

当时邀请了十位重要设计师,设计红木家具。

我年轻的时候很排斥红木家具,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甚至都不想看一眼。

现在发现,这样的家具太有智慧,从硬度到质感都无可替代。

红木是珍稀物种,濒临灭绝,正如象牙。

象牙可以再长,但红木不可再生。

一棵红木的生长要成百上千年,砍了就没了。

本就极其难得,工厂制作红木家具时,往往又会取其最好的一部分使用,每一组家具便更加珍贵。

而红木圈相对保守,圈里人对故宫里的每一件都滚瓜烂熟。

也许正是保守,才将其延续得如此完整。

可是放眼如今的红木家具市场,一片萧条,存量巨大,让人十分难受。

如何让年轻人能够接受红木家具,是关乎传统硬木家具传承延续的重要命题。
这需要更多设计师参与其中,用更合理的方式使用红木,被市场所接受。
这也是我策展的本意。
新思路和保守派进行几番对碰,最后还是产生了几件优秀作品。
这过程很值得,这种磨合也不止于一次,需要更长时间去成长发展。
未来某一天,中国红木家具会回到当代生活中。
也许不是以非常明显的面貌,哪怕是一个小榫卯、一小片红木,出现在你的家具里,那就是在发生延续了。
没有经得起推敲的想法,我们不敢用红木。
倒是会拿一些红木废料,拼接做成产品,因为我们认为它还有极大使用价值。
材料稀缺,人工复杂,综合因素导致中式家具像奢侈品一样,它值得相应的价格。
贵,就可以少买一点,用得更久一点。
宜家很便宜,在全世界做到价格一致,这是最难的商业模式。
站在金字塔底,把大众人群作为目标消费群,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
 用发现和温故,代替创新 
说到传承传统文化,势必会听到创新一词。
如今创新,十分口号化,能不能多谈谈发现?
没有发现,何谈创新,我更在意温故而知新。
不要总说结果,多谈谈路径和方法论何不更好?
这个时代总是过度鼓励0到1的事情,只有极少数划时代的天才,才能去做。有几个爱因斯坦和牛顿呢?
就好像鼓励大学生创业,哪有那么容易成功?
毕业后选择一个制造型公司。去生产线、打样车间、销售渠道认真待一待,最后再去设计部。10年后,再去考虑创业。
你必须走完这个路径,对制造业充分理解,才能扎扎实实地从0出发。
(0)

相关推荐